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北方之防御:从幽州突骑到白马义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公孙瓒白马义从的故事 东汉北方之防御:从幽州突骑到白马义从

东汉北方之防御:从幽州突骑到白马义从

2023-12-07 08: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东汉北方之防御:从幽州突骑到白马义从

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是华北平原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中原与北方诸民族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两汉时,幽州疆域扩展,辖有十郡,包括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涿郡、渤海、广阳、玄菟、乐浪。《汉书·地理志》记载:

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隙乌丸、夫余,东贾真番之利。

幽州地处北部边塞,毗邻匈奴、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所处其腹地的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因此幽州的安危,关系到整个中原地区的存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上谷的居庸、渔阳的卢龙是华北的咽喉要道,与东面滨海的辽西走廊,即后来的山海关,一同构筑起了坚固的长城防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

关山险峻,川泽流通,据天下之脊,控华夏之防,钜势强形,号称天府。

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在河北豪强势力的支持下起家的,以河北作为根据地,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拥有了幽州突骑这支精锐骑兵部队,其整合了幽、冀、并三州的骑兵力量,并倚之统一全国。

光武中兴之初,刘秀将这支部队少数用来充实卫戍京师的北军五校,作为中央军骑兵力量的重要来源。幽州突骑的主力,基本保持原有编制,由原幽州将领统领,作为骨干班底,组建黎阳营,承担黄河北岸的防守任务,作为京师洛阳的重要屏障。汉安帝时,又增设渔阳营。

征战时,中央出动北军五校及屯营兵,会同边郡的地方部队协同作战,但是由于中央军常驻京师,且兵力有限,不如屯营兵能够快速机动,且保持较强战斗力,因此诸如黎阳营的屯营兵在东汉的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蔡邕曾说:

展开全文 幽州突骑,冀州强弩,天下精兵。国家瞻仗,四方有事,未尝不取办于二州也。

汉灵帝时,朝廷从幽州征发三千精锐骑兵,交予公孙瓒统领,公孙瓒以三千骑兵平叛有功,升为骑都尉,又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兼领属国长史。

幽州地区的人们继承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传统,士兵作战十分勇猛,所谓 “河北之地,界接边塞,人习兵战,号为精勇”。公孙瓒在与游牧民族的交战中总结经验,挑选善于骑射的士兵,统一装备,尽乘白马,组建一支号称“白马义从”的精锐弓骑兵。《后汉书》记载: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

在作战中,公孙瓒先以白马义从的骑射压制敌军,然后发动突袭,乌桓人没有了兵种战术上的优势,不敢轻易进犯,公孙瓒和他的白马义从一时威震塞外。

黄巾之乱后,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白马义从也随着公孙瓒参与到中原的混战,在界桥之战中,被袁绍的大将麹义依靠“冀州强弩”所歼灭。失去王牌部队的公孙瓒,虽然此后又招募新兵,但是战斗力大不如前,加之其不恤百姓,穷兵黩武,因而败多胜少,终为袁绍所灭。

从东汉时期幽州地区的防御演变,可以看出骑兵部队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幽州骑兵得以发展,源自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以及敌方兵种战术的应对,既需要因地制宜,又能够知己知彼,善于“师夷长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