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楹联(灵隐篇) 作者:学步翁网页链接西湖楹联(灵隐篇)灵隐寺始于东晋,兴于南宋,延绵千七百余载,乃杭州佛教之滥觞。自魏晋以降,高僧云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拜是哪八拜的意思 西湖楹联(灵隐篇) 作者:学步翁网页链接西湖楹联(灵隐篇)灵隐寺始于东晋,兴于南宋,延绵千七百余载,乃杭州佛教之滥觞。自魏晋以降,高僧云集,... 

西湖楹联(灵隐篇) 作者:学步翁网页链接西湖楹联(灵隐篇)灵隐寺始于东晋,兴于南宋,延绵千七百余载,乃杭州佛教之滥觞。自魏晋以降,高僧云集,... 

2023-03-11 00: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阿里爸爸,(https://xueqiu.com/4583899269/243934646)

作者:学步翁

网页链接

西湖楹联(灵隐篇)

  灵隐寺始于东晋,兴于南宋,延绵千七百余载,乃杭州佛教之滥觞。自魏晋以降,高僧云集,缁素共趋,谈禅论道,风骚独领。儒释交融蔚然成风,一吟一咏无非妙道,遂成文化大观。

 

 灵隐寺“御碑亭”。

                    灵            隐

        灵山含秀色, 鹫岭起嵯峨。

        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

        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

        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

                ——玄烨(清康熙帝)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清圣祖玄烨首巡杭州,临幸灵隐寺,拈香礼拜各殿佛像后,写下五律《灵隐》。后来康熙把这首诗赏赐给时任扬州知府的高承爵,表彰他一路护驾有功。后来高知府升官当上了江苏按察使,便在扬州大明寺里为这首诗立碑谢恩。

        此碑亭是复制了扬州大明寺的碑亭,于2006年与广大游客见面。

  “御碑亭”楹联之一:

        落笔垂馨,下马归舟君独去;

        铭碑拓胜,闻香听梵我还来。

                ——林声耀撰、冯其庸书

        “垂馨”:比喻声誉流芳后世。“铭碑”:在石碑上刻字以记述功德或纪念某事。“拓胜”:拓写名人的墨宝。“闻香听梵”:闻着寺庙里的香火气味,听着寺庙里的诵经之声。上联是记述清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南巡时为灵隐寺题“云林禅寺”匾额之事;下联则描写后人瞻仰御碑时的心情。

  “御碑亭”楹联之二:

        倚槛豁清眸,醉鹫岭光风,云林气象;

        抚碑融暖意,歆湖山新致,天地和春。

                ——薄松涛撰、俞建华书

        “豁清眸”:开阔遥远而清爽的视野。“鹫岭”:此指灵隐寺前的灵鹫峰,即飞来峰。“云林”:指云林禅寺,即灵隐寺。“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歆”:喜爱、羡慕。“新致”:新景致,新风景。“和春”:温和的春天。

“御碑亭”楹联之三:

        逼烟萝灵鹫,隐隐江潮腾海日;

        穿月桂康衢,熙熙人众说龙舆。

                ——徐弘道撰、周志高书

        “逼”:迫近。“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的样子,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隐隐”:隐约而不分明。“康衢”:四通八达的大路。“熙熙”:热闹纷杂的样子。“龙舆”:由龙拉的车舆,即天子的车舆。上联化用清康熙帝“下马抚烟萝”与唐宋之问“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句意,写史;下联则写实。此联暗嵌“灵隐”、“康熙”四个字。

  “御碑亭”楹联之四:

        境静趣无穷,四壁云山空俗障;

        水流机不息,一亭烟雨惬宸衷。

                ——李利忠撰、余正书

        “空俗障”:意谓隔断尘俗的屏障。“机”:事物变化之所由或迹象。“宸忠”:帝王的心意。《魏书•王椿传》:“宸忠恳切,备在絲纶。祗承兢惑,心焉靡厝。”

