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雷自造克难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路军自造步枪 弹雷自造克难关

弹雷自造克难关

2024-07-09 2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步是造子弹头,相对来说是最难的一步。一般是先用铜元冲出一个弹头壳,而且要用七八个不同形状尺寸的冲头,分几次才能成型。然后往冲好的弹头壳里灌进熔铅,再对后面的弹尾进行缩尾、收边等工作,最后校正直径、抛光。一共约15道工序,才出来一个子弹头。

上图是现代枪弹弹头、弹壳的制造成形示意图。  一个工人手工冲压弹头壳,一天能造三四十个。有的根据地军械部,试验出用废铜熔炼铸造弹头壳。先做好钢模,一模能浇出6个8个。但铸造的弹头壳,外表有些毛糙,尺寸也有波动,还是需要逐个修整加工。这个加工一开始比较难。因为弹头壳是锥体的,用锉刀手工锉,既慢又不规矩。后来试制出一种类似卷笔刀的刀具,把浇铸的弹头壳夹在手摇钻上加工。这样一套设备,一天能生产约一百个弹头壳。  弹头最难的是铜外壳。当时军械部也造过不包铜的铅弹头,但它发射时,会有一些铅粘在枪膛,弄得枪无法连续发射。  第三步,装火药。当时正规的步枪子弹,都是用无烟火药。我军最初造不出来,也买不到,只能靠两种来源。  一是从缴获的日本炮弹中拆取出发射药条,压碎整形后用。没打响的子弹,也能取出发射药。这都属于好货了,要优先用于复装机枪子弹。  步枪弹,只能用老式黑火药。它发射后有烟,但总比没有强。枪弹用的黑火药,要比手榴弹用的更精细,因此都是脚踏碾压得很细。后来八路军几个根据地突破了自产硫酸、火炸药的难关,枪弹发射药才算基本解决。

复装子弹的最后一步,组装。给弹壳插上弹头,底部装上底火,一颗子弹的复装便告完成。  1940年3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在黎城县下赤峪村开办了一个复装枪弹厂。5月1日试制成功,开始批量生产,生产能力后来达每月2万多发。这个月,陕甘宁边区的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3厂,也开始复装子弹,到1941年底共复装子弹20多万发。  在1940年,晋东南、晋察冀等根据地年产复装子弹也都在10万发以上,使部队弹药奇缺的状况有所缓解。

度过1941、1942年最困难的时期后,我军不仅力量更壮大、反围剿更有力,军工部门的生产能力也显著提高。到1943年,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复装子弹68万发,冀鲁豫军区达到17万发。胶东第1兵工厂最高时曾月产3万发,陕甘宁边区第1兵工厂最高月产量达13.5万发。  这时随着战斗规模扩大,捡弹壳已无法满足需要了。1944年,各根据地军工部开始生产全新子弹。造全新子弹,面对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弹壳材料——黄铜。它是铜和锌组成的合金,延展性和硬度两方面都合适,所以能冲压、抽拔成弹壳,又能承受枪膛内发射的高温高压。  各根据地其实从1941、1942年开始,就尝试生产黄铜了,方法也是因地制宜、发扬特色。晋察冀军区军工部技术研究室,在子弹厂的山脚下修了一座反焰炉,利用山坡修筑烟囱提高温度,把收集的废锅铁、古制钱、铜元、铜铁铸件等,放入精炼、提纯,得到纯铜。这些杂铜中也含锌,特别是从农村搜集来的制钱,含锌量较高,用蒸锌法可以提炼出来。

从最初实验,到研制出比较完善的蒸锌装置,中间有许多困难曲折,到1943年初正式投入生产。旧干电池的锌皮,也是一种好原料。八路军总部的兵工4厂化铜部,生产条件有一项比其它地方好——电能。他们也是用杂铜做原料,采用蒸锌工艺提炼纯锌,再用电解技术提取纯铜。  得到精铜和锌块,再按7:3的比例冶炼,就得到了黄铜。生产子弹壳的原料有了。  造全新子弹的第二个技术难题,是子弹壳的成型和加工。其中弹壳底部装底火的凹部,俗称“炮台”,是最难的。这个凹坑里还得打出一个或两个小孔,让底火击发后的火焰喷入弹壳,引燃发射药。

晋察冀军区军工部进行了大量工作,才找到加工炮台的合理工艺。他们又制造出铣炮台的专用工具。1943年夏,完成了所有技术准备,开始试造全新子弹。  新四军第7师的技术工人,设计制造出一种脚踏底火小冲床,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率。

