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共鸣的鸣组词是什么呢 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23-12-12 09: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二)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首诗中的“紫、尺、疑”三个生字,熟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生”与“挂”二字的用法之妙,想像古诗所描述的意境,感情朗诵这首古诗。

3、

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教具准备:

  庐山瀑布实景录像。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李白生卒年月701-76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像丰富、气魄雄伟)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1、

师范读全诗。全班自由读。

2、

学习生字,分别是庐、瀑、炉。

3、

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观看后指名回答)

  师:对,夸得真好!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

4、

指组读第一句诗。读注释①和②。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读。

5、

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6、

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

7、

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

  “飞流”、“直下”说明什么?

  怎么理解“三千尺”?

  “疑”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质疑解答)

  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

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生、挂、飞、落……)

  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指导默写。

四、总结学法:(出示小黑板)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

读诗题,介绍作者

2、

读诗句,理解诗意

3、

再读诗,体会感情

4、

背诵默写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学反思:

  在昨天晚上,师傅在忙碌中给我修改了最后一遍教案,非常感动和开心。今天的教学反思主要关注到教师讲课语言自身表达的缺陷以及教师评价语的匮乏。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但是,教师语言的不到位就很难去表达出诗词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教学难点很容易去分辨出是写情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勇于攀登,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但是,这个道理不能够一味地说教由老师总结,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去完成情感价值观上的提升,那么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语言非常关键!

  在这一段处理的时候,我似乎是在分析前两句写景形式和内容上特点后,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引出了诗人的感叹,再解决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义,加上动作神情,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就结束了这两行诗的教学。

  到《望庐山瀑布》就要更糟糕一点,因为这首古诗难度比第一首大。诗仙李白善于运用的夸张、虚指、联想等手法很难在教学中落实。我解决的方式是回顾旧知,结合《静夜思》中出现过的“抬头望明月”来理解“望庐山瀑布”的遥看,“疑是地上霜”来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好像。在同课异构中听实习的小伙伴也学习到几点:比如,一个“挂”字的妙,可以通过手势诵读,理解水流之快之急,看上去像静止了一样;又比如一个“银河”,我是通过语言来解释银河和九天的意思,突出山势之高,瀑布似从天降,但可以借助图片让同学们感受真实的银河呀!流的如此快的瀑布,诗人发出了感叹,读!哇,这个时候感觉瀑布怎样的?除了快可以形容出瀑布的特点以外,瀑布还是怎样的?长。哪个词能体现,三千尺。这样一步步有设计感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去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啦!

  但是,总感觉缺失了古诗的语文味,该怎么去饱满呢?今天就低年段古诗文学习进行一个记录吧。

  低年段有低年段的学情,以生为本,才是教学的立足点和基本点。如低年级段的学生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每一句的释疑。教师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乐于参与,或者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进入诗词意境。在低学年段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反复吟诵,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鉴赏、感知诗词音调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形式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我们怕学生的作文语言空洞,那么老师的评价激励语言也是值得可圈可点的。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一律地说好说坏,而是具体的及时的给予相应的评价,怎么好了,怎么不好了?哦,你把挂字读得有滋有味,仿佛在我们眼前悬挂着的就是三千尺的瀑布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诗歌教学时,曾经把“阅读感受”作为教学的重点。他认为:“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诗歌的最大受用在此。”其实,不仅诗歌,其他体式的文本教学无不如此。而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需求、阅读心理。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时光,宛如一盏澄莹的泓月,一不小心会掉入水中,波光粼粼,若隐若现。总想弯腰去捞,却一捞就碎了……

  以今天傍晚散步到月亮升起的校园照片结尾,宛如一弯月牙……

2、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优点之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生字时,由于是二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

  1.上课时间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时间,每到一个环节都有意识的去看看时间,严格按照备课教案来上课。

  2.低年级重视多读,以读助讲。减少老师的废话。

3、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

01

  我会写

  楼lóu(城楼、下楼、钟楼)

  依yī(依靠、依赖、依着)

  尽jìn(尽头、尽情、尽力)

  黄huáng(黄金、黄叶、黄色)

  层céng(上层、双层、一层楼)

  照zhào(照明、照射、照相)

  炉lú(火炉、香炉、炉子)

  烟yān(烟雾、烟火、香烟)

  挂guà(悬挂、挂着、挂图)

  川chuān(冰川、山川、一马平川)

02

  我会认

  欲yù(欲望、食欲、贪欲)

  穷qióng(贫穷、穷人、穷尽)

  瀑pù(瀑布、飞瀑、雨瀑)

  布bù(白布、棉布、布料)

  遥yáo(遥看、遥远、遥望)

03

  多音字

  更gèng (更好)gēng(更正)

  落luò (落后)là(丢三落四)