  灵隐寺“春淙亭”,位于灵隐寺入口,“理公塔”正对面。春淙亭始建于明代,原址在合涧桥上,其上游自灵隐而下,南涧自天竺而下,于此汇合。亭名取自苏轼“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之诗句。清代乾隆年间移至回龙桥上,为游人必经之处。

  灵隐寺“理公塔”,又名“灵鹫塔”,是埋葬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灵骨的地方。始建年代不详,于宋初重建,明代重修,是杭州仅存的明塔。

  “春淙亭”楹联:

        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淙一灵鹫;

        天地无凋换,百顷西湖十里源。

                ——黄文中集句并书

        此联集自李白、苏轼、苏辙诗句。“山水”句出自李白《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二涧”句出自苏轼《闻林夫当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二”原诗作“两”。“天地”句出自李白《对酒》。“百顷”句出自苏辙《葵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之二。“凋”:衰败。“换”:改变。西湖古称武林水,灵隐、天竺之水即下注西湖。

  灵隐寺飞来峰“多宝天王”亭。

  “多宝天王”亭楹联:

        秉教统领诸天大千世界;

        以宝普施众地不二法门。

                ——佚名

        “秉”:掌握,主持。“诸天”:佛教语,指护法诸天神。佛经言欲界有六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大千世界”:佛教语,三千大千世界的省称,指广阔无边的世界。以佛教中所讲的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绕之,更一铁围山为外郭,是谓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总称为三个大千世界。“众地”:此指佛教所遍及的世界各地。佛教中有四大部洲之说:分别为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不二法门”:佛教语:指平等而无差异的至道,后用以指独一无二的门径和方法。

  灵隐寺“壑雷亭”。

  “壑雷亭”楹联之一:

        飞瀑欲凌空,远度峰头作霖雨;

        出山能泽物,先从壑底起风雷。

                ——查亮采撰、钱茂生书

        “霖雨”:本指甘霖,亦喻佛家的恩泽。上联写瀑布飞珠作雨而嵌“飞峰”二字;下联写涧水争鸣成雷而嵌“壑雷”二字。全联既是对景物的生动描绘,亦寓有耐人寻味的哲理。

  “壑雷亭”楹联之二:

        雷不惊人,在壑原非真霹雳;

        泉能泽物,出山要有热心肠。

                ——时庆来撰、钱定一书

        “雷”:点出壑雷亭之名。“泉”:此指冷泉,壑雷亭建于其旁。冷泉的特色在于冷,所以下面用“热心肠”来反衬其泽物济世之功。佛家亦有霹雳之威、金刚之怒,然而泽物济世才是其真正的根本。故佛地之霹雳非真霹雳,佛地之心肠却为热心肠,就连一山一水也都染上佛性了。

        注:联中“泽”误写作“择”。

  “壑雷亭”楹联之三:

        峰欲再飞无净土;

        泉甘耐冷有名山。

                ——黄文中撰并书

        此联既嵌飞来峰、冷泉之本名,又切无净土、有名山之实事,巧思与深意俱在,虽得之人工,实自成天趣,不失为一副好联。

        注:此联应悬挂在“冷泉亭”,如今却悬挂在“壑雷亭”,不知何故?

  灵隐寺“冷泉亭”。

  “冷泉亭”楹联之一: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董其昌撰、许麟庐书

        冷泉亭位于飞来峰下、灵隐寺前,始建于唐代。白居易曾题“冷泉”二字,并撰《冷泉亭记》。苏轼续写“亭”字。冷泉亭原在水中,宋以后移置岸上。今亭为重檐木结构,四犄角十六柱。此联上下联均以设问为句,紧扣冷泉、飞峰,点明胜迹之奇特,不同凡响,既切题,又能引人遐思联翩,回味无穷。

  “冷泉亭”楹联之二: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石治棠撰、李铎书

        “泉”:冷泉。“峰”:飞来峰。如果没有前面董其昌联之设问,这副楹联似乎显得突兀,而且呆板无味。有了董联作铺垫,这副楹联乃不失为灵动之作。如果不在佛家之地,这副楹联也不切景;而它正处于佛家之地,则又可作机锋语看了。

