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空间形态布局策略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公园空间结构分析图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空间形态布局策略研究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空间形态布局策略研究

2024-07-17 22: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公园综合体内涵及其模式

2.1 公园综合体的概念

城市综合体(HOPSCA)的出现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化、娱乐和交通等多项城市生活空间中3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功能聚合、土地集约是城市综合体最主要的特征。

城市综合体类型

公园综合体(POD)是以公园为导向的城市开发类型,是城市综合体的类型之一,是在公园化环境中融合多种功能、与环境协调的综合性地域类型,是生活、生产、生态、生命和谐共生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地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独特标志,是城市与自然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

城市综合体的实质是一种集聚,包括产业功能上的聚合和空间上的集聚。产业功能聚合是综合体区别于其他复合功能空间最本质的特征。综合体的产业功能聚合不是单纯的功能叠加,而是相关产业间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空间上的集聚则表现在综合体的物理形态上,包括垂直形态和平面形态。公园综合体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类型之一,在产业功能和形态方面都有着集聚的特征。

2.2 公园综合体的复合系统构成

公园综合体即以公园这类绿色开放游憩空间为核心,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组合,具备两项以上要素,共存于一个有机系统之中。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城市或一定范围内的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公共设施。按服务属性可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基础保障型和品质提升型设施。按照主导功能划分,公园综合体可以分为旅游类、日常游憩类、宗教遗产类、科教类、商务类、居住类等主题,形成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园绿地在用地和功能上的复合。

公园综合体组合模式及构成

2.2.1 垂直组合型

这种空间形态一般集中在1个街区地块内,用地性质较为单一,突出各相关功能在空间上的集约复合利用,公园和绿化与建筑空间有机结合,立体绿化的形式较为丰富。这种模式用地规模较小,一般占地为几公顷,适合在建成区的新区域及老城区的新建地块。例如日本大阪难波公园。

日本大阪难波公园:商业用地+公园

2.2.2 中心组团型

这种空间形态多以公园和开放空间为中心,向心式组合布局相关游憩及服务设施,并通过公园道、绿道、特色街道等串联,形成空间上串联、功能上关联的有机组团。如日本东京上野公园、上海新天地等。

上野公园平面图

2.2.3 片区型

这种空间形态规模较大,内容丰富,以绿色空间为基底布局相关产业和配套服务设施。多为位于城市新区的复合型、位于郊野地区的旅游度假或田园综合体类型。如加拿大温哥华False Creek Flats、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片区等。

2.2.4 城市型

这是公园城市的理想目标,整个城市有机融入生态系统,形成生态的、健康的、活力的生活、生产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城市永续健康发展,例如成都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英国伦敦国家公园城市等。

大伦敦规划(2016)用地规划图

无论是哪类公园综合体模式,在空间布局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本文以内容丰富、成熟度较高的片区型公园综合体空间模式为对象展开深入研究,以期对公园综合体空间布局与规划设计策略进行探索、归纳与经验推广。

公园综合体的空间形态

3

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空间形态布局策略研究

3.1 点、线、面结合的公园系统网络骨架形态

世博文化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耀华地块,地处黄浦江中游东岸,是上海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的最大公园绿地,也是黄浦江两岸滨江21 km岸线的重要节点。

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以1个市级公园为核心,借助城市级绿道与社区级绿道向周边延伸,从而串联起周边其他城市公园绿地,形成一套“点—线—面”结合的公园系统网络骨架。在具体功能上呈现出“公园+滨江开放空间+绿色街道”的空间组合模式,形成以1个公园为核心、以绿道为触角、以绿色为基底的发展片区。

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公园系统网络骨架

3.2 以公园为核心的产业链构建与集聚布局

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的规划定位是以文化博览、创意办公、总部商务为主题的区域。在产业规划方面,围绕“公园”构建一系列相关文化、娱乐、游憩、办公等产业并配套相关服务和居住设施,形成多条产业链。构建公园游憩产业链、公园+文化产业链、公园+办公产业链、综合服务产业链,形成游憩、文化、办公、居住4个主要功能区域,以公园、绿道等绿色开放空间联系、带动周边发展,有效组织城市生活。

黄浦江两岸主导功能布局图

在规划布局方面,片区分成1个核心公园区、1个办公区、一系列文化活动区域及一片住区功能区域。区域以中心公园区为核心,向西联系文化娱乐发展片区,向东联系商务办公区域,向南联系居住街区。在城市生活组织上,主要根据该地区住房政策,以全天全时段的城市生活组织作为考量,并以公园为核心的开放空间体系作为承载。

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产业布局图

3.3 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的慢行系统

由于公园综合体占地较大,一般存在多条过境交通穿越。为了更好地衔接对外交通、尽可能减少过境交通对综合体的干扰,可从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的角度进行考虑。流线组织可以由过去平面流线发展为立体交通,即将部分流线设置在地下空间中进行立体交错,以避免平面的流线交叉。

以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为例,方案结合地铁等地下交通节点打通地下空间;利用地下通道、天桥等地下地上交通空间衔接被城市道路、水系分隔的地块;以绿道和公园道为主打造地面绿色慢行系统。形成地下通勤、地面游憩、空中连接的多层立体慢行系统,分解流线避免相互干扰,缓解地面慢行交通的压力,增加各区域的可达性和关联度。

世博文化公园局部剖面示意图

来源:世博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概念规划(TER中标方案)

4

结语

公园综合体是以公园绿地为核心来有效组织相关公共服务功能的复合集聚用地模式。公园综合体可根据规模和服务功能呈现出垂直组合型、中心组团型、片区型、城市型等空间形态。布局方式上贯彻以绿色空间为组织、以一体化规划设计为原则,完善点线面结合的公园网络和慢行系统,并基于相关产业链构建对用地及设施进行系统布局与规划设计,实现公园综合体产、城、人、绿相融合的目标。

公园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当代城市公园发展的新契机。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以期赋予城市未来一个更加健康且持久的发展结构,激发城市活力、提高城市服务品质、提升区域价值,引导城市更加精明的增长和健康的发展。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20年第5期《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空间形态布局策略研究》,作者:臧亭、郑思俊、张浪(通信作者),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