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权力与间接权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权力的视频 直接权力与间接权力

直接权力与间接权力

2024-07-14 15: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与秘密掌权者的公开外交相比,公开掌权者的秘密外交就是无害的游戏。”

——在《关于权力的对话》中,施密特意味深长地给当时他指导的博士生科泽勒克写了这样一句话。

《关于权力的对话》是50年代德国电台的一个节目的朗读稿,应该也是施密特在二战“复出”之后的首秀(稿是他写的,尽管不是他念的)。关于更多本书的背景信息,相信书中的介绍已经很详尽,就不展开讲了。

这本小书有两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点,一个是施密特(罕见地)对于直接权力和间接权力的探讨;另一个(也是我个人兴趣)是科泽勒克和他的通信。

1.直接权力和间接权力

我不是施密特专家,不晓得这两个术语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有无出现。这俩词乍一看的确令人摸不到头脑。不过仅从这篇对话中,也不难看出它们的含义。简单来说:

直接权力,就是掌权者自己行使的权力。

间接权力,就是在掌权者自己行使权力之前,ta会受到各种信息、谗言、魅惑……的影响,它们影响了掌权者决断的内容和方向,这些就是间接权力的构成。因此施密特也将其称之为“权力的前置场”。

那么(依照我的理解)本文开头的那句“不等式”就可以拆解来看了:

秘密掌权者:间接权力的拥有者(例如:各种大臣、顾问、情报传递者,甚至掌权者的耳边人、御医、掌权者信的宗教的传教者……等)

公开外交:上述人公然采取的一些政治手段。但因为他们不是政治决断者,往往被人们忽略或在事后被视为无罪

公开掌权者:直接权力的拥有者(即主权者、政治首脑)

秘密外交:很好理解,比如二战之前那些大国的秘密协议

而在施密特看来,公开掌权者的秘密外交所造成的“危害”,显然不如秘密掌权者的公开外交。

施密特做出这个区分的前提是基于对霍布斯权力/政治理论的分析。首先我们都知道霍布斯的理论基于的是人性中的因素,即恐惧),因此才会导致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但是施密特的语境是,现代社会的战争技术和过去不同了:过去即便有战争,也实难达到把每个人literally都毁灭了的结果;但在他所处的核武器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战争变得可能,因此霍布斯式的权力理论倒向了一种绝对毁灭性的悲剧体验。

而实际的政治运行是否是这样“简单粗暴”?间接权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权力场域纳入了更多主体,也开放了更多分析和解释的空间。我认为这或许能够把权力理论推向一个更实证的解释——从历史社会学、历史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拥有更多的角度去分析权力运行的机制了。

吊诡的是,在开篇施密特提到自己是“无权者”。在我看来,这显然是瞎扯,尤其是和他后面的论述在情理上不符。试想,一个无权者会在乎什么直接权力和间接权力吗?在无权者看来,显然这两者都是压迫,没必要给压迫自己的人分个类。直接权力者当道,还是间接权力者当道,这个世界都会是一样的烂(狗头)。

2.与Koselleck

有趣的是,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施密特的得意门生科泽勒克与他的珍贵(且肉麻)的通信。彼时科泽勒克应该正在撰写(或已经写完?)博士论文critique and crises,德语版于1954年出版,英译本1972年出版。此书的核心论点就是在晚期近代,一边是绝对主义(或译为专制主义)君主权的加强,另一边是伴随着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知识人阶层的崛起,道德和政治两个领域呈现出一种分离的趋势,也因此成为了政治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源。

有趣的是,在此书中科泽勒克用几个章节阐述了共济会在其中扮演的作用。在18世纪专制主义君主的背景下,欧陆主要大国均严格管控言论。知识分子在被“禁言”的前提下,又想表达自己的公共意见和道德评价,被憋得实在没辙了,便建立起了共济会、光照会等宗教团体,通过这样一种神学图景来阐释他们的道德观。这些团体的成员往往是资本家、金融家、知识人,起码是我们现在眼中的“中产”,包括我们熟悉的伏尔泰、卢梭等等。所以我上面提到,施密特再怎么说不会是纯粹的无权者——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只要你是大知识分子,你已经被赋权了。

起初,团体的教旨是不具备政治功能的;但随后越来越多的政治目标被纳入其中,这些手眼通天的资产阶级当然就开始秘密地通过自己的手腕影响政治。这样的政治功能甚至延续到了当今社会(有点类似于罗斯柴尔德家族?)。

不知道在撰写这几章的时候,科泽勒克从施密特那得到的指点有几何。总之,这部分的内容很好地呼应了施密特关于间接权力的阐述。两者一同阅读应该会获得更好的阅读体悟。

顺带一提,前天(5月3日)去剑桥听了一个有关科泽勒克的讲座,主讲人是其学生,写了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性作品(德语的)。恰好今年是科泽勒克诞辰百年,也算是有个由头纪念一下。会上有大佬提到了critique and crises的英译版序,里面写到这本书指向的是对于希特勒 纳粹恐怖时代的一种回应(或缩影);但我们怎么能确定科泽勒克心中隐秘的恐怖对象是希特勒,而不是苏共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尤其是结合科泽勒克的身世来看(感兴趣的可以查查他的维基百科)。

“您通过将简单至极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却无疑开启了一条绝无仅有的可行之道……您以具体分析为基础,并未离开本体论层面。”

——以科泽勒克对施密特的回信做结吧。嗯,怎么看都有点肉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