  “冷泉亭”楹联之三: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王维诗句、欧阳中石书

        此联出自唐代王维《过香积寺》诗,用来题写冷泉最贴切不过:泉水正因为冷,所以凄切而咽;也正因为泉冷,所以日色也变得冷了。

  飞来峰上“翠微亭”,系抗金名将韩世忠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为纪念岳飞而建,此亭系1924年重葺。“翠微”之名源自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翠微亭”楹联之一:

        孤亭似旧时,登临壮士兴怀地;

        鹫岩标远胜,翻动平生万里心。

                ——黄文中集句并书

        “孤亭”句出自唐朱庆馀《梦谢亭》诗;“登临”句出自宋陆游《南楼》诗;“鹫岩”句出自汉乐府《法乐辞十二首•得道》;“翻动”句出自陆游《蓬莱馆午憩》诗。

  “翠微亭”楹联之二:

        路转峰回帮古迹;

        亭空人往仰前贤。

                ——夏鼐题

        上联谓:山径曲折,还能寻觅古贤留下的遗迹;下联谓:昔人已逝,留下空亭,令人思念景仰。

  “翠微亭”楹联之三:

        回钟宕漾融闻性;

        幽翠玄微印觉心。

                ——释太虚题

        “回钟”:回响的钟声。“宕漾”:荡漾。“融”:融合、圆融。“闻性”:佛教语,闻、思、空三性之一。“幽翠”:深绿,指葱茏的草木。“玄微”:深远微妙。“印”:印证。“觉心”:佛教语,谓能去迷悟道的心。听着回响的钟声,内心忽然领悟了“闻性”;看着深绿的山色,内心也印证了“觉心”。作者是位高僧,所以他的眼中、心中处处是道,并言传身教给人们学习佛理的独特方法。

  “翠微亭”楹联之四:

        飞鹫何来,佛国有缘留净土;

        骑驴且去,河山无恙付斜阳。

                ——陈训正题

        “飞鹫”: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也称灵鹫峰。“骑驴”:史载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晚年受秦桧压抑,于是杜门谢客,口不言兵,经常跨驴携酒,纵游西湖以自乐。上联以飞鹫、佛国、净土言佛教之事;下联以骑驴、河山、斜阳寓世事之慨,又以来、去、有、无四字形成强烈反差。

  “翠微亭”楹联之五:

        万壑松风和涧水;

        千年豪杰壮山丘。

                ——魏敷滋、南芳甫集句

        上联出自宋杨万里七律《和巩采若游蒲涧》;下联出自金元好问七律《横波亭》。

  灵隐寺“天王殿”。

  “天王殿”楹联之一: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张载阳撰并书

        此联以灵隐寺弥勒佛之口吻就飞来峰与冷泉生发成句。上联说“坐山门老等”的目的就是要看看再飞来一座山峰;下联说之所以“放笑脸相迎”,是因为冷泉“已渐生暖意”,化冷为暖,予众生以温暖。全联字句通俗,语意诙谐,颇似一幅幽默画。

  “天王殿”楹联之二:

        布袋无双,破颜垂笑,尔等莫待,龙华三会;

        法门不二,大腹能容,来人全凭,念佛一心。

                ——佚名

        “布袋”:特指布袋和尚。五代梁时浙江奉化布袋和尚,常露腹欢喜,手执布袋,禅机幽默,被称之为布袋和尚,相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无双”:即无二、不二,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大乘义章》卷一云:“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破颜”:有成语“破颜一笑”;佛教有“佛陀拈花,迦叶破颜”的典故。“垂笑”:垂,敬辞,用于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垂爱、垂怜。禅林中上师对弟子大众开示宗要,称为垂示。“尔等”:对级别或辈分比自己低的人的称呼。“龙华三会”:指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之三会说法。《菩萨处胎经》卷二云:“在龙华三会中,第一会说法度众九十六亿,乃受释尊之五戒者;第二会度众九十四亿,乃受持三皈依者;第三会度众九十二亿,乃一称南无佛者”。“法门”:即佛法、佛陀的教法。佛所说法,为世之准则;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又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法门。“来人”:指能趣入弥勒净土的人。“念佛”:《弥陀经》中,将念佛、念法、念僧称之为“念佛”。“一心”: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