04

  近义词

  依——靠 望——看

05

  反义词

  白——黑 人——出 穷——富

  前——后 直——弯

06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

07

  古诗大意

  《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08

  问题归纳

1.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2.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3.《望庐山瀑布》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09

  课文主题

  《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则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

  《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都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如果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如此另类。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

  3.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感受到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加强了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不足之处

  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二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一首边塞诗。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李清照的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一、教学效果

  古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所以学习时兴趣浓厚,收获较大,现总结如下:

  1.聚焦第一首:《出塞》。

  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生帮生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背诵古诗,并默写。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默写真正积累语言材料,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再通过诵读环节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培养语感。

  2.聚焦第二首:《凉州词》。

  学习这首诗会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接着借助资源自读自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体会征战前战士们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实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也是通过背诵、默写、吟诵等方式评选出最佳吟诵者,在丰富积累、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3.聚焦第三首:《夏日绝句》。

  这首诗放手自学,知道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词人,济南人。感受到作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节和爱国情怀。最后默写,刻在心里。

  二、成功之处

  学生能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情感得到了熏陶和感染,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不足之处

  以本文本,拓展太少。

  四、教改措施

  如果有机会再上这堂课,我会增加拓展的环节,比如,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边塞诗或者是与作者相关的诗句?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将语文的学习领域拓宽,真正体现课本无非是个例的语文教学理念。

5、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教学中,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教学中以美丽的自然景色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配以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学中作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本教案将录像、图片都用上了,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媒体运作,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6、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 “径、 斜” 等 11 个字, 会写 “寒、 径” 等 13 个字, 正确认读多音字 “挑” 。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 查字典, 联系学过的古诗、 成语, 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词,交流后齐读

  2、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句子,交流并引导用上“我仿佛……”的句式说话。

  3、借描写秋天的词句引到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板书课题《古诗两首》,齐读课题后给“首”组词并学习“首”的书写。

  二、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一)释题

  1、板书古诗题目《赠刘景文》

  (注意重点字音:赠)学习“刘”的书写

  2、师简介诗人“苏轼”并强调苏轼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读通古诗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纠音

  2、圈出诗中生字,和同桌一起把古诗读两遍

  3、检查生字读音,抽生读,请生说说哪些字要注意读音并加以强调

  4、抽生读古诗

  5、师范读古诗

  6、请生比较老师和同学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借机指导朗读

  7、再请生读古诗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学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花?请生框出“荷”和“菊”

  b、看课件夏天的荷花,请生说说夏天的荷花是怎样的?重点理解“擎雨盖”

  c、到了深秋,荷花怎样了?荷叶怎样了?借助课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d、同法学习“菊残犹有傲霜枝”

  e、课件显示深秋时的荷花和菊花,展开对比,找到诗中反义词框出来,领悟菊花不怕冷的精神并指导朗读

  2、学习“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水果?请生框出“橙”和“橘”

  b、让生看课件说橙黄就是什么,橘绿就是什么

  c、橙黄橘绿的时节就是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诗人苏轼想借这句诗告诉刘景文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借此理解“君”指的就是刘景文。

  d、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鼓励鼓励刘景文吧!

  (四)感情背诵,积累古诗

  1、听老师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2、男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3、女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4、全体起立,闭上眼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背诵古诗

  (五)学写生字,掌握字型

  1、学习“枝”

  a、如何记忆“枝”?

  b、师范写学生书空,提出注意点

  c、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2、同法学习“记”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7、二年级语文上册 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二)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首诗中的“紫、尺、疑”三个生字,熟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生”与“挂”二字的用法之妙,想像古诗所描述的意境,感情朗诵这首古诗。

3、

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教具准备:

  庐山瀑布实景录像。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李白生卒年月701-76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像丰富、气魄雄伟)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1、

师范读全诗。全班自由读。

2、

学习生字,分别是庐、瀑、炉。

3、

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观看后指名回答)

  师:对,夸得真好!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

4、

指组读第一句诗。读注释①和②。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读。

5、

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6、

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

7、

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

  “飞流”、“直下”说明什么?

  怎么理解“三千尺”?

  “疑”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质疑解答)

  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

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生、挂、飞、落……)

  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指导默写。

四、总结学法:(出示小黑板)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

读诗题,介绍作者

2、

读诗句,理解诗意

3、

再读诗,体会感情

4、

背诵默写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学反思:

  在昨天晚上,师傅在忙碌中给我修改了最后一遍教案,非常感动和开心。今天的教学反思主要关注到教师讲课语言自身表达的缺陷以及教师评价语的匮乏。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但是,教师语言的不到位就很难去表达出诗词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教学难点很容易去分辨出是写情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勇于攀登,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但是,这个道理不能够一味地说教由老师总结,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去完成情感价值观上的提升,那么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语言非常关键!

