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种细胞器的简笔画 新课标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新课标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2023-08-04 1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新课标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呢?对于这个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教育家们对其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又是课堂教学。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型、创新型人才,是赋予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极大的挑战和考验。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结合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以及个人对教学工作的感悟和反思,谈谈自己对一堂好课的认识,以期与各位同仁商榷。 对于一堂课,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进行评价: 1、教师教态 衣着端庄得体,仪表大方;语言准确、简洁、亲切、自然,有亲和力;面带微笑,精神饱满;举止优雅,能适时、适度地应用肢体语言;能用信任和鼓励的眼神注视每一位学生。 2、教材处理 领会课程标准所蕴涵的理念,能正确处理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对教材的深度、广度、难易度把握得当。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午教材。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综合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点,将教材与课程资源进行恰当地有机整合,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教学组织 3.1教学内容科学严谨、主线明朗、层次分明,知识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能引领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学习、去体验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能充分体现出“智力与非智力、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好新1日知识的“桥梁”,并引领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学习、去创新。内容的安排要有梯度、有层次,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因此,一堂好课,不仅要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新的知识,而且要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 在内容的安排上还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适时渗透STS教学。生物学科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极为紧密的一门学科,教师要始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从学生日常生活或社会中所发生的与科技有关的事件进行导入,或者作为研究主题,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很自然地学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例如,在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节时,教师可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植物生命活动的图片(如向日葵花盘的向光性、植物秋天落下金黄色的叶片、睡莲夜间花瓣合拢等)以及不太熟悉的生命现象(如跳舞草、捕蝇草等)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进而引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然后给学生提供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又如,在“细胞器”一节的教学中,可把细胞器的功能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如溶酶体与蝌蚪尾巴的消失、高尔基体与腺体细胞的分泌、线粒体与相关疾病等),以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在“生态环境”一节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收集或调查环境的污染、破坏与人类的哪些活动有关,使学生感受环境危机,以增强其环保意识,等等。总之,通过STS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活而不乱;师生对话积极主动,师生互动真实有效;教学时间安排合理 教学过程流畅,知识间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形”散而“神”聚。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要环环相扣,要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思”起来、“活”起来。但课堂气氛的活跃并不是简单的“欢声笑语”,更不是极其肤浅的师生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是长期建立的师生互信、互助的一种美好境界,是师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同时,课堂气氛的活跃还要有“度”,既要学生“动”,又不能让学生“乱”。教师要用一根“线”始终牵住学生的活动,从而很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要体现有效的师生对话,教师的巧妙设疑,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由此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的潜能,而并非“做秀”式的“一问一答”。古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因此,有效的师生对话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及其认知水平,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能熟练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讲解概念时,可采用比较法,将已有概念与新概念进行比较(如反射与应激性);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可采用实例法,结合生理、生活实际加以解释,以帮助学生理解(如稳态的概念);也可用简笔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突触的结构);还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其过程(如转录与翻译)等。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同时,教师还应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的“意外”,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5、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要有多元化的智能评价标准,要能给有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认可自我的机会。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分别从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8个方面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促进和强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特别是要体现出对学困生学习自尊心的保护,真正落实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6、教学“生成”情况 一堂好课不仅要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和谐自然,师生互动真实有效,还要有较好的“教学生成”,即不仅要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生成”,还应有预料外的“生成”。既要能通过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临时“生成”,又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准确地捕获时机,精彩“生成”。所以,评价教学效果应是全面地、多方位地去审视课堂,可从教师的基本功、学生的参与面、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生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要看这堂课是否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的高度一致性,是否真正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达到了新课标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的具体要求。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堂好课应做到“五实”,即扎实的课(亦即有意义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实的课(亦即有效率的课,就面而言,是指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其中包括基础好的、中等的、有困难的,都应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指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丰实的课(亦即有生成性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人,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平实的课(亦即常态下的课,课堂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真实的课(亦即有待完善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真实的课是不加粉饰的,是值得反思、需要重建的,是有缺憾的课)。诚然,一堂好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但至少应是真实、自然、和谐的,即使有缺憾,也能给人以有益的反思与启迪。 (作者: 胡秀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