  “天王殿”楹联之三:

        鹫峰从天竺飞来,乃生成佛地;

        鹿苑弘泉唐施济,为汲引圣湖。

                ——王震题

        “鹫峰”:飞来峰。“天竺”:印度古称。“鹿苑”:鹿野园,在天竺波罗奈国,为释迦牟尼始说法之所。《续高僧传•大唐三藏圣教序》:“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泉唐”:即钱塘。“施”:散布,,给予。“济”:救助,接济。“汲引”:引进。“圣湖”:即明圣湖,西湖的别称。

  “天王殿”楹联之四:

        立定脚跟,背后山头飞不去;

        执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来。

                ——张载阳撰并书

        “手印”:佛教语,密宗修持以“三密相应”为主,手印指配合所修的本尊而作出的各种手形。此联有两大巧处:一是从天王殿里的韦驮佛像岿然挺立的样子,关联到附近飞来峰的岿然耸立,再也不能飞走;二是字面对仗之工巧,以“山头”对“佛面”,以“不去”对“如来”,俱见精妙。尤其是“如来”本为佛名,在意义上并不与“不去”对仗,但从字面词性上说,却又对得极工,这是借义对,是此联的一大特色。

  “天王殿”楹联之五:

        峰从天外飞来,见一线光明,万壑松涛开觉路;

        泉自石边流出,悟三生因果,十方华藏证根源。

                ——王念题

        “峰”:指飞来峰。“见一线光明”:本指飞来峰下的“一线天”景点,引申为人的思维忽然开悟之意。“觉路”:佛教语,指成佛正觉的道路。“泉”:此指冷泉。“三生因果”:佛教语,即三世因果,指的是“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的佛理。“十方”:佛教谓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亦泛指各处。“华藏”:佛教语,莲华藏世界(或华藏世界)的略称。“证”:佛教语,参悟的意思。

  “天王殿”楹联之六:

        自离兜率天宫,只因扩演宗风,瑜伽论说传东土;

        指点善财童子,若要参寻佛果,毗卢楼阁在南中。

                ——佚名

  “天王殿”楹联之七:

        笑到尽头难闭口,横吞五乘之粹,方知从心而出,心犹兰生兰叶,多欢喜地;

        道悟一念自开怀,圆舒八臧之奇,是谓因意而发,意似檀孕檀枝,大慈悲门。

                ——佚名

        “五乘”:佛教语,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种修行道路。“圆舒”:充分展现。“八臧”:佛教语,即八识。指佛教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五位法中的心法。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即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

  “天王殿”楹联之八:

        本来妙好威仪,幻成珠饰双缨,庄严法相;

        如此娑婆世界,仗着金刚一杵,扫荡群魔。

                ——佚名

        “威仪”:庄严的容貌举止,佛教以行、住、坐、卧为四威仪。“娑婆世界”:佛教语,指释迦牟尼进行教化的世界,即现实世界。“娑婆”为梵语音译,亦作索诃婆诃,意为堪忍,故又意译为忍土、忍界。“娑婆”与“妙好”为叠韵对;“庄严”、“扫荡”皆句中自对。“金刚一杵”:金刚杵佛教用为护法摧魔的法器,用金属或硬木制成。

  天王殿“韦驮菩萨”像,由整段香樟木雕造,“本来好威仪”联就悬挂在韦驮菩萨两侧。金刚杵是韦驮菩萨的法器,金刚杵拄地,说明灵隐寺不接受外来僧人的“挂单”。

  “天王殿”楹联之九:

        佛阐发无边,看我伲坦腹露胸,终归一笑;