  在这一段处理的时候,我似乎是在分析前两句写景形式和内容上特点后,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引出了诗人的感叹,再解决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义,加上动作神情,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就结束了这两行诗的教学。

  到《望庐山瀑布》就要更糟糕一点,因为这首古诗难度比第一首大。诗仙李白善于运用的夸张、虚指、联想等手法很难在教学中落实。我解决的方式是回顾旧知,结合《静夜思》中出现过的“抬头望明月”来理解“望庐山瀑布”的遥看,“疑是地上霜”来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好像。在同课异构中听实习的小伙伴也学习到几点:比如,一个“挂”字的妙,可以通过手势诵读,理解水流之快之急,看上去像静止了一样;又比如一个“银河”,我是通过语言来解释银河和九天的意思,突出山势之高,瀑布似从天降,但可以借助图片让同学们感受真实的银河呀!流的如此快的瀑布,诗人发出了感叹,读!哇,这个时候感觉瀑布怎样的?除了快可以形容出瀑布的特点以外,瀑布还是怎样的?长。哪个词能体现,三千尺。这样一步步有设计感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去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啦!

  但是,总感觉缺失了古诗的语文味,该怎么去饱满呢?今天就低年段古诗文学习进行一个记录吧。

  低年段有低年段的学情,以生为本,才是教学的立足点和基本点。如低年级段的学生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每一句的释疑。教师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乐于参与,或者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进入诗词意境。在低学年段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反复吟诵,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鉴赏、感知诗词音调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形式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我们怕学生的作文语言空洞,那么老师的评价激励语言也是值得可圈可点的。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一律地说好说坏,而是具体的及时的给予相应的评价,怎么好了,怎么不好了?哦,你把挂字读得有滋有味,仿佛在我们眼前悬挂着的就是三千尺的瀑布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诗歌教学时,曾经把“阅读感受”作为教学的重点。他认为:“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诗歌的最大受用在此。”其实,不仅诗歌,其他体式的文本教学无不如此。而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需求、阅读心理。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时光,宛如一盏澄莹的泓月,一不小心会掉入水中,波光粼粼,若隐若现。总想弯腰去捞,却一捞就碎了……

  以今天傍晚散步到月亮升起的校园照片结尾,宛如一弯月牙……

8、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1.通过“识字加油站”认识9个生字词,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注意汉字结构的不同,发现汉字和部首的关系。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积累表示情感的词汇,体会阅读该类词汇的情感。

  3.学习弟子规,积累文言字词。

  4.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习重点】

  1.认识9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发现体会汉字结构特征。

  2.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并学会在句子中正确的使用。

  3.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指导,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前准备】

  1.查找搜索表示情感类词汇(“笑”和“哭”),搜集《弟子规》其它部分章节,找一两个蕴含道理的小故事。

  2.制作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识字加油站 字词句运用 我的发现)

  一、识字加油站。

  1.出示生字词卡片,老师带读。

  2.教师引导:大致理解词义。

  3.学生自由认读,同桌互相指读,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4.照样子写字词,除了课本给出的字,你还能写出哪些以“厂”和“穴”为部首的字?

  5.选一个部首写字,比比谁写的多,比如用部首“木”“氵”。

  6.引导学生发现感悟同一部首的字有什么特征。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再选择一两个词语演一演。

  (1)读一读这些词语,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都是属于哪方面的词语?

  (2)从文中选取几个词语,表演一下,看谁演得最像。

  (3)还能否找到更多表示“笑”的词语?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找的更多。(学生展示自己找的词语,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找到的词语跟学生交流)

  (4)除了表示“笑”的词语,你还能想出哪些表示情感的词汇,如表示“哭”的词语:痛哭、抽泣、泪流满面。

  2.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试试怎样读更好。

  (1)读句子,在教师指导及词典的帮助下,理解体会一下每个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2)自读句子,注意体会朗读时词语表达的感情。

  (3)小组内讨论并相互合作,看看谁读得更好。

  三、我的发现。

  1.在教师和字词典的指导帮助下认识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字典找出每组词中每个字的意思。

  2.小组互相合作,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跟整个词语有什么关系,词语的组成由什么特征。

  3.你还能找出类似的词语吗?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我爱阅读)

  一、日积月累。

  1.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和句子。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生字词,并解释字词意思。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翻译成白话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弟子规》的其它部分章节,并解释大致意思。教师对其进行指正和解读。

  二、我爱阅读。

  (1)自由朗读,在老师指导下认识文章中的生字词。

  蜜饯(jiàn) 果脯(fǔ) 勤(qín)快 盼(pàn)望 卖(mài)

  (2)我会找多音字

  2.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文章。

  3.阅读交流。

  (1)大儿子和二儿子各自最盼望什么?为什么?

