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新市:东迁县治时期历史文化,光可鉴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六朝文化 浙北新市:东迁县治时期历史文化,光可鉴人

浙北新市:东迁县治时期历史文化,光可鉴人

2023-04-01 12: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吴兴古东迁县分乡镇图

翻开新市厚重的历史,它的前页部分正是处于西晋时期的东迁县治,那时期烟渺之远不可追,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时光悠悠,大多的文明古迹都被岁月湮灭,但多多少少还是留下痕迹。特别是那些重大的事件,时隔那么久,人们追湮的步伐从未停止过,那些痕迹被融汇到地名、自然环境与人们的传说中,迄今依然烁烁闪光。

古东迁县在太湖流域地势图

东迁,一个陌生的名字源于古老的魏晋时代,从新市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东迁县治时期创造的新市历史文化,光可鉴人。自那时起,新市便有了不一样的地域风采,凭着它神奇的地域优势,在广袤的浙北大地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东迁,对于新市人来说是骄傲的,是值得我们彝训鼎铭,永远缅怀的。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东迁时期,新市经过治水聚居,贵族筑园,名士隐逸、市廛繁华等几起重大文化事件,它使一座不为人知的村落,就像一位村居少女一样,出落成体态容貌娇好的女子,从此便名扬海内,这为北宋时期在此立镇,打下了非常好的环境基础。

一 、发生在公元三世纪末的新市治水工程

据记载,新市是浙北大地上民间治水最早出现的地方。据北宋新市第一位进士太史章的一篇治水记载中谈及,这一治水工程是在赤乌时期,就已经开始。发起人是本地一位朱姓名泗的人,发动群众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治水工程,将新市的西溪之水与南面官塘贯通,形成目前西河口的河流,全面解决了新市一年春秋两季旱涝的灾情:

唐宋的南太湖流域

岁大旱,民物焦然,无所聊赖。将军取巨瓮,就溪壑之深处,运载水泉以纾危急之患,而人赖以济。将军犹虑荐熯,至十年间,开漾溪一路,凡值凶岁,自然西北风驾大溪水入镇,以通舟楫之利,洎荫四被苗稼,民到于今受其赐。

这段话是说,某一年大旱,老百姓的田地全部干枯而没有生活依靠。朱泗便拿着很大的容器(瓮:陶制的容器)去远地的水深处取水,把那边的水运来解决老百姓的危急,让老百姓的生活能借以维持。朱泗考虑到这样频繁干旱,当务之急是要把漾溪的水引进来。这样,他就组织民力,花了十年时间,开了一条河渠。之后,凡遇到灾害的年份,都非常自然,新市西北面方向,风驾着漾溪之水直入镇内。这样,船舶通行也非常方便,水的灌溉能够让四面的庄稼受益,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这样福祉的恩赐。

吴兴古东迁县方位图

这便是发生在公元三世纪末的新市治水工程,离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治水成功之后,四方灾民纷纷涌入,传说新市西南方向有一个陆市,整个村庄都迁徙到新市来,目前在民间,还有桐乡大麻的灾民,也有很多迁徙过来的。这一切全是治水的福利,让百姓趋之若鹜般地蜂涌到新市来。

二、魏晋六朝时期,新市成功引入“谢家园”招商项目

新市“谢家园”是一个非常古老神秘的地名,这里约有数百亩地的区域,迄今老百姓还是口口相传。明朝著名文学家新市人陈霆,当年视察新市东栅“谢家园”遗址,被那里古远显赫的气势景象所震惊,他在《仙潭志》里用了八个字来形容它:

仕宦之显,里闬之豪。

记忆里的苏杭运河

据笔者对当年时代背景分析,谢家园应该是魏晋时期的吴兴郡谢氏家族的庄园之地。公元350年至515年止的一百六十五年内,谢氏家族六代九位谢氏名士,曾经担任了吴兴郡太守,并在吴兴郡内多处建有丰厚田产与士族庄园,“谢家园”地处新市东栅,位于东迁县县境最南端,接近官塘(后来成为江南运河)的地方。此处属苕溪支流余脉,北枕苕溪,南接官河,灌溉与交通都十分便利。更是一处“宜居、宜市、宜耕”的好地方。

东迁县治进入魏晋六朝时期,受当年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的兰亭庄园的影响,吴兴郡谢氏贵族的兴起,庄园便成了当年贵族名士的标配,新市“谢家园”便是吴兴贵族谢氏创立的名士庄园,这应该是新市有史以来,第一个成功引进的高端招商项目。

想当年,新市“谢家园”必定是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谢家在这里筑榭修亭无数,经常邀集天下名士来这里聚饮,清淡弄琴。但更多的是农作物的生产田野,雇佣农人耕田种粮,为谢家创造财富。谢氏家族可由吴兴郡治之地的菰城坐舟出行,顺溪流而上,往南即可抵达新市“谢家园”。