        峰飞来何处,愿人们下心低首,普度众生。

                ——佚名

        “佛”:此指弥勒佛。“我伲”:苏沪一带方言,即我们。“峰”:此指飞来峰。“下心低首”:即低首下心,形容屈服顺从。唐韩愈《鳄鱼文》:“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

  灵隐寺“大雄宝殿”。

  灵隐寺“大雄宝殿”楹联之一:

        合三百六十古精庐,此云祖山,应得殊胜,利益安乐;

        积无量千万诸善根,故名佛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汪嵚撰、胡宗成书

        “精庐”:佛寺,僧舍。“祖山”:犹言祖庭,指佛教宗祖布教传法之处。“利益安乐”:即利乐有情之意,佛教语。利,是利益;乐,是快乐;有情是指一切有生命有灵魂的生物,包括人、神、动物、鬼等。意思是要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快乐。“善根”:佛教语,指人所以为善的根性。善根指身、口、意三业之善法而言,善能生妙果,故谓之根。

  灵隐寺“大雄宝殿”楹联之二:

        苦海驾慈航,看出没众生,有登彼岸,有溺深渊,百千万劫凭缘法;

        普门呈宝相,发菩提宏愿,或现宰官,或为童子,五十三参证佛心。

                ——张宗祥撰并书

        “苦海”:佛教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如海无边。“慈航”:佛教语,指佛、菩萨以慈悲之心度人,如航海之济众,使之脱离生死苦海。“彼岸”:佛教语,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彼岸,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为彼岸。

  灵隐寺“大雄宝殿”楹联之三: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

        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江庸撰、吴敬生书

        上联怀古述史,突出白居易与苏轼两位曾为杭州湖光山色踵事增华的名贤。“判牍”:判案。苏轼任官杭州时,常坐在冷泉亭上判案,“据案判牍,落笔如风雨”(见《西湖志》)。下联即景抒情,着重表现西湖美景以及优游之情。引用柳永《望海潮》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贴切自然。

  灵隐寺“大雄宝殿”楹联之四:

        入殿参三世释迦,不须问过去、未来,仗现在一尊,微笑拈花,指点群迷登觉岸;

        开山是东晋惠理,无论为云门、临济,均禅宗嫡派,顶香持戒,永传家法守丛林。

                ——张宗祥撰并书

        “三世释迦”:即竖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觉岸”:佛教语,指由迷惘而到觉悟的境界。“微笑拈花”:即拈花微笑,佛教典故。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献上金色波罗花,佛即拈花示众,众不解,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便将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法门付与迦叶,故后世禅宗尊迦叶为始祖。“惠理”:一作“慧理”,东晋时高僧,来自西印度,是灵隐寺的开山祖师。“云门、临济”:即云门宗、临济宗,均源出禅宗六祖慧能。“丛林”:众多僧人聚居修行的处所,泛指大寺院。

  “大雄宝殿”楹联之五:

        古德此安禅,似岳镇西湖,看庭前树老、陌上花新,衲僧莫道闲机境;

        林神常奉足,喜法流东土,任狮子嚬呻、象王蹴踏,游人只认好溪山。

                ——马一浮题

        “古德”:佛教徒对年高有道的高僧的尊称。“安禅”:佛教语,指静坐入定,俗称打坐。“岳”:高大的山,以五岳最为著名。“衲僧”:衲,本是僧衣,代指僧人、和尚。“林神”:佛教中有蓝毗尼林神。“狮子嚬呻”:佛教中有狮子吼之说,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嚬呻,一作“颦呻”,忧愁叹息,这里带有调侃的味道。“象王蹴踏”:象王指象中之王,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佛的进退威仪。蹴踏,踩踏,这里也带有调侃的味道。

        图为国学大师马一浮。

  “大雄宝殿”楹联之六:

        宝坊阅千载常新,楼阁喜重开,依旧前台花发、清夜钟闻、东涧水流、南山云起;

