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合理使用网络的作文 专家支招: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

专家支招: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

2024-07-13 02: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本社记者 李天琪

《为孩子筑牢网络保护“防火墙”》专题报道之一

专家支招: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

编者按

“叮咚!你有新的包裹,请查收……”

今年“六一”,全国的小朋友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日大礼——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温暖实施。

值得点赞的是,此次未保法立足时代特点、回应民生需求,设置“网络保护”专章。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外部环境,为其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解“未保法‘网络保护’专章究竟有何亮点”“具体涵盖哪些内容”“为防治未成年人沉溺网络进行哪些针对性措施”等具体问题,我们出动记者采访到相关领域专家,以求给出权威解答。

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的成年人了解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并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上网,我们邀请到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多领域专家,请他们给出他们的理解和建议。

“特殊的礼物,特别的策划,都只为独一无二的你——我们最亲爱、可爱、挚爱的孩子!”

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已成为不同国家地区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现象。除了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问题严重者还可能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

怎样看待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在当今信息时代下,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减少负面影响,增大积极作用,成为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深思的话题……

尊重是前提

行为表象的背后,实际源于主观心理的投射。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雷雳介绍,一个人的成长,在不同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事情要去做,她称之为“发展任务”。一个人在幼儿阶段、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都不一样。所以在谈及未成年人成长问题,所做的各种各样行为,背后抽象意义来讲,都是有其“追求”的。

“有时候我们讲青少年问题行为,如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抽烟喝酒,对于家长、学校、社会来说确实很头痛。要理解这些叛逆行为背后的原因,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们是在探索解决自我认同问题。”

简而言之,孩子们是想搞清楚“我是谁?”“我能够干什么?”“在别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

“解决自我认同问题,主要从‘价值观建立’‘职业规划初步建立’‘接受自己的性别’三方面体现。如果这几个问题得到有效回应,青少年的自我认同过程大致就能够稳定过渡。但青少年在表达想法过程中,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恰当的机会去表达或者说家长、老师并没有显示耐心去倾听,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一些孩子给我的极端反馈是‘只好玩狠的’——离家出走、实施自杀行为等。”雷雳表示。

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网络世界如此让青少年们痴迷。

在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不管愿不愿意表明心迹,自我认同过程需要在真实世界去解决。而有了网络以后,网络提供“隐秘”的平台、广泛的内容,更容易让青少年去诉说、去探索。

回到现实,数字信息时代倘若让青少年完全脱离网络,是不现实的,甚至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表示,成年人很多时候,会把网络对青少年成长作用,过多界定在娱乐或者社交上,但现实中网络越来越多地承载起青少年更多元的目标需求。比如,在疫情之后,线上学习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成为一条助力学习的积极途径。

蒋俏蕾说:“成年人从保护者视角出发,很多时候做的是限定,让青少年感受到他们在网络使用中更多的是被限制、被束缚,他们乐于创作的愿望与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在多元维度视角下,我们看待未成年人触网问题,不能仅仅从防范角度出发,还应该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赋权、赋能。一些网络平台,如抖音推出的DOU知计划、DOU艺计划,既关注到青少年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又包括价值观引领与培育,值得肯定。保护与发展应该是平衡的。”

发展是途径

同样关注青少年网络发展权问题的,还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官员苏文颖。

关于短视频深深浸润到青少年日常生活现象,苏文颖则更多关注到“发展权与受保护权”关系如何平衡的问题。在她看来,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有表达自己观点、分享自己看法的意愿,有展现自身才华和世界沟通对话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数字时代下新时代人素养的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些未成年人乐于在短视频、音频平台上展现自我,是体现他们发展权与参与权的很好方式。

固然青少年参与网络活动、社交面临一些风险,但苏文颖认为还是不应该“一刀切”去对待。她期待监管部门、网络平台今后能有更细致的规定、更科学的技术管理工具,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实现网上发展权与受保护权的平衡。

针对一些网络平台开发的青少年模式,从青少年成长发展角度和未成年人保护更综合视角出发,苏文颖提出了她的质疑:作为一种自主设置开启的模式,青少年模式或可能存在一定的悖论。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青少年模式。它是2019年3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

苏文颖认为孩子如果能主动设置进入或者在跟家长沟通后愿意使用青少年模式,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这个孩子可能家庭教育良好、亲子关系稳定,对网络产品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具备自律的能力,拥有一定的网络素养。

“但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青少年模式在现实中,可能更多满足的是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控制和管理,起到‘控’时间、‘隔’内容的作用。对于低龄儿童,这么做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随着未成年人成长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青春期萌发更多对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自主探索需求和冒险的冲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家长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控制’,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影响亲子关系和日常沟通,难以发现孩子更深层次的一些心理问题和需求。所以,青少年模式只能当做一种工具,并非万试万灵,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考虑如何使用。”

同样是这一问题,在蒋俏蕾看来,青少年模式究竟能不能起到最佳效果,关键要看网络平台能否为孩子们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能否让孩子们有意愿去主动参与。“如果能给他们搭建平台,去发挥他们的创作热情与能力,促进其相互间交流,获得成就感,这样的青少年模式才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研究要继续