  (2)老奶奶为什么会哭?后来为什么又高兴起来?

  (3)老奶奶和老爷爷的话意思一样吗?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4)我们能从老爷爷的话中发现什么道理?今后我们要怎样做?

9、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12 寓言二则

  课题 寓言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寓言故事,了解有关的寓言知识。(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习重点 1.会写会认生字,能正确听写词语是重点。

  2.理解寓言揭示的道理,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寓言故事。(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出课题。(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引出课题,并板书。 1.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

  2.理解寓言的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学生齐读课题。 1.写一写你知道的寓言故事的名字。

  二、识读字词,初识课文(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学生字词。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点拨:“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uàn,它的其他读音是quān和juān。)

  4.出示词卡,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5.指读课文,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圈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3.师生互动,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和理解新词。

  (如:字音:“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ɡ,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字形:“窟、窿”两个字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不要少写一横。“叼”字右边的笔顺是先写横折钩,后写提。“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4.通过自学,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5.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2.看拼音,写词语。

  diāo zǒu hòu huǐ

  ( ) ( )

  yù yán jiē fɑnɡ

  ( ) ( )

  3.我能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羊圈(quān juàn)破了个窟窿。

  (2)同学们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圈(quān juàn)。

  (3)原来狼又从窟窿钻(zuān zuàn)进去,把羊叼走了。

  (4)好大的一颗钻(zuān zuàn)石啊!

  三、精读课文,深入文本(用时:15分钟)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教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3.继续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4.引导学生细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是什么态度?想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对此你有何感想? 1.学生自己阅读这个故事,读准生字的字音。

  2.学生思考:丢第一只羊后,养羊人是怎么做的?(不及时修补)

  3.学生讨论两次丢羊的原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羊圈破了,没有及时修补。第二次丢羊的原因:面对街坊的好心劝告,养羊人无动于衷,依旧任由羊圈破着。)

  4.学生细读第五自然段,小组之间交流:如果自己就是养羊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我真不应该不听街坊的劝告,真是自食其果,我还是早点把羊圈修好吧……) 4.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改为被字句)

  (2)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改为陈述句)

  5.如果你是养羊人,修补羊圈之后发现羊再也没有丢过,你会对街坊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四、展示交流、点拨提升(用时:10分钟) 1.小组展示汇报。

  2.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发现( ),我想说应该( ),因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1.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讨论交流。

  2.学生各抒己见,结合本课内容展开说明:生活中,我发现( ),我想说应该( ),因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3.学生谈本寓言的寓意,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发现的。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亡羊补牢”的意思是

________

读了这则寓言,我明白了的道理。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要优化课堂教学,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寓言课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最优化,必须抓住寓言文体的特点,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故事,明了寓意的教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是既能发挥寓言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寓意,又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教法。因此,在寓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会读课本生字,正确读写词语。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揠苗助长》,懂得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学习重点 会认《揠苗助长》中生字,从寓言中悟出寓意。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师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揭示文题,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板书题目:揠苗助长。

  2.指导理解“揠”的意思。

  3.指导学生说题目的意思。

  4.引导学生思考。 1.齐读文题。

  2.查字典找“揠”的意思。(拔)

  3.在教师指导下思考并汇报题目意思。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

  预设:(1)是谁揠苗助长?

  (2)是怎样揠苗助长的?

  (3)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呢? 7.填一填。

  “揠”的意思是(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播放《揠苗助长》动画视频。

  2.启发学生思考: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谁揠苗助长?

  3.教师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1)默读《揠苗助长》,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掌握它们。

  (2)标出故事共有几个自然段。

  4.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教师随意地抽出下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学生正音。教师强调字音:“算”是平舌音;“喘”是翘舌音、前鼻音;“望”是后鼻音;“费”的声母是f。

  (2)教师再次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朗读词语,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5.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准确。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3)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6.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7.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争取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3.认真倾听,争做小老师进行评价,为出现错误的同学纠正字音。

  4.读准课件出示的句子。

  (1)个别读。

  (2)齐读。

  5.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先猜后查”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预设:

  (1)巴望:联系句子知道“巴望”可能是“希望”的意思,但可能比“希望”的意思进一层,大概是“非常希望”的意思。

  (2)焦急:以前就用过了,是“着急”的意思。

  (3)筋疲力尽:可能是非常疲劳的意思。

  (4)“一大截”是“一大段”的意思。

  6.学生在小组内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交流课文大意。

  (那个人拔苗助长,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8.我会用“√”选择字的正确读音。

  揠(yà yàn)

  喘(chuǎn cuǎn)

  截(jié jué)

  筋(jīn jīnɡ)

  焦(jiāo qiáo)

  9.我能写出加点字的近义词。

  (1)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

  (2)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

  (3)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

  三、研读课文,感悟道理(用时:10分钟)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思考题:这个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呢?