        胜境数西湖第一,林泉称极美,试看驼岘风高、鹫峰石峙、龙泓月印、猿洞苔斑。

                ——沙孟海题

        “宝坊”:据《大集经》载,欲界与色界之间有大宝坊,后泛指寺院的美称。“依旧”句:套用白居易《寄韬光禅师》诗的颔联和颈联:“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上联撷取花、钟、水、云四种景物加以描述,富有动感;下联撷取风、石、月、苔四种景物加以描述,极写静谧。

  灵隐寺“直指堂”楹联:

        慧光照五峰,妙解真如,薪传浙浦;

        惠泉润三竺,霑来法雨,缘得云林。

                ——詹瀛生撰

  灵隐寺“药师殿”。

  “药师殿”楹联之一:

        药师如来,大愿发十二,教循遵礼,苦行修善果;

        琉璃世界,尊经诵卌九,虔诚念拜,誓求得再生。

                ——旧联、姜亮夫书

        “大愿发十二”:佛教中有药师佛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等,讲的是佛教修行的一些誓言和愿望。“卌九”:四十九。《药师经》:“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读诵此经四十九遍。”

  “药师殿”楹联之二:

        十二药叉荷负有情,渐修梵行,光辉一心一世界;

        七千眷属盛陈大愿,护念神力,证得三藐三菩提。

                ——陈训慈撰、商向前书

        “十二药叉”、“七千眷属”:均为守护诵持《药师经》的护法神将。“梵行”:佛教语,谓清净除欲之行。“一心一世界”:佛教中相似说法还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世界”等,即见微知著之意。“护念”:佛教语,令外恶不入为护,内善得生为念。“神力”:佛教语,指无所不能之力。“三藐三菩提”:佛教语,指佛陀所悟证的“无上正等正觉”,被认为是能觉知佛教一切“真理”,并能“如实”知晓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一种智慧。

  “药师殿”楹联之三:

        五蕴皆空,一尘不染,虽非类横侵,终与感化而归正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有情通则,更期精进共证菩提。

                ——旧联、谭建丞书

        “五蕴”:佛教语,亦称“五阴”、“五众”,即色(形相)、受(情欲)、想(意念)、行(行为)、识(心灵)。“一尘不染”:指佛教徒修行,排除物欲,保持身心纯洁。禅宗六祖慧能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非类”:行为不正之人。“正觉”:梵语“三菩提”的意译,佛十种名号之一。佛教徒以洞明真谛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为正觉,归正觉即成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语出《大般涅槃经•梵行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情”:佛教语,梵语“萨埵”的意译,亦作“众生”,佛教对人和一切有情识生物的通称。《成唯识论述记》云:“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今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通则”:通行的准则。“精进”:佛教语,指按佛教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努力。

        全联意谓:遵循佛经教义行事,排除物欲,保持身心纯洁,即使有行为不正之人横加侵扰,亦终究可以感化,使之大彻大悟而成佛;一切众生不仅按通行之准则行事,进而能持善乐道,不自放逸,勇猛精进,则亦可共同达到明辨善恶、觉悟真理的境界。

  “药师殿”楹联之四:

        灵隐腾辉,西湖环秀,暮鼓晨钟护古寺;

        飞峰拥翠,冷泉奔流,慈云法雨济群生。

                ——潘景郑撰、陈从周书

        “暮鼓晨钟”:佛寺中晚击鼓、早撞钟,以报时间,并劝人精进修持。“飞峰”:即飞来峰。“慈云”:佛教语,比喻慈悲心怀如云之广碑世界众生。“法雨”:佛教语,比喻佛法普度众生,如雨之润泽万物。

  “药师殿”楹联之五:

        发十二誓愿起沉疴,广济良方,尘界均沾法雨;

        阅千六春秋逢盛世,重兴净土,灵山复现慈云。

                ——张学理撰、武中奇书

        “十二誓愿”:意同前“大愿发十二”。“起沉疴”:治好久治不愈的病。“广济”:广泛地救助。“千六春秋”:指灵隐寺自东晋咸和年间始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灵山”:本指灵鹫山,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和居住的圣地,此指有灵应的佛教名山。“药师殿”于1991年重建,落成后的壬申年撰书此联,故云“重兴”、“复现”。

