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诈骗颠覆“眼见为实”,我们如何破解“信任危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性别歧视的事例素材 当AI诈骗颠覆“眼见为实”,我们如何破解“信任危机”

当AI诈骗颠覆“眼见为实”,我们如何破解“信任危机”

#当AI诈骗颠覆“眼见为实”,我们如何破解“信任危机”|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生成式AI提高了虚拟世界的互动性、趣味性和便捷性,但其信息安全风险和隐患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担忧。如今,这一担忧正被不断出现的案例所验证。

  据“平安包头”官微消息,包头市公安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局发布一起使用智能AI技术进行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福州一老板10分钟被骗走430万元。幸运的是,接到报警后,福州、包头两地警银迅速启动止付机制,成功止付拦截336.84万元,但仍有93.16万元被转移,目前正在全力追缴中。

  无独有偶,2021年,浙江温州公安发布消息称,一受害人与网友聊天后被对方利用AI换脸技术将面部合成到不雅视频中,进而被敲诈勒索。据华西都市报此前报道,2022年2月,诈骗分子利用AI换脸伪装一男子好友,诈骗该男子近5万元。面对各类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社会信任正受到挑战。

  对此,有舆论认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追求发展的同时需守好安全底线。生成式人工智能一方面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需要加以规制防范技术滥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安全风险

  国家出手“划底线”

  5月23日,新金融联盟理事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第八届融城杯金融科技创新案例评选”启动仪式上表示:“低级别的AI虚假用于诈骗、诋毁个人及企业名誉;高级别的AI操纵有可能用于诋毁政治人物或政权实体操控负面舆情、制造政治恶意、激化社会矛盾。”他强调,“我们迫切需要重构人工智能信任,在技术上、制度上有效对抗AI虚假,建立防范AI操纵的防火墙,维护数字经济时代的国家安全与金融业安全。”

  新兴领域立法速度加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一个常态。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我国这次在短时间内提出了相关管理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在社会范围内集思广益。4月11日,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这也是国家首次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发布规范性政策。

  征求意见稿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服务所需满足的五点基本要求,包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等;采取措施防止出现种族、民族、信仰、国别、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等歧视;尊重知识产权、商业道德,不得利用算法、数据、平台等优势实施不公平竞争;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尊重他人合法利益,防止损害肖像权、名誉权和个人隐私。

  在AI应用如此广泛的现在

  利用AI诈骗有哪些常用手法?

  那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去识别AI常用的诈骗手法呢?

  第一种是声音合成。骗子通过骚扰电话录音等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可以用伪造的声音骗过对方。

  第二种为AI换脸。人脸效果更易取得对方信任,骗子用AI技术换脸,可以伪装成任何人,再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信息确认。骗子首先分析公众发布在网上的各类信息,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通过AI技术筛选目标人群。在视频通话中利用AI换脸,骗取信任。

  第三种是转发微信语音骗子在盗取微信号后,便向其好友“借钱”,为取得对方的信任,他们会转发之前的语音,进而骗取钱款。尽管微信没有语音转发功能,但他们通过提取语音文件或安装非官方版本(插件),实现语音转发。

  第四种是通过AI技术筛选受骗人群,骗子不是漫无目的地全面撒网,而是别有用心地锁定特定对象。他们会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对人群进行筛选,从而选出目标对象。

  针对花样翻新的智能AI诈骗

  公众需增强防范意识

  1.不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不过度公开或分享动图、视频等;

  2.网络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多种沟通渠道核验对方身份,一旦发现风险,及时报警求助;

  3.如果有人自称“熟人”“领导”,通过社交软件、短信,以各种理由诱导你汇款,务必通过电话、见面等途径核实确认,不要未经核实随意转账汇款,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

  4.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请注意保护证据,立即拨打96110报警。

  最后,郑重提醒:网络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多种沟通渠道核验对方身份,一旦发现风险,及时报警求助。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