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专业论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写论文的说说 如何写好专业论文

如何写好专业论文

2024-07-11 13: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读书与写作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两条并行不悖的车轨,二者缺一不可。读书开阔视野,写作阐释认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往往在学习过程中重读书、轻写作,因为下笔难有神,随即懒于写作,这是学术研究中的一大软肋。我近期翻阅了南京大学哲学系胡永辉博士的优秀学位论文《近现代佛学“问题意识”研究》,对如何写好专业论文做了反思,现从问题意识、学术综述、结构与论证逻辑、写作立场诸方面做一系统梳理。

一、问题意识

在论文写作中,问题意识至关重要,研究问题的主线索贯穿全文,能够使论文发挥形散神聚的作用。因此,在读书写作中,我们需不断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只有提出问题,才能知道自己的疑惑何在,对症下药,广罗材料,然后针对之前预设的问题,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与论证,从而不断修正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疑惑;或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认知看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意识延承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

问题意识的产生首先得益于我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与界定。我们只有厘清概念,才能进一步探究所研究的问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但在论文写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看似简单的概念阐释与界定,直奔研究主题。

其次,问题意识来源于博览群书。问题一般产生于我们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受不同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思维碰撞。没有捷径,这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读书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与见解。哲学家欧阳竞无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四入”与“四忌”方法。四入即:猛入、徐入、巧入、平入;四忌即:忌望文生义、忌裂古刻新、忌蛮强会违、忌模糊尊伪。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从而做出总结、归纳与比较,举一反三,最后达到知识与思想融会贯通的地步,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忌讳读书不求甚解、盲目求新、泥古不化、不辨真伪。问题意识不是源自一朝一夕的阅读,而是在长期阅读实践与反思中逐渐形成的。

最后,顾名思义,问题就是事物彼此间的矛盾。我们要尽力将这种矛盾穿针引线地贯穿到写作中,研究对象间有冲突与对立,问题意识不言自明。我们在写作中将各家各派的研究与观点进行分析对比,彼此间有共鸣亦有分歧,问题意识显露无遗,无需不断重申何为问题意识,事实论证胜过空洞的文字叙述。

二、学术综述

学术史梳理是论文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精准简练地爬梳前人研究成果,才能避免对已有研究成果重复论述,掌握学术发展动向,发现新的问题,推陈出新。但如何写出质量上乘的学术史综述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多数学位论文的学术史回顾是在重蹈前人之辙,即使按研究主题、思想流派进行细致划分,也未免俗,依旧沉浸在概述前人研究内容的范式中,未对其研究内容与方法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评判。

综述意指综合性的评述,有评有述,在写作中既要对现有材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又要对此做出分析与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在此基础上寻找研究漏洞和创新点。综述不是前人研究论点的简单堆砌与罗列,面对卷帙浩繁的资料,一一罗列作者的观点是不现实的,而我们却往往侧重概述,忽视评论。当然,综述写作也是不拘一格的,主要有纵向、横向、纵横结合的主体写作范式。纵向写法主要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研究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横向写法主要是将研究论题进行横向联系与比较。

多看多模仿优秀研究综述的写作范式,践行欧阳竞无读书“四入”法中的“巧入”法,学习举一反三。作为研究生,我们现在尚未形成自己的学术写作风格,多多翻阅权威期刊上专业学者发表的综述佳作,模仿他们的综述写作形式,逐渐在写作历练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三、结构与论证逻辑

在结构上,框架结构是论文的脊椎,支撑整篇文章的架构。因此,清晰凝练的论文逻辑结构显得至关重要。逻辑性结构有平行式和纵深式的,并列平行式的论述结构,清晰明了,而纵深式的逻辑结构则使文章显得更有立体感与厚重感。胡永辉博士的论文架构采取了纵深结合的逻辑结构,从“社会政治向何处走”、“文化向何处走”递进到“如何研究佛学”,从研究的具体问题上升到方法论意识的层面,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回味。

在论证方面,我们提出问题,要对此进行分析与阐释,以自圆其说。

第一,兼顾不同群体与不同立场的论点。我们在抛出问题、分析论证时,要尽力避免单一的思维模式与单向度的认知观念,学习运用反例进行反证或用不同的研究观点与范例进行互证,多视角地看问题。

第二,材料选取方面。论证是否具有说服力很大程度上源自材料取舍是否得当,是否具有新史料或新观点。众所周知,研究要重一手文献,辅以二手文献。但在实际执行中,如何驾驭浩如烟海的材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就要回归到读书过程中,在精读中要有所侧重,留心著述者与出版社,爬梳各研究派系的学术传统与发展脉络,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在读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架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犹如一盘散沙,读书越多,知道越少,有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感觉。另外,有必要建构起宏大叙事体系,这有助于我们研究微观问题的深入扩展,高屋建瓴地分析问题,而知识的琐碎零散则容易让我们出现写作逻辑的跳跃。

第三,研究的同质性问题。在写作旁征博引时,为增强的文章的信服度,要格外注意不同学者的论述、同一学者在不同时期的论著是否具有同质性问题。即使同一著述者因其社会阅历、知识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其在不同时期的著述论点可能存在相悖的现象。

四、写作立场

人文社科类的论文写作大多在无形中会呈现出写作者的立场与态度。本硕都出身于历史学背景的我总会不自觉地从历史学的角度考虑问题。谈及历史,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对此,清华大学历史系彭刚教授给出的解释是:“历史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真实发生的历史、史料中的历史、历史学家所写就的历史。”经过历史学家们的长期研究,“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问时新。对于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德国著名史学家兰克强调严格的史料考证,去伪存真,如实直书,对历史不做任何价值判断。而其后的历史哲学家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与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冲破历史客观性的羁绊,强调历史在当下的重构,反对没有思想性的“剪贴史学”。这折射出史学家的主观性在当代建构历史、书写历史的真实写照。

那么,如何规避写作者的主观性与生活体验对论文写作的影响?如何在写作中认识与呈现自己的立场?这是每位专业论文写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首先,论文写作需要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这样,在写作中才不会被资料中的论点牵着鼻子走,形成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惯,而是将不同的论点论据为我所用,阐释自己的观点。其次,避免生活体验的代入式写法。写作者要意识到自己的立场,毕竟专业论文的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将现实体悟纳入到学术研究中,有悖学院派的学术规范与诠释真理、解读真相的做法。最后,如何在当代研究中保持学术追求与现实关怀也是写作者需仔细考量的因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多写多练才能将我们所感所思、所读所悟融会贯通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同时,论文写作亦是我们反思所学知识的一面镜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王明珂教授在讲座中曾说过:“反思比解构更重要,解构的对象是他人,而反思的是我们自己,反思我们的知识理性,反思我们的认知偏见。”

高霞(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摘自中国研究生2016年第11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