  2.理解“巴望”一词。

  (1)出示“巴望”,查字典理解“巴望”。说说“巴望”的近义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巴望”和“盼望”的区别。(“巴望”的程度更深,是非常盼望,想立即实现。)

  3.教师:这个人巴望什么?(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个人做了哪些事说明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看;焦急地转来转去;天天想帮助禾苗长高的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4.出示思考题:可他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去掉“好像”行吗?为什么?

  5.教师引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办法。什么办法呢?他是怎么做的。 1.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汇报: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①开火车读生字。

  ②指导识记字形。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句子抓关键词,理解农夫的“焦急”。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5)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想象。

  预设:

  生:他会想:亲爱的禾苗,你怎么就不长呢?

  他会说:“禾苗禾苗,你快点长大,我都等着急了。”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2自然段。

  (1)预设:他想到了把禾苗一棵棵往高拔。

  (2)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后汇报: 10.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古时候有个人,他( )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 ),( )到田边去看。

  (2)他在田边( )地转来转去,( )地说:“我得想个办法( )它们( )。”

  (3)一天,他( )想出了办法,就( )跑到田里,把禾苗( )往高里拔,从中午( )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四、研读课文,感悟道理(用时:10分钟) 6.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1)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他到底想出了什么办法?

  (2)出示第2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7.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思考:农夫会对他的妻子、儿子怎么说呢?

  (2)指导思考:从他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导学习生字“费、算、截”。

  (3)情景表演。指导学习“喘”字。

  8.学习第4自然段,出示思考题:他的儿子听了他的话,心里怎么想的?(父亲干什么去了,会这么累?禾苗怎么会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呢?)怎么做的?(他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9.思考讨论:这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都枯死了。为什么会这样? ①筋疲力尽:很累,好像力气都用完了。

  ②急忙跑到田里:说明焦急。

  ③一棵一棵:生怕漏了一棵。

  ④终于:说明他想了很久。

  ⑤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⑥往高里拔:拔得高,时间用得久。

  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农夫的话。

  (2)学生归纳概括:农夫很累,但是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3)交流识记方法。学生模仿农夫的动作朗读。读出又累又高兴的感觉。

  4.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4自然段。

  学生交流:他的儿子会想,父亲干什么去了,会这么累?禾苗怎么会一下子长高一大截呢?

  5.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1.区别字填空。

  截 节

  (1)今天是传统的新春佳( )。

  (2)姐姐比我高一大( )。

  望 忘

  (3)妈妈希( )我能考上大学。

  (4)他把这么重要的事给( )了。

  12.为什么那个人费了那么多力气,但最后禾苗全都枯死了呢?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5分钟) 1.教师出示要求书写的2个生字:“筋”“疲”。

  (1)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2)教师强调:“筋”是上下结构,“疲”是半包围结构,写“疒”时,不要忘记写外面的两点。

  (3)教师范写“筋、疲”2个生字。

  (4)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2.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续编故事。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书写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方法。

  (3)学生临写。同桌评议。

  2.完成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2)尝试续编故事。 13.写一写。

  我能把“筋、疲”这两个字写得很漂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言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创设的一个个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农夫可笑而又发人深省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筋疲力尽”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或者角色互换,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地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同时将“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10、二年级语文下册《15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15 古诗二首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古诗二首安排了两首古诗,一首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首唐代杜甫的《绝句》。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体会诗句的丰富内涵,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学前准备 1.搜集相关图片及作者资料。(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毕竟”、“黄鹂”等词语。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画面,领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 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描述的能力,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杨万里的资料。(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3.自学生字词,熟读古诗。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那么古人是怎么描写离别之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介绍作者杨万里。

  2.引导学生交流: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读了课题后,提出自己的问题。送别的时间、地点?谁送谁? 1.杨万里是( )朝诗人,代表作有( )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词。(用时:10分钟)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识记“晓”、“慈”、“毕”、“竟”、“映”。

  2.老师检察自学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3.指导书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4.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4.学生读诗,注意停顿。小组交流自学心得。 2.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晓(xiǎo yǎo)

  慈(zǐ cí)

  竟(jìn jìnɡ)

  映(yìn yìnɡ)

  3.我会拼写词语。

  xī hú( )

  lián yè( )

  wú qiónɡ( )

  hé huā( )

  4.根据朗读节奏,给下面的诗句画停顿符号。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映日 荷 花 别 样 红。

  三、探究研读,深入赏析(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读古诗,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示——标注)

  (1)毕竟:到底。

  (2)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3)接天:与天相接。

  (4)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5)别样:特别。

  2.指名学生说一说每行诗的意思,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3.教师示范读古诗,让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读完整首诗,在你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出示西湖荷花荷叶的美景图片)

  (2)此诗除了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

  (3)题目是送别,可诗人在全诗只写了景色,这是为什么呢?

