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方物的桂花龙窑知多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兰勇简介 遗世方物的桂花龙窑知多少

遗世方物的桂花龙窑知多少

2024-07-13 07: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龙窑

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两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

“龙”卧彭州 叠山残片诉昔日辉煌

在四川彭州市桂花镇,年事已高的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记忆。那是祖辈常说起的故事:上百年前,在桂花镇建有一座依山而卧长条形的窑。因为形似龙,且全年窑火不熄,“全身”烟雾缭绕,所以称“龙窑”。出炉的土陶,质地成色都属一等,很受客商欢迎。

老人们口中的这个龙窑,位于彭州市的桂花龙窑古陶文化有限公司(原彭州市桂花龙窑土陶厂)内,现在依稀可见昔日辉煌。

“以前烧陶的时候,条件没那么好、报废率高。有的师傅技艺不精湛,也有的追求完美,没烧好的不满意的土陶就地销毁,残片扔在一旁堆着,就形成了这样的小山。”彭州龙窑的传承人兰章树的儿子兰勇解释道,这些残片也成为龙窑的佐证之一。

经鉴定,“小山”最底层为明代嘉靖年间至明代晚期的残片,主要以日用土陶器为主,通体施釉,皆为草木灰釉,距今已有400多年。“中间层大量堆积碎片集中在清代乾隆年至清末,除部分施釉日用器物,从堆积层里的残片可以看出制作手法趋于多样化,有拉坯、印坯等制作手法,装饰手法以化妆土剃刻,耙花,堆雕为主,亦可见当时的工艺。”

坚持不懈 挖出四百年前的土陶罐

就在这座遍布瓦砾的小山旁,是兰章树根据山头龙窑遗址以及当地人的描述,依照山势而重建的龙窑。

据桂花龙窑古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兰勇介绍,上世纪80年代,其父兰章树从10岁就开始学习土陶制作技艺,从家乡自贡出走,辗转多地,一心要习得本领自己建厂。“到了桂花镇这边,发现镇上一般都是推板窑。温度不高规模小,一天24个小时只出两三百个30公分高的坛子。当时窑用的都是铅釉,做出的坛子不耐酸碱。所以装不得泡菜和豆瓣,镇上装这些的坛子都从外地买”。

桂花镇的粘土是烧土陶的好材料,“很纯净,没有杂质。有的地方的土,夹带黄沙、页岩,耐不起高温,也没法烧成紧实绵扎的土陶。”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各个地方都有这种粘土,那就不珍贵了。 即便当地不少的陶窑都改建成更为先进、现代、可烧天然气的倒焰方窑、隧道窑、辊道窑,兰章树仍然坚持着这种古老的龙窑烧制方式。

活“龙”活现 龙窑体内能耐千度高温

兰勇介绍,两座龙窑并肩而建,均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修复。其中有一座因地震毁坏,至今只见一土包头,荒废生草。 另一座龙窑,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其窑长20余米,宽10米左右。依山势倾斜,用砖砌筑成的直焰式筒形的穹状隧道长约70米,顶端高约12米,倾斜角为8至20度。此窑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在龙窑穹状脊上的两旁,每隔1.3米开着加燃料的小洞约有50多个。内部用土砖砌成,成拱形状。燃烧室除窑头设有一单独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投炭孔,烧陶时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

尽管龙窑上方撑起了工棚,但依然可窥绵延到小山顶的龙身,高耸在端头的烟囱,估计就是龙头了。可以想象,烧窑时,底部熊熊燃烧的火焰与窑头弥漫的青烟遥相辉映,火烧得越猛,这龙的气势越汹涌,一触即发,腾云驾雾。

继往开来,涅槃重生

在离龙窑十米开外的水泥房里,一个四十立方米的现代化烧窑房正轰轰作响。“因为龙窑在烟尘排放方面没法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的确不容小觑。”兰勇很遗憾,目前这个现代化烧窑房基本已经取代了龙窑,负责日常烧制。

“全手工的技艺,机器化操作,让传统和现代结合得相得益彰。温度的掌握调控都比以前方便。出产品的效率也更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环保效应更好。”不过,兰勇还是迷恋着老窑的泥土气和烟尘味。“不是因循守旧,习惯了那么多年的味道,改不了。”在窑火里氤氲古老章法,对于兰勇来说才是桂花土陶的本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