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多元评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双减政策的英语论文 双减政策下的多元评价

双减政策下的多元评价

#双减政策下的多元评价|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问题的提出

一项关于中学生压抑和自杀意念比例及严重程度的调查显示,有33.3%的中学生受严重的压抑症状所苦,16%的承认有自杀意念。近日,一个14岁的初中生留下3页遗书,写到“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这是热播剧《小舍得》里子悠的真实写照。我们在指责父母把孩子学业成绩看得太重,毁掉孩子童年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么多父母会给孩子施压,因为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评价导向出了偏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五唯之弊的根本在“唯”,分数、升学率、文凭、论文、荣誉帽子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将这些作为了唯一标准。基础教育阶段是“唯分数”“唯升学”的重灾区。唯分数对于学生而言是指教师评价学生的时候,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一门心思抓成绩,通过题海战术提高成绩,造成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如此短视和功利是教育的畸形。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唯”升学率和唯中高考分。比起往年中高考喜报满天飞带来的焦虑,今年的考后静悄悄也让大家预感到唯分数和升学率的评价趋势正在弱化。而由社会各阶层的焦虑逆向助长的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这些违背教育规律的问题,正在引起国家的重视。

二、双减政策的落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7月24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文6000字,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目标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这一被简称为“双减”的方案,应声落地,不折不扣,全面施行,意在猛药去疴,彻底扭转“课上减课下补、面上减私下补”的现象,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解读双减。

根据21世纪教育学院杨东平理事长分析PISA2012年的一个调查结果认为,校外占用的是学生的课外休息时间,尤其是双休日、寒暑假,学生每天晚上的作业主要是来自校内的。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大规模限制,落实双减政策效果的压力转移到了校内。

三、多元评价

      很多人认为,提高学生成绩,就是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兴趣爱好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学习上。实际上,很多学校也是这么做的。我不认同这样的看法和做法。北师大大同附中建校10年来,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没有好成绩不是北师大,只有好成绩也不是北师大”。取得好成绩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高效的减负途径。

特别是本次双减方案的落地,更加逼迫我们去重新思考教学中的问题。作为学校的教师,我们如何将双减落地,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仅从多元学生评价角度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首先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提出九种智能。给我们教师的启发是要全面认识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要让每个孩子全面发展,对学困生要因材施教。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不断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视的是引导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衡量学生的成才问题。

(一)评价内容:变“常规考试”为“综合考试”

[if !vml]

[endif]遵循模糊性原则,以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为主。下图《语文“1+X微课程”评价体系》,其中,属于国家课程的常规考试占80%;属于地方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的特色考试占20%。在特色考试中,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比如:游戏闯关(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赛等)、活动观察、作品展示、主题汇报,而获奖发表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参考。在数学课程中,除了常规的考试,可以增加解题竞赛,数学文化论坛等更多方式的评价。英语课程中,在学习食物单元中,制作美食比赛,用英语介绍美食,邀请他人品尝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方式,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除了学科课程,校本课程本身也可以进行综合测试。例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数在家里比较依靠家长,很少独立完成家务,也缺少机会进行社会实践。于是我和马翠青老师设计了校本课程《话端午,品传统文化》,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深刻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在实实在在的劳动中育人的目的。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设计了端午知识问答,端午诗词大会,粽子制作评比,香囊作品展示,以及端午节的调查报告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评促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评价主体:变“绝对权威”为“多重主体”,让学生是动起来

长期以来,说起考试评价,其主体一定是教师,他们对学生成绩的衡定有着不可置疑的“绝对权威”。可是,当评价内容不再“唯试卷是从”时,评价主体自然随之而变。比如,在“作品展示”这个环节,可以让全班同学把自己的香囊挂在教室里,然后,发给每个学生5颗五角星,自由参观、评价,在认为做得美的香囊上贴一颗五角星。

例如,在考试复习经常用到的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阅卷,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不仅要评价同伴是否学好,也是被评价者。他们出的题好不好,也要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做题,而是主动地根据知识点命题,选择好题,做出详细答案,为同学讲解,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在同伴互评中,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

(三)评价时间贯穿教学始终

以初中数学为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纲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组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但如今,数学学科的评价更多地停留在课后,比如每日的作业批阅、期中、期末考试,相对于过程而言,是具有滞后性的。正如《童年》中的歌词“总是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双减政策下,考试次数大幅减少,学生想要知道自己在本课知识的获得情况,必须重新调整评价时间。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在“教学评一致”提出即时评价与教、学的过程同步进行,可以作为各科教学的一种尝试。

例如福建陈海峰老师在讲《平方差公式》一节课时,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具体的、可测的,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设置赋予不同的分值。同时将目标变成以第一人称来表述:

我将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我将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我将会运用平方差公式的特征进行计算

]我将会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

通过上述四个层级评价学生对本课的习得情况,让评价及时并且可视化。

以上评价问题分数总和为100分,这个不同于以往的小测试,小测试学以后做,这个是边学边给题,在与学生互动中调整教学进程。通过分值学生可以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程度,并能进行相应调整。

(四)评价目标:变“侧重成绩”为“促进发展”

“常规考试”毋庸赘述,在“特色考试”中,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考试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发展,还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发展。

总之,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任何考试评价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你考什么?怎么考?取决于你教什么?怎么教?

四、将德育的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落到实处

如果各地像北京一样实行了轮岗制,那么学生也就不用择校了,也没有过多的考试,也没有课外辅导班了,义务教育恢复了正常秩序,接下来的一个困惑是,多下来的时间我们做什么?这是一个新的问题,就好像一只鸟在笼子里困得太久了,你把笼子拆了以后它也不会飞。学校不仅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元评价,在德育中也建构以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实践创新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参与的态度、过程和成长轨迹纳入评价范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双减落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身心健康,我们的评价内容可以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卫生习惯等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各方评价主体的参与度。例如可以使用班级优化大师,根据我们的评价目标灵活设置评价内容,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实现评价目标的达成。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做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推广,切实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力量统筹好,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