前不久,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经雯洁开庭审理一起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案件。据其介绍,诉到北京互联网法院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网络服务合同部分,如直播打赏;另一类就是名誉权侵权类案件,涉及饭圈经济等。

在未成年人涉网案件审理过程中,经雯洁发现有很多法律问题值得探索,包括青少年主体认定、责任认定问题,也包括监护人、平台责任分配,更包括最后的财产返还,有很多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

“比如说实名认证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是利用父母的身份使用平台产品。为了规避青少年模式监管,现在网络上不乏商家兜售破解手段。我们甚至看到一些二手平台在售卖成年人的身份证或者出租账号,类似这样的交易都在秘密进行。所以,实名认证过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确实也是一个难题。身份认证有很多种方式,弱一点的输入手机号验证,比较强的使用身份证号验证,再强一点的还可以用理论研究的几步法,加入更多的信息元素,不过这也涉及信息收集,尤其触及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怎么运用技术手段,将其平衡好,这对于网络平台来说,是不小的难题。不过经雯洁也认为,它同样也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必须去共同应对的责任。

抖音2021年5月20日未成年人保护专家沟通会上,记者了解到,抖音青少年打赏治理成果显示,过去11个月内处理青少年打赏退款3.6万起,平均退款时长19.7小时。

对于这一数据,经雯洁给出了她的肯定。但她同时也表示,实践中的不少平台,退费设置仍然较为复杂。尤其对于未成年人识别问题,平台方要求家长方提供很多难以完善的材料,比如说当时的监控视频。但大部分普通家庭没有安装监控,所以就会产生很多的纠纷。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迎来实施,这是国家送给孩子们的一份节日大礼。此次未保法设计网络保护专章,突出强调网络环境中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强调构筑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护格局。

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核心点是,保护职责的首要担子还是要落在家长身上。

“网络直播打赏纠纷频发,有判决显示,一个案例中平台返还85%,家长承担15%责任。这一问题从法律角度我们还可以再探讨,不过针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打赏行为,平台究竟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值得我们思考。”

请大家试想,一个家庭中父母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又怎么能说服孩子不玩儿手机?常常听专家说要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但家长倘若缺失网络素养,又怎么能苛求孩子们呢?

数字时代,发现信息、搜索信息、评判信息,对于网民来说,其实是一项非常高的要求。在信息过载的环境,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不容易做到都要提升,更何况对于未成年人。

引导是方向

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审议通过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于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中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提出了多项要求,其中包括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含有“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不良信息;鼓励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开发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模式,提供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何波认为,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也是立法和监管重点关注的内容。无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网络保护章节,还是下一步将要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都对未成年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进行了规范。长期以来,我国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划分主要采取“合法与非法”的二分法,但是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现在则改变为三分法的方式。

“增加了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这与以前所有的法律都不一样。对什么是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做了概括性的规定,并且规定了提示义务。同时对什么是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也做了一定的列举。如在网信办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规定了哪些内容是积极鼓励的,做内容建设时,成为比较重要的参考。”

对于是否应该建立专属的内容审核团队,何波认为是值得肯定的。“网络本身变化很快,需要响应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进行负责。”

从家长的角色出发,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芸阳建议,不要以防御性的保护状态对抗孩子,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网络风险。“既然我们意识到有风险的存在,那么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针对性地进行防范,而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放在完完全全的真空状态。他们必然会走向社会,必然要面临方方面面的风险。”

在其看来,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重点宜聚焦两方面:第一是抵御风险,第二是增加供给。过往频频谈及风险防范问题,此时朱芸阳想为“增加供给”发声。

“要让孩子有效运用网络,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内容。我很喜欢给我的孩子看短视频中的科普内容,他也觉得非常有趣。寓教于乐,事半功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拥有双向性特征,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既是权利,也需监管。发展与保护并重,避免采取单一的方式,简单思路,孤立解决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朱芸阳表示。

与此同时,从青少年模式改进升级角度出发,有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为内容细化分级发出呼声。有专家认为,现阶段的产品模式存在“一刀切”之嫌:“低龄儿童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差别很大,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认知,人格和心智在逐步成熟。这两种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看的、能接受的内容肯定有很大的差异。”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调研过程中,经雯洁发现,遭遇投诉比较多的也正是网络内容问题。如“软色情”等打擦边球的情况,通过标题来吸引未成年人关注。“虽然现在青少年模式上线之后比之前的内容丰富得多,也安全许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分级、分类管理仍十分重要。”

有人说,信息化和全球竞争视野下,未成年人不仅仅是当下信息技术发展的使用者、享受者,更是以后科技竞争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创新者。除了坚决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网络犯罪,我们还需要引导各界正确看待网络技术,以确保未成年人能正确认识和使用新技术,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全社会的网络素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这一切,都无法一蹴而就。我们需要有国家层面的高屋建瓴,社会层面的正视关切,企业层面的社会担当,家庭层面的正向培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都值得我们不懈去研究、去争取、去奔走……难道不是吗?

原标题:《专家支招: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