关于死亡的12本书(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灵魂的描写 关于死亡的12本书(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关于死亡的12本书(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关于死亡的12本书(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你不必像哲学家那样去死,但读读它可能会有帮助。

——英国《独立报》

毕达哥拉斯宁可让自己被屠戮,也不愿横穿一片豆田;

赫拉克利特将自己闷死在牛粪里;

柏拉图据说死于虱病;

亚里士多德据说是用乌头草毒死了自己;

第欧根尼自己憋气窒息而死……

自古以来,如何建构一种“好的死亡”,始终是哲学家们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2.《面对死亡的人》

西方死亡学的开创性著作

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

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

让他的灵魂安息在宁静和绿荫中。

——引自《塞拉比祈祷书》

死者入睡,一般都睡在繁花似锦的花园里。屠宾在贵族们的尸体前祈求上帝:“愿上帝在圣洁的鲜花中接纳我们所有人的灵魂”;罗兰也做了同样的祈祷:“愿上帝把他们安放在鲜花中”。这后一句诗表达了死后的两种形象:安眠或无知觉的沉睡,睡在圣洁的鲜花或花团簇拥的花园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3.《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了

这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

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

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所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这便是本书的两大主题: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

—— 周国平《人生边上的智慧》

4.《死亡哲学》(第三版)

阐释死亡之谜

“名为谈死,实乃谈生”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 死亡是生命的终了而非它的目的——我们不应当鄙视我们的生存,而应当使之更加深刻和充实。(蒙田) 生存就是不断从我们身上排除趋向死亡的东西。(尼采)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5.《文化人的“死”与“生”》

生与死,向来分为两种:

一种是肉体的生与死

一种是精神的生与死

人可以通过社会而不死。

——费孝通

尘世无常,性命终得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

——钱穆

生与死,向来分为两种:一种是肉体的生与死,一种是精神的生与死。本书显然侧重于后者。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文化人从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从而完成学问的储备、人格的锻造,进而服务于社会,并将对以后的社会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作为集体(可以为小集体,也可以是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中的文化人,又存在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在知识的传播中,在精神的感召下,在师友间的互相影响中,文化得以永远延续下去……

你为什么要为生命的长度担心呢?

——马可·奥勒留

6.《致死的疾病》

“绝望是致死的疾病”

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无希望就是连最后的希望,即死亡都没有。当死亡是最大的危险时,人希望生;但当人认识到更恐怖的危险时,他希望死。所以,当危险时如此之大,以至于死亡成为人的希望时,绝望就是那求死不得的无望。

——克尔凯郭尔

我感觉一团闪亮的火焰正在震动撞击着我的灵魂,在那一刹那,我从另一个世界回来了。

——蒙田

7.《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死亡的观念能拯救人

存在主义治疗是一种精神取向

或者说是生活哲学

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而不是先后发生的。 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因此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本源头。

我并不是要歌颂死亡的美好,也不是要提倡否认生命的病态观念,而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基本两难困境: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天使也是野兽;我们是必死的生物,又因为我们具有自我意识而知道自己终有一死。

——亚隆

存在主义治疗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说是生活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相遇。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如果有来生,那么一片木炭放到火上就无法燃烧。

——休谟

8.《自杀论》

着眼社会,关注个体

自杀问题经验研究必读书目

“人只有承受,才能活着,生命必将获胜。”

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自杀三种类型:利已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由于社会混乱所引起的自杀。

《自杀论》是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作者认为,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跟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的生命没有终点就像我们的视野没有界限。

——维特根斯坦

9.《亡灵对话录》

古典主义最后的代表

假设历史人物在天堂或地狱相见

他们会谈些什么?

“靠罪孽赢得的伟大,不会带来持久的荣誉和幸福。”

“战争是人世间最大的灾难。”

本书收录《论雄辩》和《亡灵对话录》两种对话。在《论雄辩》中,作者通过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对雄辩这一命题做了鞭辟入里的阐述。在《亡灵对话录》中,作者假设历史人物在天堂或地狱相遇,各自倾诉自己的感想。这些人物往往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他们中间有作家、君王、政治家等,每篇对话谈论一个主题,如权术、道德、艺术等等。

我愿重返大地,化作尘土,使我能在生我的地方安息。

——尼采

10.《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最寂静的言语最能激起风暴

以鸽足轻轻到来的思想驾驭着世界”

在我的著作当中,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兀自矗立。

以这本著作,我给予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馈赠。

它也是从真理最内在的财富中诞生出来的最深刻的书,

是一口取之不尽的水井,没有一支吊桶落下去后不是满载着金银财宝上来的。

——尼采

我的朋友们啊,愿你们的死不会成为对人类和大地的诽谤:这是我要向你们的灵魂之蜜请求的。 在你们的死之中,你们的精神和德性当依然熠熠生辉,犹如晚霞环绕大地:要不然你们的死就是不成功的。

本书为尼采晚期代表作,作于1883-1885年之间。是国内最完备的译本。本书可以说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点,在尼采思想生涯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本书既被当做哲学名著,更被视作德语美文学的经典,尼采自己把它看作是超越歌德和莎士比亚的旷世之作。

本书以科利/蒙提那里考订研究版《尼采著作全集》第4卷为底本,又据第14卷补充翻译了相应的编者注释,又做了一些必要的中译者注释。

11.《选择生命——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谈录》

关于生命、死亡等永恒疑问的探讨

来自东西方思想的碰撞

关于自杀:

对于是否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决定,我个人认为,必须交给个人去做……无论是自杀还是借他人只手,故意缩短寿命都是不应该的。(汤因比) 人也不应该为了逃离痛苦而牺牲生命。(池田大作)

本书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的对谈录。对谈录分为《人生与社会》、《政治与世界》、《哲学与宗教》,共三篇十二章,论及的问题极为广泛。

两位作者纵贯古今,横跨全球,追溯过去,着眼当代,展望未来,从宇宙天体、生命起源、宗教哲学、道德伦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国民经济、社会福利、政治制度、领导选择、军备竞赛、和平战争,一直到未来的世界大同,几乎探讨了人类社会、当代世界所有最迫切的问题。

12.《西医的故事》

人类与疾痛、死亡周旋的智慧

当代法国医学界三位泰斗与法国著名史学家伊万·布洛哈尔一起,考察了所有可以找到的医学文献,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家联合医学图书馆到私人图书收藏家,引领读者共同探索和思索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

本书通过对四大主题(人类的身体、无形的生命世界、微观世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展现西方医学思想发展演变、医学大师们的艰苦摸索和西方医学领域一点一滴的进步。

45幅人物浮雕点缀着著名的巴黎第五大学圣父生物医学院的墙壁,45位西方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标志着西方医学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个重要阶段。这就是《西医的故事》的出发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