  (4)作者写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点学生回答)

  4.教师指导讲解描绘诗句的意境,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

  5.赏读全文,指导背诵。 1.学生再读古诗,交流学习,结合课件给出的标注,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阐述每行诗的意思。

  3.学生思考后尝试回答:

  (1)这首诗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时看到满湖荷花荷叶的美景。

  (2)还赞美了西湖的“映日荷花别样红”。

  (3)诗人想让友人也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4)描绘了西湖六月的美景,显示了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同时将对友人的祝福和勉励融入其中。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感悟意境。 5.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先叙述美景,再写诗人的感受,从而达到先实后虚的效果。( )

  (2)“接天莲叶无穷碧”既写出了荷叶之无边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

  6.填空。

,送别的地点是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送别的时间是,题目的意思是。

  (2)整首诗描写了

__

。其中写景的诗句是。该句抒发了诗人

_________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2.教师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3.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2.学生比赛背诵古诗。 7.默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在教学中,我鼓励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地多次朗读,努力将自己带入诗的意境之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同时通过情境画面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诗的画面中,体会诗人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述了自己对诗的理解,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会认“鹂”等7个生字,会写“吴”等4个生字。

  2.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杜甫的资料及作品。(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通过对六月西湖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首古诗《绝句》。(板书:绝句)

  3.组织学生交流杜甫及作品。 1.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学生交流介绍杜甫的生平及作品。 8.写出两首自己知道的杜甫的诗词。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用时:15分钟) 1.教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介绍写作背景。

  3.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2)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和哪些颜色。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5.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教师相机指导难懂的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1.认真倾听老师的范读,体会诗歌欢快的美感。

  2.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周围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3.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

  4.自主识记生字,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生活识字法识记“吴”:吴是姓,口天吴。形声字识记“含”“岭”“泊”“柳”。字义联想识记“鸣”等。

  5.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有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 9.解释词语。

_____

鸣:

_

千秋雪:

_____

泊:

_

万里船:

  10.组词。

  含( )吴( )

  绝( )岭( )

  11.一字组多词。

  泊( )( )

  鸣( )( )

  12.把古诗补充完整。

  两个黄鹂( )翠( ),一行白鹭( )( )( )。( )( )西( )千秋雪,门( )东吴( )( )船。

  三、品诗感悟,熟读成诵(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

  2.学生汇报,相机引导。

  (1)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语。

  (3)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作者都描写了哪些近景、远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给诗配画,深入理解。

  (1)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2)小组交流展示画作。

  (3)展示评议学生的画。

  (4)展示课件。

  ①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之处。

  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5.尝试背诵古诗。 1.默读古诗,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词语的妙处。

  (1)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2)表示数量的词语: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3)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4)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同桌互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小组内练读。

  3.(1)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画画。

  (2)小组讨论。

  (3)根据古诗内容评价其他作品。

  (4)从色彩、声音、动态美等方面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4.背诵古诗。 13.找出古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14.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______

含:

______

泊:

  15.根据意思写诗句。

  (1)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乐地歌唱。

  (2)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四、巩固生字,练习写字(用时:10分钟)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

  2.学生认读、组词。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书写要点:

  (1)“岭、绝、”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岭”字右边是“令”,不要写成“今”。

  (2)“岭”字的右边、“含”字上面的“人”字头都要写得舒展。

  4.欣赏优秀作品,指出学生书写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书写姿势不够规范。

  (2)起笔和顿笔容易忽视。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绝含岭吴

  2.根据生字的结构来分类:

  左右结构:绝岭

  上下结构:含吴

  3.认真观察字的结构及笔画。

  4.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注意难写字的要领。

  5.练习书写。 16.抄写词语。

  绝句 东吴 山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的时候,抓住这一特点是至关重要的。就学生的特点而言,抓住“画”这一关键要素学习古诗也是最为恰当的。因此,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课文插图以及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走进气势磅礴的庐山,景色优美的西岭。我还充分利用简笔画进行板书,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古诗所描绘的景象,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片段

  交流悟诗情

  师:在知道了全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同学们,你们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

  生:我想知道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我想知道诗人写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师:哦!那就请同学们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讨论,看看能不能得到你们想要的答案吧。

  (学生相互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生1:我知道诗人在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时候看到西湖的荷花写成这首诗的。

  生2:我知道这首诗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3:我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真的很不错,回答得很好。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那么,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

  生:这满池相依相靠的荷花与莲叶就相当于作者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师:哦,寓情于景,那么看着这满湖的荷花,如果你是杨万里你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这无边无际的荷花和荷花就相当于我和你的友谊,永远没有尽头!

