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六国论李祯翻译一句一译 《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2023-06-27 1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忱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表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 B. 视秦无异也 视:审视 C. 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 D. 迄乎战国 迄:至,到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强食而弱肉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诚知其易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 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且尝为晋君赐矣 D 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9. 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B.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C.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D.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10. 下列6个句子,编为4组,全部属于李桢观点一项是( ) ①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②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③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 ④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战! ⑤则六国无术以自存 ⑥焉独存,虽王可也 A. ①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李桢在继承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述,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议,六国不但可以保存,甚至可以称王。 B. 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自身实力强大以外,还得益于有利的地形和上天的帮助。 C. 作者认为六国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因此想要寻求长久的合纵,相互扶持,是很难实现的。 D.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先破后立,以说理为主,用例以概括性为主,语言简洁。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 13. 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7. B 8. D 9. C 10. D 11. A 12. (1)只是六国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到最后还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 (2)怎么能让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百姓,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最终被杀害呢? 13. 苏洵:六国割地入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苏辙:齐楚燕赵没有帮助韩魏抵抗秦国,不能审时度势,导致灭亡。 李桢: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视:看上去、比照。句意:看上去和秦国没有什么不同。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表示并列关系,意为“又”;第二句“而”表示递进关系,意为“并且”。句意:强者欺负弱者。/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B.第一个“其”代词,意为“那些”;第二个“其”代词,意为“代乱石”句意:(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 C.第一个“为”介词,意为“替”;第二个“为”动词,意为“给予”。句意: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况且国君您(秦伯)曾经施予晋君(晋惠公)恩惠。 D.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意为“来”。句意: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灭六国而帝”表示顺承关系,联系紧密,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D; “其恶未极”和“其恶未盈”都以“其恶”为主语,强调了“其恶”,两句之间应该分开,排除B。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可知,①属于二苏论六国。排除AB。 由原文“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可知③属于张仪的辨说。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继承二苏观点的基础上”错误。由原文“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可知,作者是在批驳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树立自己观点的。“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议”错误,“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可知孟子的建议是作者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并非就是作者自己的观点。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惟其”,只是;“不克”,没有做成;“是以”,因此;“卒”,最后;“夷灭”,消灭。 (2)“岂”,怎么能;“肆”,凌驾;“胼”“胝”,手脚上的厚皮;“中野”,原野之中;“刈”,割草,引申为杀害。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可知,苏洵认为六国割地入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由原文“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可知,苏辙认为齐楚燕赵没有帮助韩魏抵抗秦国,不能审时度势,导致灭亡。 由原文“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可知,李桢认为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六国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到最后还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护(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从他说的话来看,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没有什么错。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怎么能让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百姓,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最终被杀害呢?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相关阅读 1 太宗贞观八年。初,吐谷浑可汗伏允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

太宗贞观八年。初,吐谷浑可汗伏允遣使入贡,未返,大掠鄯州而去。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昏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昏伏允年老,信其臣天柱王之谋 【查看全文】

2 张嶷传原文_文言文张嶷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张嶷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也。弱冠为县功曹。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 【查看全文】

3 刘晏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刘晏传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查看全文】

4 牛首马肉原文_文言文牛首马肉翻译赏析

文言文《牛首马肉》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 【原文】 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其衣断带相望而 【查看全文】

5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阅读答案与翻译-贾谊《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 【查看全文】

6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 【查看全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