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绿色发展研究会2020年第8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六安是什么风险区 六安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绿色发展研究会2020年第8期)

六安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绿色发展研究会2020年第8期)

2024-07-15 09: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六安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市绿色发展研究会第八课题组

摘 要:发展林下经济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深入推进生态功能区农业供给侧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据林业部门统计,2019年全市林下经济收入237.72亿元,是木材收入的24倍。我市要抓住安徽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机遇,结合谋划“十四五”规划布局,着力推进林下经济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陕西、山西考察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重点内容,并作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重要论断。这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挑战的情况下,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六安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两山”转化的重要路径,是深入推进生态功能区农业供给侧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近期,课题组在市林业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对全市林下经济发展状况开展了调研。结果表明:我市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优越自然和政策条件,并且林下经济发展已初见成效,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发展概况

(一)林下经济发展的背景。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把林下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培育、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森林法》,首次将“林下经济”写入法律条文。

近年来,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激活山区经济产生了显著的作用。林下经济是由民间先行探索试验,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又被国务院列为扶持政策,再进入林业最高法律的现代生态林业模式。林下经济之所以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顺应了农民意愿和林业经营者要求,顺应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大趋势。

 (二)林下经济发展的效果。2019年,六安市林下经济产值237亿元(不包括水果和茶叶)。其中,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211.28万亩,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98.36万亩,形成林粮、林药、林蔬、林苗、林花、林菌、林茶、林草、林牧等发展模式;林产品采集加工产值69.22亿元,其中非木质林产品制造业产值36.32亿元;森林景观利用产值108.72亿元,其中,依托森林与湿地资源建成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3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1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旅游小镇7个,森林旅游人家48家。荣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县(金寨县)1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3个。林下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实现就业人数35.29万人, 带动1.68万户贫困户、4.67万人摆脱贫困。以石斛、天麻、食用菌等为代表的林下菌药,以油茶、水果为代表的经济林果,以森林景观利用为代表的森林康养和休闲,以黄牛、山羊、黑毛猪、土鸡为代表的林下养殖等主导产业正在形成。此外,还有大量的林下“地摊经济”式的经营活动(如民宿、农家乐、林下种养、采摘、加工等)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

   (三)林下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皖西大别山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丰富的森林资源类型,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六安是长三角区域中生态产品最丰富的城市之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特殊的生物资源,可为沿海发达地区提供优质鲜活农产品。六安素来是江浙沪地区的生猪、禽蛋等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基地。当前,我市应乘安徽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契机,结合林下经济绿色产品特点和竞争力强的优势,重点谋划推动。

二、主要经验

我市林下经济发展虽然还很不充分,但发展趋势持续向好,也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这些经验可归纳概括为“四坚持四强化”。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工作领导是林下经济加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推进林长制改革过程中,始终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谋划,坚持把林下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阵地。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生态功能区实际,重点打造了 “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发展平台,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牵头负责推动,有力地促进了林下经济发展。

  (二)坚持市场引领、强化企业带动是林下经济加速发展的有效方法。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三带”模式。各县区都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大部分林区的合作社有村“干部”主导,覆盖所有贫困户,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格局,较好缓解了农户发展能力不强、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

(三)坚持因地制宜、强化规模发展是林下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在林药、林养、林菌、林竹、林茶、林果和森林旅游等方面,科学规划林下经济发展的区域、种类和模式,形成了“四大平台”和森林旅游与休闲的产业发展布局。

(四)坚持多元投入强化品牌打造是林下经济加速发展的有力支撑。2019年林业方面争取中央、省级林业改革发展产业资金1349.5万元;市级安排660万元的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申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建设银行第一批全国林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18.6亿元;争取欧投行融资贷款项目支持承诺贷款1420万美元,有力地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全市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680个(多半与林下经济有关),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等进入欧盟出口地理标志产品第一批推荐清单,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三、存在问题

六安过渡带气候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资源禀赋优势得天独厚,但伴随而来的是“品类多而散,主体多而小”。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有25000家以上大大小小农业主体、2000多个形形色色农业品牌。在互联网时代,面对信息的碎片化,任何一家企业乃至一个产业,都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真正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近些年,林下经济(包括农业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传统农村经济“小、散、弱” 等短板仍然突出,品类既多又分散,主体既多又弱小。

——林业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加工技术、市场和品牌影响力等各方面均缺乏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不具有市场领导力。

——生态功能区的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林产加工品整体档次和附加值偏低,种植与加工之间仍不能形成较好的对接。

