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都能拍“快照”,主攻短时天气预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院509所网上商城买卫星 每分钟都能拍“快照”,主攻短时天气预报

每分钟都能拍“快照”,主攻短时天气预报

2024-07-01 16: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6月3日凌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研制的风云四号B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起飞,稳步奔赴属于它的轨道。

时隔5年,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家族再度上新。

自此,风云四号A星、B星“两兄弟”双星组网、东西相守,共同凝视着广袤大地,把来自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喜怒哀乐都“放在眼里”。

更高分辨率、更灵活的观测模式

“静止气象卫星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利用静止凝视的优势,其次就是要具备非常灵活的观测模式。”航天科技集团八院509所气象与环境总体室副主任陈晓杰说。

风云四号A星是我国首颗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属于科学试验型卫星。风云四号B星是风云四号系列第二颗卫星,也是该系列的首颗业务卫星。基于A星,B星在灵活观测方面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据悉,风云四号B星搭载了快速成像仪、辐射成像仪、干涉式红外探测仪、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包等多种“高端配置”。

其中,最新装载的快速成像仪专门为观测中小尺度区域的天气现象而设计,能以2000公里×2000公里的“画幅”,每分钟都给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拍摄高清、真彩“快照”,非常适合为台风、沙尘暴、火灾、地震等小尺度目标成像。

目前,风云四号A星已经实现了每5分钟对我国及周边区域成像1次,最高分辨率为500米。

凭借快速成像仪在局部区域连续观测方面的特殊才艺,风云四号B星可灵活快速对地特定区域扫描成像,进行优于1分钟间隔的区域高分辨率昼夜连续监测,每分钟对百万平方公里区域成像3~4次,将在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的天气现象观测和预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风云4号B星工作模拟图。(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提供)

“风云四号B星入轨后分辨率能够达到250米,位居目前全球静止气象卫星最高水平之列,相比于A星,分辨率整整提高了1倍。”风云四号B星总体主任设计师陈强表示,“并且它具有500米真彩色的特点,相当于卫星观测到的数据经过简单处理后,红绿蓝3个波段一合成,基本上与我们眼睛看到的一致,很直观。”

风云四号B星的高度灵活性能主要体现为:在中国区域进行5分钟不停观测的同时,若有一个特别敏感的区域,就可以对其进行高品质的观测。比如1000公里×1000公里,大概15秒就可以观测到。

通常情况下,台风的尺度在1000公里左右,将地面的指令或者观测路径编辑好,风云四号B星就能够跟着台风进行实时观察,根据观测数据就可以判断台风强度、发展路径等,进而为相关部门后续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双星组网在轨观测

5分钟能出两张图

2016年12月11日,风云四号首发星即A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首颗三轴稳定定量遥感卫星。2017年9月25日,微信APP打开的界面图限时更换,图中的地球影像首次使用了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照片,在当时引发热议和好评。

由于在轨表现良好,2018年5月,风云四号A星正式上岗,由科研试验星直接投入业务使用,自此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用户可正式接收风云四号A星数据。同时,全部国家级气象业务平台完成“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卫星业务切换。

截至目前,风云四号A星已在轨稳定运行超过4年5个月,成为我国气象预报的排头兵。

“风云四号A星设计寿命7年,考核寿命是5年,今年年底考核寿命到期,但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这颗星预计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到7年甚至更久,B星上去之后会和A星形成一个双星在轨观测的局面。”陈强告诉记者。

■ 风云四号B星正在进行卫星总装。

据了解,组网之后,风云四号这两颗光学星将各自分布在东西两侧,东侧主要监测太平洋上的台风,西边主要为“一带一路”提供气象服务。

据陈晓杰介绍,“最早时期的风云二号可实现一小时一张图,然后逐渐实现了半小时一张图,到了风云四号A星时,整个中国区域图像5分钟就能更新一次。现在有了两个卫星,5分钟就可以看到两张图了。”

那么,双星组网带来的高频次天气观测能力如何理解呢?

比如台风到来时,一颗卫星负责我国区域观测主业务,另外一颗卫星可以“专职”观测台风,从而增加针对台风的观测频次和效率。借助新增的快速成像仪,卫星可以快速完成台风影响区域的观测,还可以用其他仪器观测台风周围无云区域,获取大气三维温湿度分布。

■ 风云四号B星正在进行加注。

此外,每颗卫星都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各卫星从不同视角看到的对象有所不同,两颗卫星配合起来可以产生更丰富的数据。其中,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参数将为地面做预报、仿真分析贡献重要力量。

“天气预报的过程非常复杂,里面涉及很多因素,卫星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数据,风云四号A星和B星组网会产生更多、更准、更新频次更快的数据,这必将有助于预报精度的提升。”风云四号B星总设计师董瑶海表示。

■ 总设计师董瑶海检查卫星总装状态。

指标大幅提升的背后:

新增载荷带来研制挑战

据了解,至2020年初风云四号B星完成研制工作,其间经历了4年之久。

“相比风云四号A星,从各方面而言,B星研制难度都大幅增加。”型号总指挥陈文强介绍,虽然有科研实验星A星打基础,但B星研制绝非简单复制的过程,因为要满足用户更多新需求,B星各项指标进一步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比如快速成像仪作为新增的载荷,虽然在未来应用中将体现很多优势,但实际上它给研制过程带来了超出预期的挑战。

该载荷是个“大胖子”,重约150公斤,这意味着要占据更多空间,因此怎样在卫星上安置它成为头号难题。经过反复论证和分析,研制团队对卫星总体方案进行重新设计,星内的各类仪器设备也进行了重新排布。

■ 风云四号B星密封容器合箱。

此外,随着分辨率的提升,更高的频率对应的是更多数据,如何将这些海量数据从卫星上传下来也是较大挑战。研制团队采用在卫星侧板展开的方案,展开轴由传统的三轴变为两轴,简单可靠。根据静止轨道阳光照射的特点,他们还设计了特殊的遮光装置,防止活动部件的局部高温,让风云四号B星高速数据传输变为可能。

面对新需求带来的种种困难,研制团队不仅攻克了一个个具体问题,还对整颗卫星的性能进行了重新优化设计,最终成功按时交付。

■ 风云四号B星天线展开试验。

截至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我国已成功发射18颗风云气象卫星,共有8颗在轨稳定运行。今年,除了风云四号B星,我国还将发射风云三号E星。

在此基础上,“十四五”时期我国还要再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3颗卫星属于风云三号系列,另外2颗卫星属于风云四号系列。这一时期,风云四号光学卫星将完成跨越式发展,风云四号微波卫星也有望亮相。

未来,风云卫星将持续提升对大气风场、云雨大气及其垂直结构的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监测精度和监测时效,同时增强卫星的互连互通和协同机动观测能力,打造高低轨协同观测、天地一体化发展的智慧气象卫星系统。

文/ 中国航天报记者 郑恩红 通讯员 谷宇

摄影/ 赵冲

题图/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提供

原标题:《每分钟都能拍“快照”,主攻短时天气预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