  师:嗯,这么美的古诗,这么深重的情谊!同学们,现在我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体会一下,尝试着背诵一下。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以同学交流讨论为主线,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思考感悟。学生在朗读、交流讨论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既感悟了语言,又进行了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1、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同步练习

【练习题一】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ān chuān rì zhào xiānɡ yān

  ( ) ( ) ( )

  ɡāo lóu jìn lì yī cénɡ

  ( ) ( ) ( )

二、按要求填词语。

  天高地远(含反义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风风光光(AABB)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字的反义词。

  上——( ) 入——( )

  生——( )前——( )

  落——( ) 有——( )

四、猜写字义。

  1.白日依山尽。白日:( )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尺:( )

五、数笔画填空。

  “烟”共画,第5画是,组词。

  “照”共画,第5画是,组词。

  “楼”共画,第3画是,组词。

  “炉”共画,最后1画是,组词。

六、我会补写句子。

  白日(),日照香炉生紫烟,

  黄河( )。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目,飞流直下三千尺,

  更上( )。 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文内容我知道。

  1.《登鹳雀楼》描写的是什么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

  小路娃娃,伤心地哭了。为啥为啥?有人随地扔垃圾,她的脸脏了。小路娃娃,开心地笑了。为啥为啥?她的脸干净了,环卫工人扫掉了杂物。

  1.短文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小路娃娃为什么“开心地笑了”?在短文中用“______”画出相关的句子。

  3.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小路娃娃永远开心地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山川日照香烟

  高楼尽力一层

  解析:注意“烟”的书写。

二、按要求填词语。

三、写出下列字的反义词。

  下出死

  后升无

  解析:考察学生对反义词的掌握情况。

四、猜写字义。

  1、白日:白天的太阳。

  2、尺:长度单位。(3尺等于1米)

五、数笔画填空。

  “烟”共9画,第5画是竖 ,组词烟火 。

  “照”共13画,第5画是横折钩,组词照射。

  “楼”共13画,第3画是撇,组词楼房。

  “炉”共8画,最后1画是撇,组词香炉。

  解析:学生对生字笔顺的认识。

六、我会补写句子。

  依山尽入海流欲穷一层楼

  遥看瀑布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的背写掌握情况。

七、课文内容我知道。

  1、描写的是滚滚黄河之水东流入海的壮观画面。

  2、主要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解析: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

八、阅读。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对人称代词所指代内容的理解。这里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情。

【练习题二】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óu céng huǒlúshān chuānguàzàijìn tóu

  二、填空。1、“烟”字用音序查字,查( )字母,用部首查字查( )部。

  2、“照”用音序查字,查( )字母,用部首查字查( )部。除部首外还有( )画。

  3.“楼”共( )笔,第十一笔是( ),部首是( )。三、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

  1.疑是银河落九天 ( )

  ①不相信 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 ③猜忌

  2.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 ③按照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 ③想要

  四、课文整体梳理。

  1.《望庐山瀑布》是( )朝诗人( )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 )时写的。我还知道《 》也是他写的。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著名诗人(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 ),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1.把诗句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诗句:

  3.这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六、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如下

  一、楼层火炉山川挂在尽头

  二、1.y火2.z灬 9 3.13ㄑ木

  三、1.②2.① 3.③

  四、1.唐李白庐山瀑布静夜思

  2.唐王之涣景物情感

  五、1.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练习题三】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楼层依傍尽力黄色光照

  火炉香烟挂着山川遥远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人口)尽(尽头) 衣(衣服) 欢(欢乐) 挂(挂面)

  入(收入)近(近处)依(依靠)欲(欲望)桂(桂花)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层)楼 一(条)河一(轮)红日 一(片)叶子

  一(座)山 一(个)人一(位)诗人 一(道)瀑布

  四、补全下面的词语。

  山(清)水(秀)(层)林(叠)翠山(高)路(远)

  (烟)消(云)散名(山)大(川)(光)宗(耀)祖

  五、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楼”共13笔,第四笔是丶,部首是木。

  2.“黄”共11笔,第六笔是横折,部首是黄。

  3.“照”共13笔,第六笔是丿,部首是灬。

  六、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

  A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B挺直,使笔直 C公正的,正义的

  2、白日依山尽。(A )

  A挨着、靠着 B同意 C按照

  3、黄河入海流 (B)

  A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B进来或进去 C收入

  4、欲穷千里目 (C)

  A需要B将要C想要

  七、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描述的景象。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八、连线。

  1.白日依山尽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2.黄河入海流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3.

欲穷千里目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4.更上一层楼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九、按课文的内容填空。

  1、《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得到更多的知识、道理,则要站得更高一些,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与高瞻远瞩的胸怀.