三 、南北朝时期,名士陆修静在新市隐居潜读

新市,别名“仙潭”,此名的来历正是源于南北朝时期,名士陆修静在新市隐居潜读的事件。当年吴兴贵族是以谢庄为代表,同时代的陆修静则是当年吴兴郡东迁县人。志高学富之士的陆修静先生,身为道教天师道门派的代表人物,一边采药卖药,一边游学于南朝刘宋朝廷首都建业城——目前的南京。他与时俱进地创立了“南天师道”,响应热烈,一时江南之地成为南天师道的天下。陆修静也因此成为一代宗师,并被当年元嘉末年的宋文帝刘义隆奉为道教圣师,邀请他在朝廷开坛讲学。而在这期间,小于陆修静十多岁的谢庄却是身居六品高位的“司徒左长史”之职。陆修静与谢庄因信仰追求一致,名士隐逸之风相近,且两人都有玩琴弄音之好,必定交结相识,形成了同趣的私谊。

话说太初之乱的公元453年,谢庄引领着这位避乱江湖的陆修静,来到吴兴郡治的菰城,在庄园管家的带领下,两位坐着谢氏庄园私家的大船,沿苕溪从吴兴郡治的菰城出发,一路映入眼帘的是吴兴山水风景似画,鹜飞鹭翔。沿溪溯行,自然要慢得多,一个昼夜甚至需再多一些时辰,船家才将船缓缓驶入新市,七转八折的水道,将船驶入新市“谢家园”西岸。陆修静一上岸,只见谢氏庄园一片清溪碧野,田渠如棋,“谢家园”外一条河流如白练缠腰,风姿绰约,而西北处村落似带,炊烟袅袅。这真是一处闹中取静、潜学养身的好地方。

谢庄便亲唤仆人为陆修静在“谢家园”西岸南处安排宅居,傍野临水,让陆修静有一处安静生活的居所,这就是后来传世的“仙潭”之地。陆修静看到这样的精心安排,心里满满的感激,就这样,从公元453年,一住就是八年,直到公元461年才依依不舍离开了“谢家园”,去往江西庐山建“简寂观”精舍,以备颐养天年。

四 、新市东迁县治后期的市廛繁华

根据考证,新市自西晋时期(公元282年),便随着乌程县分东乡而置东迁县后,归入了东迁县治。经过南北朝,到了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朝廷行政改革,东迁重新并入乌程,新市才正式终结了东迁县治,归入德清县治。在这长达三百零八年漫长岁月中,新市经历了太多的变化,由于本地经过治水,交通更为便捷,自然灾害少,又加上没有兵灾之祸,聚居的四方民众更是大量涌入,使这里很快出现市廛繁华的人居景象。

1、历史上关于陆市迁徙的传说,应证了本地当年出现市廛繁华的史实。据考证发现,新市一带的古村落重点在现有的梅林村一带,由于治水成功,北面的村落就开始往南移,移向靠近目前古镇范围的区域,集市也迁徙到了西河口沿岸,原有的集市随之消亡,新的集市就马上开始形成,这便是所谓的“新市”之名来历的可能性存在。至于“陆市迁徙”事件的发生,发酵了新市治水影响的作用,也同时发酵了“新市”之名由来的神秘性,无论如何看,这一切都是象征了本地繁华的市廛开始兴起。

2、“谢家园”的建立既带来了名士消费文化,也带来了很多的平民聚居,客观上带来了本地的市廛繁华。庄园是既有玩乐又有农业生产的园林之地,当年谢家园的主人,必定在这庄园里经常宴请天下名士,这些名士的吃喝玩乐,自然会推进本地的市场繁荣。另外,一个拥有数百亩地的庄园,按当年劳动力的配置,可能需要上百人甚至更多的人参与耕耘管理,一年四季的农活让一些佃农自此繁衍生息,他们的生活必然会促进本地贸易的发展,他们是本地市廛繁华的重要动因。

3、新市治水的成功,特别是西河口水道的贯通,加速了本地的西溪流域与官塘运河流域的民间往来。船只可以通过西河口抵达新市的最中心,这给贸易交流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市廛繁华的最基本环境是交通与人流,而当年的新市恰恰是有这样两大优势的聚合,成为浙北地区独一无二的贸易要塞之地。

古人曾经对新市作如此形象化描述:“声通南北人烟接,路达车輿地脉连。”新市在魏晋东迁时期,早已具备了“临平皋亭之峦阜,隐约于南;郭门句城之聚落,萦带于北”优美的湿地景貌,让新市之地成了东迁一邑的乐壤,四方商贩的通道之市。这些东迁县治的文化遗存,一直为之后的新市历史发展形成重大影响,迄今看来,它们依然熠熠生辉,光可鉴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