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文化象征意义漫谈(之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泰山的相关资料 泰山的文化象征意义漫谈(之一)

泰山的文化象征意义漫谈(之一)

2023-07-04 05: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泰山的雄伟壮美,强烈的影响着、撞击着历代帝王的天下情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始皇在实现中国的大一统后,怀着无比崇敬的虔诚之心,来到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大典,告祭天地。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汉武帝先后八次东封泰山,除追求成仙长生的个人目的外,炫耀国力强盛和功高至伟也是重要目的。自此,功高德显的帝王在太平盛世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以此证明政权更替的合法性和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强大。

泰山作为天下、国家的象征,缘起于先秦,定制于秦汉,兴盛于唐宋。以雄伟立于天地、著称于世的泰山,象征强大的中国,当之无愧,也责无旁贷。

稳定之江山永固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象征,如国旗、国徽、国歌、国花等。遍览世界各国,还有一项国家象征,就是“国山”。一座山岳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民国时期的史学家曾作过这样的解释:“国是个概念,需要一个具体的东西来代表他。这个东西不是河,就是山。比如德国的莱茵河,日本的富士山。”当代民族史家徐杰舜也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有精神形式的表现,也有物质形式的表现,山川河流是物质形式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中国从古至今的语境中,山河就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山是静态的,象征稳定和强大;河是动态的,象征发展和繁荣。在中国,黄河是母亲河,华夏民族最早的繁衍生息之地就在黄河两岸,所以黄河也称大河,是民族的标志、国家的象征。而泰山则是中国的五岳之长、众山之宗,代表了国家的强大、江山的稳固,从而成为国家的象征。

历代帝王之所以将泰山作为江山社稷的倚重之地,核心的原因还是因为泰山的稳定性。 稳如泰山,就是说像泰山一样稳固,不可撼动。任何的统治阶级都希望自己的政权稳固、自己的江山永固。

泰山之所以“稳”,首先看它的形体。其势,拔地通天,主峰海拔1545米,而且每年都在“长高”;其体,磅礴雄伟,南北覆盖50余公里,东西延展200多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基础宽阔而形体浑厚,基础宽大使人自然产生安稳感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描述的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几千百里”,这里主要是指泰山的基础宽大。《泰山道里记》中写到:“泰山结体,唯鲁颂岩岩一语,足以形容气象,后人谓之泰山如坐”,这里也指泰山的安稳感。但是,泰山不仅有安稳感,还有厚重感。构成厚重感主体因素是泰山形体的巨大而集中和山石的花岗岩坚硬质地。“重”与“稳”的结合形成了泰山“其体磅礴,其势穹窿”的气势,使人产生“重如泰山”、“稳如泰山”之感。泰山视觉形象端庄凝重、雄伟壮丽,给人以高大、厚重、坚毅、稳定、壮美的感觉。其“雄重磅礴”的山体,很自然地让人们将它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联系在一起,于是泰山进而有了平安之山、稳定之山的文化内蕴

前人形容五岳“泰山如坐,恒山如行,华山如立,嵩山如卧,衡山如飞”,本质上是将山岳人格化了。这端坐着的,便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在当今国际社会的语义里,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统一,是每一个国家政府和执政党的首要职能和职责。

岱宗之民族团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多个民族共同生活一个家园里也是中国作为国家的显著特色。数千年来,由于民族融合以及战争和政权更替等原因,一些民族消亡了,又有一些新的民族产生了。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的中国,民族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相处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历史上,民族团结、和谐相处的时期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时期。汉唐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摩擦、有争斗,但是民族团结仍然是占主流地位的,由此也成为了造就汉唐盛世的重要原因。

作为众山之宗的泰山一直在民族团结中发挥着独特的历史作用。上古时期,泰山便是重要部落的聚居地,尧舜时期已将泰山(岱宗)作为巡守四方(四岳)的首巡之地。西周时期将天下九州各确定一座名山为其镇山,兖州的镇山就是泰山。就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山岳祭祀开始等级化和制度化,规定只有周天子和鲁公(鲁国是周公封地)才有权利、有资格致祭泰山,泰山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第三年,不远千里,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泰山作为中国山岳的代表,在大一统的王朝中得到确认,泰山也从一州之镇山升格为九州之望。直到汉代,泰山成为中国的宗山。

随着秦统一战争的推进,华夏族逐步融合戎、狄、楚、越、巴蜀各民族,代秦立国的两汉将民族大融合向纵深发展,华夏族由此演变成汉族。自秦以降,泰山作为民族之山的地位始终稳固且在强化。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经历急剧分化和重新组合的时期,进入中原“五胡十六国”大都认同汉族礼俗,变成泰山的崇拜者。早在汉光武帝封禅泰山时,就有“藩王十二”前来助祭。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高宗、玄宗封禅时,就有诸多番王酋长、外臣使者均在从行之列,并“勒名于封禅之碑”。邀请番王、外臣参加封禅不能排除威慑、炫耀的意味,但同时封禅隆重的仪式感和深刻的心理暗示对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以及归属感,无疑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其后,进入中原的契丹、女真以至蒙古、满族统治者无不信奉尊崇泰山。与此相适应,随着蒙汉、满汉文化的融合,泰山信仰也传播到蒙古各部、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对泰山的信仰早已从汉族一族扩展到各民族之中,泰山体现着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由此成为“万族共瞻”的中华民族之山。

作者:金卫东、赵清

摄影:宋凯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Hi泰山”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