  2、《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古诗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十、知识卡片。

  1、鹳雀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历史文化名楼。

  2、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欲把(西湖)

12、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9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暮江吟》重在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美景;《题西林壁》重在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雪梅》借助雪梅之争,暗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意。教学本课,重在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透过诗句走进古诗描绘的意境,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并通过辨析讨论,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课,初读课文

  1.导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我们传递着独特的文字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三首》(板书课题),领略诗歌的精彩。

  2.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请会读的同学范读。

  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查看书中音节,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设计意图:因为课前有预习过程,部分学生在以往的积累中也读过这三首诗,因此,此环节重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二、交流互动,集中识字

  1.课件集中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暮、瑟、缘、降、骚、逊、输。

  (1)引导学生自读、指读、赛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降”有几个读音?怎样组词语?(学生认读多音字“降”,并用不同音节组词。)

  2.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把诗句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反复再现生字,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字音。

  三、自主阅读,学习《暮江吟》

  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暮江吟》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自由交流:透过这些文字,透过这些声音,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两幅画面的景色之美;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品读诗歌:

  (1)自由朗读《暮江吟》,尤其要读准“暮”和“吟”,注意“吟”读yín,不要读成yínɡ。

  (2)仔细默读每一句古诗,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想一想:它们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指名朗读古诗,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从“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江面。

  从“暮江吟”“一道残阳”“九月初三夜”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的江边景色。

  4.过渡:诗人在去杭州的路上,看到江边的风景,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就让我们再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

  5.导学:古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读这首诗。

  6.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书中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预设:“铺”体现了“残阳”的方位、光的柔和及面积广大而均匀;“瑟瑟”写出了江水碧绿的颜色,像绿宝石,像无瑕的翡翠。

  “红”:江水红得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水红胜火吗”?

  “一道”:夕阳西下,阳光斜射到江面上,全句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句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人”。

  (3)指导朗读: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7.拓展延伸:“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咏夕阳的名句。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预设:

  李商隐的《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齐声诵读: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9.过渡: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诗人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来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10.课件出示后两句,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11.学生汇报交流: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露珠:在新月的映照下,好像珍珠一样晶莹、透明。

  12.小结: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产生了美丽的遐思。

  13.齐声诵读全诗。

  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笔下的景物及其特点,继而进入全诗的意境,体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的同时领悟诗情。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2.学生自主观察每一个生字,遇到识记有困难的生字,提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一同议一议。

  3.集中交流,学生将小组识记过程中没有解决的生字提出来,师生一同交流。

  预设:“吟”是形声字,“今”是声旁,因此,不要写成“令”。

  “庐”是形声字,“广”是形旁,与房子相关,因此不要写成“疒”。

  “缘”右上部分是撇折、横折。

  4.课件出示这几个难写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跟随动画进行书空。

  5.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这几个难写字的书写,然后在练习本中练写。

  6.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动态书写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书写练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布置作业

  1.诵读三首古诗,背诵《暮江吟》。

  2.查找描写江水的古诗,抄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接入课

  1.教师利用字卡,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并口头组词。

  2.学生背诵《暮江吟》。

  3.直接入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古诗:《题西林壁》《雪梅》。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开门见山,直接入课,提高课堂实效。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导入:(课件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

  2.引出课题: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4.初读,读通读顺。

  读古诗先要读得字正腔圆,接下来要有板有眼,最后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5.再读,感受“不同”。

  (1)学生借助注释学习古诗,说一说每一句话讲的是什么内容。

  (2)苏轼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3)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4)出示课件,借助画面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引发想象: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小结: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

  6.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引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们,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吟诵全诗: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7.拓展链接: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得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角度的思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感悟作者的所见和所感。

  三、学习《雪梅》

  1.自由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地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预设:

  (1)“降”:服输。“阁”:同“搁”,放下。“逊”:不及,比不上。

  (2)前两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服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3)后两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芳香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5.讨论交流: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

  6.播放视频: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

  7.总结: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8.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主题,突出文本主题,并通过朗读深化文本主题。

  四、课后拓展,延伸巩固

  1.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庐山更多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2.卢梅坡在写完《雪梅》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大家也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教者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我借景引情。如《雪梅》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我引导学生从梅雪视频入手,从字词的理解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梅”“雪”相互映衬的,从而把握体会“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的道理。

13、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原文与朗读

  gǔ   shī   èr   shǒu

  古 诗 二 首

  dēng  guàn   què   lóu

  [qq-video vids=e0958esl5xj]

  登 鹳 雀 楼

  táng  wáng zhī huàn

  [唐] 王 之 涣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gèng  shàng   yì   céng  lóu

  更 上 一 层 楼。

  [qq-video vids=g0786daa0hg]

  《望庐山瀑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