他们还用铁道钢自制土车床,改变完全靠手工生产的局面。随着各种土机床陆续问世,有力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子弹产量从每天十来发上升到近百发,手榴弹产量由每天一两枚上升到几十枚。  1944年春,胶东兵工厂还试制出钢壳子弹。说句题外话:我国缺少铜矿资源,因此现在的枪弹都采用钢质弹壳。当然,这与抗战时期的钢弹壳有很大区别了。  到1945年各根据地的子弹产量进一步提高,我军战士终于能可着劲地猛打日寇。

手榴弹  在早期缺少枪弹时,手榴弹一度是我军手里更重要的杀敌武器,特别是游击队。  手榴弹相比子弹,炸药用量可大多了。但各根据地的普遍现象是缺乏化工能力,早期阶段都无法制造真正的炸药,只能从未爆炸弹里冒险掏出一点,主要得靠民间土法制造黑火药。火硝、木炭、硫磺,配比稍微变化一点,能分别配成发射药、炸药,用于枪弹和炸弹。  黑火药的爆炸威力不到TNT炸药、无烟火药的一半,因此这样的手榴弹扔出去后,声响烟大,气势不错,但一颗手榴弹还炸不死一个敌人。

比如在1941~1942,新四军4师各部消耗手榴弹4500余枚,炸死炸伤敌伪2500多人,攻克据点13处。  当时各地军工部下面的生产厂一般分两种:修械所、炸弹厂。前者主要是修理战损枪械,也试制步枪、掷弹筒、迫击炮,后者负责制造手榴弹、地雷。手榴弹威力小的原因,一是黑火药,另一方面是弹壳。各地基本都只有土法小高炉,早先浇铸的弹壳质量不高。

手榴弹杀敌就靠破片高速飞行,破片足够多,杀伤效果才好。现代手榴弹都采用预制破片结构,抗战时期美日等军也普遍装备了外壳有很多槽(帮助产生合适破片)的手榴弹。但我军的手榴弹,有时一颗只炸成两瓣,飞的还不快。  有的手榴弹,还出现炸不响或出手炸的毛病。这是因为导火索药装得松紧不均,或者弹体密封不严。  后来各炸弹厂加强培训和管理,改进工艺。整个手榴弹的生产过程,从炼铁、浇铸弹壳、配制黑火药、车削木柄,到最后装配完成,都有了一定的操作规范。手榴弹的质量得到保障,产量也显著提高。比如陕甘宁边区第1兵工厂,1943年制造手榴弹10万枚。

抗战最初,生产的枪弹、手榴弹数量不多,质量较差。枪弹出现射程近、膛炸、横飞,个别还有弹头铅芯与铜壳分离的问题。随着各修械所、炸弹厂加强建设和管理,生产质量、产量逐步提高。  比如到1939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炸弹厂(也称柳沟铁厂)每月可生产手榴弹约1.5万枚。他们还把技术人员派往下面各军分区,帮助组建炸弹厂,就近供给,保证民兵人人都有手榴弹。柳沟铁厂则专心负责炮弹毛坯生产,以及手榴弹研发和技术指导。比如改进发火机构,提高发火率;改进延期药的配方和制造工艺,提高延时准确性。  当时我国使用的手榴弹,主要是仿自德国的木柄手榴弹,结构比较简单、方便制造。但它尺寸大,形状特征明显,不适合敌后侦察员携带。特别是新四军各部,进入敌占城市侦察的任务多,需要便于伪装的无柄手榴弹。这一方面靠缴获,另一方面就靠自己攻关仿制了。  新四军4师把国民党军使用的无柄手榴弹,拆解研究:弹体是铸铁的,弹盖和发火延期装置用铝浇铸;使用时旋去弹盖,拉火绳拉发。他们用有限的材料仿制了一批,满足了侦察兵的需要。

到了抗战后期,随着战斗规模扩大、技术能力提高,新四军开始自造信号弹,改变通信手段原始,仍靠通信员送信、传达命令的落后状况。  信号枪根据从敌顽军缴获的仿制,比较容易。最开始不了解各色火焰的发光药如何配制,只能生产白色火焰,通过1、2、3不同数量火球区分。后来能造绿、红、黄、紫、黑等颜色发光药了。

还有照明弹,弹头用纸做,弹体用木材,里面装降落伞、鞭炮、发光药、导火索等。弹尾是一小段元钢,插到步枪管里用空包弹打上天,能飞到70米高度。地雷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法以游击战、麻雀战为主,地雷是打伏击、阻交通的好武器,特别是在北方的平原、山区。

1941年3月开始,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开办了地雷培训班,分期分批培训武委会主任、民兵队长,由军工部技术干部们传授地雷制造和爆破知识。军工部还编写了《地雷制造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印发给大家。  依靠这些骨干,又在各地层层办训练班,很快在根据地掀起了一个“村村造地雷、户户有地雷”的群众性的爆破运动。  根据地人民从当地实际条件出发,创造出品种繁多的地雷。其中,石雷的产量最大,用途最普遍。因为太行山有的是石头,而且石雷伪装性好、杀伤力强。当时群众把造石雷的方法编成了歌谣。