——产品生产与市场结合度不高,卖不出买不到现象普遍存在,初级产品多,深加工林产品少。

——品牌辨识技术滞后,优质优价难两全的痛点持续存在,产品“大众化”生产,持续消损农产品区域竞争力;

——以森林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管理服务水平落后,二、三产业间链条过短,产业融合水平低。 

最为典型的是六安有毛竹、板栗、油茶3个超过80万亩的经济林和一个接近45万亩的果林资源,没有一个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比如毛竹林,在六安没有一家竹笋加工企业,每年有大量竹笋因无人收购而不被采收,自由生长的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竹荒竹现象;板栗林更是因为板栗果实的待售期短(虫害)缺乏企业收储兜底,造成板栗果实刚刚采收就出现了销售告急现象,有的贱卖了也无人问津;水果的销售情况与板栗基本相似;大面积油茶林基地盛果期即将到来,深加工企业与深加工技术同样储备不足。从六安这4个有代表性的经济林经营情况不难看出,解决我们林下经济存在的“大资源、小产业”“龙头企业缺乏”“生产与市场结合度不高”等问题的迫切性。

还有我们的霍寿“黑毛猪”、霍寿“麻黄鸡”,都是国家级“优质遗传种质资源”物种,林下养殖更能体现“良种良法”,但由于缺乏市场辨识度,又缺少具有公信力机构背书,结果只能是“身居宝山没钱(花)”。在六安受制于品牌辨识度不强影响产品竞争力的现象还很普遍,比如六安瓜片、霍山石斛也很典型,“标识很响亮,品牌很模糊”。山区生产的食药用菌、蔬菜以及生态种植、养殖的各类农产品品质的确好,但是市场怎么辨识这些产品未能得到根本性突破。

显然,如何提高农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农林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成为六安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为了把林下经济培育成带动市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在总结已有发展经验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在坚持“四个突出(突出规划引领,完善发展规划;突出主导产业,强化重点突破;突出示范创建,提升辐射带动;突出扶贫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基础上,更进一步创新推进措施。

人民日报在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陕西、山西考察中提到了浙江丽水在促进“两山”转化方面的做法。认为丽水创新思路,以地方形象做信誉担保,推出地方整体农产品品牌“丽水山耕”,打造了一把促进“两山”转化的金钥匙。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六安实际,我们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抢抓安徽省启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建设的机遇,把加速林下经济发展放在这一大背景下统筹安排。建议市委、市政府确立一个“品牌”作为全市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对品牌命名、品牌定位、品牌理念、符号系统、渠道构建、传播策略等进行全面策划,编制《六安市××农产品品牌战略规划》,并由市委、市政府发文实施。

(二)组建专营团队。品牌发展必须有一支专业的运营团队。建议组建一个相关协会,以协会名义注册品牌,品牌归属全体协会会员所有。同时选定或注册一个国有独资公司——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运营,协会秘书处与农发公司采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这样可以保证政府对品牌背书的公信力与公益性。同时,品牌由协会注册所有保证了行业协会监管的约束性,国资公司运营保证了市场主体的灵活性。

(三)营造运营合力。政府、协会、部门、市农发公司、农业主体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从标准化、电商化、金融化等方面建立“××品牌”运营系统。标准化:推广使用“××品牌”种植业、养殖业、非食用类等产品通用标准,对“××品牌”产品进行检测全覆盖,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电商化:开设“××品牌”线上营销平台,对产品进行文创提升,对主体进行电商培育。金融化:建立农村产品交易平台、设立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基金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四)母子品牌运营。六安已有一大批地理标志产品,正是因为多,难以建立起强烈的市场辨识度。因此,需要整合地标产品,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地标品牌及农业主体加入“××品牌”品牌体系,实施母子品牌战略,并以庞大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形成“平台+企业+产品”价值链,实现利益均衡分配。

(五)扶持龙头企业。选择若干个优势主导产业,每一个主导产业在不同环节重点培育若干个龙头企业,作为该产业发展提升的带头、支撑和领导力量。

我们相信,以品牌规划作为引领,有政府背书、协会注册、国有公司运营作为机制保障,有标准化生产、检测溯源等手段作为产品的质量保障,有线上线下整合推广作为营销渠道的拓展,有新型手段与全方位资源整合作为宣传保障,有金融服务破解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农林发展全产业链中政府不能做、企业做不了的一系列问题必将可以迎刃而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