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念lù安!咱淄博这些地名也很难读!快看看你能读对几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六安电视台张巍 安徽六安念lù安!咱淄博这些地名也很难读!快看看你能读对几个?

安徽六安念lù安!咱淄博这些地名也很难读!快看看你能读对几个?

2023-03-09 15: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地处皖西的安徽省六安市因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受到舆论关注。与此同时,六安读音也再度引发争议。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央视新闻频道、财经频道近日播出的多档新闻节目中,多位主播将六安读作“liù ān”。而在安徽卫视、六安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主播仍将六安读作“lù ān”。

对此,安徽《新安晚报》5月17日在其官方微博发声,强调六安的“六”应该读作“lù”。

据六安市政府门户网站更新于2021年3月30日的介绍信息称,“六安地名是以‘六’、‘六国(录国)’、‘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六国(录国)’作为一个方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直到公元前622年被楚国所灭,这在商朝的甲骨文和周朝的青铜铭文中均有多个实物为证。而‘六’的古音和民俗传承的方言均从‘录’而读作六(lù)。”

说到淄博的独特地名哪里最多,

大家想到的首先是博山,

比如“疃”这个字,比如掩的这个地方……

除了博山人,

估计90%的外地人都不知道怎么读。

今天盘点的就是博山8个最难读的地名

1

掩的 dí

清康熙九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掩的”。因村处孝妇河之侧,当河水泛滥时,常被水淹,故名“淹地村”。明末清初,村民为了吉利,取把村庄掩护起来,防止被水再淹之意,遂改名为“掩地”。后因“地”与“的”系谐音字,亦称村名为“掩的”。

2

郝 huō峪

上郝峪、中郝峪、下郝峪 。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白氏续修世谱》载:“我白氏宣和七年(1125年)辽亡金兴,干戈扰攘,避乱于青郡之右刘家坞。……立典祖康熙年间迁居霍峪。”在此之前,早有翟、张两姓在此定居。现村南为古代“破村子”遗址。据传,明代即有杨姓在此定居,后各姓相继迁来,遂形成村落。据此,明末清初即已建村。因该村地处下、中郝峪两村之上,故名为“上郝峪”。

3

窝疃 tuō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清乾隆《重修慈云庵碑记》、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 《续修博山县志》,均有“窝疃”村名的记载。据该村干部赵增兰讲:因该村地势低洼,故取名“窝疃”。

4

乐luò疃

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为“乐滩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乐疃”。据该村76岁老人范慎迎讲:村址原在西峪深处,临泉近水,涝洼较多,长满青苔。后人丁日繁,逐渐移居峪口。村名为“乐滩庄”。后又因村址群山环抱,处宽广洼地,渐改为“乐疃”。

5

昃zhei家庄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昃家”。据传,昃氏对清朝怀有灭国深仇,故昃氏对其后代留有“居青山,广谋田,务桑农,不取仕”的遗训。事实证明,昃氏治理的田地不少,但在清朝却没有一个当官的。昃家庄是著名革命烈士阎瑜的故乡。

6

岜pá山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爬山庄”。清乾隆八年(1743年)《续修淄川县志》载村名为“扒山庄”。清乾隆四十一年(1 7 7 6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爬山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洪 济桥》碑文载村名为“岜山”。据该村84岁老人孙即奎讲:从前村周围有八座山,进村必须爬山,故名“爬 山庄”或“扒山庄”,后演变为“岜山”。(《辞源》:岜ba——石山)

7

大海眼 yín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海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海眼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洪济桥兼初修石路碑记》载村名为“大海眼”。该村干部孙迎昌讲:早年有人在此开店,店旁有一旺泉,相传大禹治水时留下一个海眼,故名“海眼店”。后逐渐形成大村,遂改名为“海眼庄”。为有别于邻村“小海眼”,定村名为“大海眼”。

8

国 guī 家庄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均有“国家庄”村名的记载。该村明朝时,原村名为“黄家庄”。清初国姓为该村望族,遂改村名为“国家庄”。

如果你知道更多

欢迎留言处补充

转自 博山大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