一块青石蛋,当中钻个眼,  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  黄土封好口,线子在外边,  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  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  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  保卫老百姓,保卫公私粮,  石雷真顶事,大家赶快装!  晋东南民兵李海元、王彦才还发明了造雷机,每天可造石雷30多颗。  当时一些根据地的成年人几乎人人都参加了造雷。广大民兵爆炸组,既战斗也军工,自产自用。他们造的地雷,规格不一、形体各异,有铁壶雷、石雷、木箱雷等。但也正因为五花八门,让鬼子伤透脑筋。  抗日军民在地雷的埋设伪装上,想出很多点子,创造了许多巧妙方法,大摆地雷阵。反“扫荡”时,地雷被埋在门前屋后、炕头灶口、柴堆井台、锅底鸡笼等地方,使敌人不敢进屋,不敢乱翻,有效地保卫了村庄和家院。

根据地军民还创新研制了很多地雷。比如化学雷,延时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起爆,对付敌人的工兵;电雷,利用干电池、电线引爆,用于精准雷击。还有连环雷、蝎子雷,踩中一个,后面炸起一串,适合对付敌人的行军队列。

地雷在抗战时期用途广泛、威力不凡,电影《地雷战》对此有非常生动的展现。  以地雷为主体的爆破运动,后来由护村看家逐步发展到主动出击,围困敌人的碉堡、据点。结果敌人只能困守在碉堡内,不敢轻易外出。

1944年,晋察冀根据地为了攻坚战需要,还研发了一种飞雷。它以普通地雷、子母雷、跳雷技术为基础,把装有0.5千克炸药的地雷像发射火箭一样打出去,飞行距离可达100米,炸毁敌人的碉堡。  美军观察组参观军工厂时,看到飞雷后也惊叹不已。

枪榴弹  枪榴弹,威力和手榴弹相当,射程则远几倍,是现代战争中很重要的步兵弹药。抗战时期,我军也结合自身需要和条件,研制过多种枪榴弹。特别是新四军,因为南方河网、丘陵多,经常需要几百米的曲射火力,而且要轻便易用。

1941年,新四军6师造出一种枪榴弹。它弹体与普通的马尾手榴弹、无柄手榴弹差不多,尾部装了一段直径6.5毫米、长33毫米的铁杆,可以插入三八大盖的枪口,用空包弹发射。第二年,新四军1师、3师也试制出尾杆式枪榴弹。  铁杆尾巴的稳定性不高,而且空包弹的火药能量不多,射程只有100米。引信,最初用导火索,类似手榴弹,延时引爆。后来可以自制雷管,就用铜铝材料铸造毛坯、手工加工,造出碰炸引信。  改进发射药后,枪榴弹的射程提高到150米左右。它们随后就开始大量生产、装备部队。1942年7月,新四军3师的枪榴弹月产量就能达到1000发左右。  1941年的一次战斗中,新四军1师某团把一个据点周围的敌人都消灭了,就剩下大院内的团部还在顽抗。大院子四周都是河道,只有南北两座桥可以进出,但已被敌人拆掉桥面,加上敌人火力较猛,我军无法冲进去。于是团长命令把一个营的枪榴弹全部集中,对准大院打去。上百发枪榴弹,流星似地落入大院,打得敌人死得死、伤得伤、躲得躲。我军随即渡河冲进大院,一举歼灭残敌。

铁杆容易磨损枪管的膛线,于是后来换成尾翼。有的套在枪口上发射,有的用加装在枪口的枪榴筒发射。枪榴筒,是装在步枪口的一段粗管子,能发射平底枪榴弹和加尾翼的枪榴弹。因为密封更好、管子稍长,它的射程能达到300多米。带尾翼的枪榴弹还能在尾部加药包,射程可达450米。  受自制炸药的限制,枪榴弹的杀伤力不大。但我军指战员们发现,用排枪发射的方式集中攻击,效果很好。  1943年1月,新四军5师在收复麻城的战斗中,把100多发枪榴弹用排枪集中发射,摧毁敌人火力点,有效压制了敌人。  1942、1943年,新四军各部还在碰炸引信的基础上,自造出空炸引信、燃烧式枪榴弹。此时新四军很多军分区都已能生产枪榴弹。特别是在5师部队,枪榴弹普遍装备,甚至民兵也逐步装备上。

1943年5月,新四军2师5旅部队在江苏六合县桂子山与日军相遇,用自制的枪榴弹一排猛射,击毙日军80多人,取得桂子山战斗的胜利。1944年,新四军2师根据战争形势发展,试制出拉发击发两用枪榴筒,能平射、曲射。它不是套在步枪口上,而是单独使用。  这些不算很正规的枪榴弹、地雷,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