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中国人必须要知道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哲学的绘画 《易经》 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中国人必须要知道的

《易经》 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中国人必须要知道的

2024-07-11 05: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轼说:“上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意味着绘画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山只是儿童观的层次,与顾恺之相同。这体现了中国画作者追求形象的理念,在感知自然事物时运用理性思维和感性观念,最终达到“生动刻画”的目的。

02

天人合一

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更是将中国国画的精神内涵推向极政。他的“似与不似之间”的精神追求和艺术造诣,已经达到了“物我合一” 的境界,这也体现了《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集中体现了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拟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自然与精神的契合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注重表现主客体的生命精神,轻视模仿自然物的外在形象,以达到主客相融、灵犀相通的高妙境界。

广大的宇宙蕴藏着无限生机,天地万物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给予中国国画宏观观照和体会自然万物的方式。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的国画力求体现天地万物的生命气韵,将宇宙、自然的生命精神蕴藏在大自然的山水草木之中,流贯于整个作品之间,追求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生命情调,以体会和感悟对象为主用心灵去感受对象的内在神韵,从而对物象的认识就超越了生命表象而直人对象的内在精神层面,体会到意境的丰富与无限。

正如北宋著名绘画大师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因此,水和山要住,也植被和中国,有烟雾和淑惠。”这里明确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讲究在物我两忘的情景交融中表现客体的自然人性化,用艺术手法进行生命的创造,在画面表达上不以具体的空间形态为追求,不是站在对立面去审视自然,而是从思想意念上达到“神会于物”,精神融入自然之中,用心灵去体会自然万物,在内心感情上与自然契合,“外求物貌,内求心理”,达到神与物游、视通万里、有机统一,这样就能够把自然万物的神韵风采,提升到縹緲高绝的精神境界。

03

阴阳统一

中国书画相通,古人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书画不仅是同源战队,和同情。在国画中,尤其以泼墨写意山水画为主..

中国水墨画写意的本质,我们可以说,图像和阴阳的相应行。

字画巨匠石涛在其著述《苦瓜僧人画语录》中明确指出阴阳对立的辩证思想,并且创立了“一画”概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半盆兰花》图中题到“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体现出半虚半实、半露半含的艺术手法。当代闻名画家潘天寿在其《新放》图中运用了与郑板桥异曲同工的虚与实、露与含的对应。

由此可见,《易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基础,《易经》的“阴阳”思想也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的虚实、刚度、柔度、黑白、隐露、开合、曲直、运动等方面。

虚拟,柔软,暗,隐藏的,一起,听音乐,安静的一个属性为基础,真实,公正,白,露水,开放,直接,行动的“负”是基于对房地产的“积极”资源。

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黄宾虹的主人有中国水墨和高造诣的书法的观点出发,主要使用的“起伏转折点笔,墨水芳润华艾滋病”惊人的相似性质的形式的线图像和太极图,和黄宾虹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影子就是绘画的秘密。”

中国国画巨匠张大千曾与西班牙绘画巨匠毕加索在法国巴黎有过一次无味的会晤,那是在1956年7月底,张大千夫妇到毕加索在尼斯的别墅拜访。因为毕加索异常爱好中国的国画,所以在入室就座后,毕加索就取出五大本画册,都是他学习中国画临摹齐白石花卉虫鸟的习作,并请张大千提意见。张大千将根据一般介绍的那种中国画的,“不求形,求神韵”创造性思维等。我最不明白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来巴黎学习艺术真的,它涉及到的艺术世界,第一是你们中国的艺术,其次是日本艺术,当然,从日本的艺术,你中国的。..

浩繁国画名家如齐白石、黄宾虹、石涛、沈周、黄公望、王蒙、张择端、李公麟、徐熙、周昉、阎立本、吴道子、顾恺之等,在其绘画生活生计中都曾以《易经》“象”的理论本色作为国画中工笔言情、以物传神、意存笔先、融化忘我的依据。

可以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以《易经》为思想根源的中国传统绘画将越来越受到东西方画家和收藏家的珍视。

若你有八字命理或运势预测相关的任何问题,可以下方留言或私信即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