  “药师殿”楹联之六:

        琉璃世界,瑰瑞和光,具大悲心,湖山并茂;

        普开有情,离苦祛病,仰医王力,物我同春。

                ——詹瀛生撰、刘江书

  “药师殿”楹联之七:

        消灾延寿,满愿随心,药师如来施德慧;

        利乐有情,庄严刹土,琉璃世界放光明。

                ——释振禅题

  灵隐寺“藏经楼”前石刻浮雕。

  “藏经楼”前石刻浮雕两侧楹联:

        如来说法,狮吼象鸣声震地;

        天女吹笙,龙飞凤舞气冲霄。

                ——释木鱼撰并书

  灵隐寺斋堂“十方苑”楹联:

        客聚南北同餐共食僧家素;

        缘结东西合种无上菩提因。

                ——旧联、周国成书

        “僧家素”:僧家的素斋。“无上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无出其上的最高觉悟境界。“因”:能产生结果的原因。佛教讲求因果报应,只有种下至高觉悟之因,才能得到彻悟之果。

  韬光寺“韬光径”歇脚亭。

  “韬光径”歇脚亭楹联:

        湖光塔影连三竺;

        海日江潮共一楼。

                ——黄文中撰并书

  唐代,四川有一位韬光禅师,辞其师出游天下,临行前,其师嘱之曰:“遇天可留,逢巢即止”。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韬光禅师云游至灵隐山巢枸坞时,正值白居易(字乐天)任杭州刺史,禅师突然心灵开窍,“白乐天”、“巢枸坞”,这不正是尊师嘱咐的可留之处吗?于是,在此修建寺院,寺以人名,地又以寺名,称之为韬光寺。

  “韬光寺”楹联: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应;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吴忠礼撰、李骆公书

        此联结构仿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暗用苏轼“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诗意,切题切景。

  韬光寺“观海楼”。

  “观海楼”楹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诗句、舒同书

        联句出自初唐诗人宋之问《灵隐寺》诗,对仗工稳,气势雄伟。据《唐才子传》载,宋之问夜游灵隐寺,吟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未得下句。有老僧燃灯坐禅,对曰:何不“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得以终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僧一联为篇中警策。只天明访之,已不见。老僧即骆宾王。

  灵隐寺“藏经楼”收藏之楹联一:

        近闻梨枣同时种;

        长与松杉守岁寒。

                ——翁同龢题

  灵隐寺“藏经楼”收藏之楹联二:

        大中小乘可所谓;

        人吾众相如是求。

                ——吴昌硕书

  灵隐寺“藏经楼”收藏之楹联三:

        定香依寂磬;

        山翠滴疏棂。

                ——康有为题

  灵隐寺“藏经楼”收藏之楹联四:

        应事岂宜有俗意;

        为人不可无世情。

                ——98高僧竹禅题

  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能半称心。

        这是一副有关灵隐寺的“网红”楹联,但我找遍了寺院的角角落落,都没有找见。其实,这副楹联究竟在何处,已不重要,因为她已落户与我们的周边,已融入在你我的心中。

  “灵顺寺”,坐落于北高峰山巅,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号称“天下第一财神庙”。

  灵顺寺大门楹联:

        灵境在心,还应上下求索;

        顺时从事,自能左右逢源。

                ——王翼奇撰、鲍贤伦书

  灵顺寺“财神真君”殿。

  “财神真君”殿楹联之一:

        镇北高峰,灵隐寺颠尊帝释;

        主西藏府,销金锅内妙权衡。

                ——姚承熙题

  “财神真君”殿楹联之二:

        锡命在西方,斯民庇纶音乐利;

        声灵邻北极,神圣握天下财源。

                ——姚承熙题

  “财神真君”殿楹联之三:

        佛道不难成造作,勿昧因果;

        众生平等渡随缘,开启菩提。

  “财神真君”殿楹联之四:

        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则财恒足矣;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又从而招之。

                ——旧联、徐邦达书

  “财神真君”殿楹联之五:

        问菩萨为何倒坐;

        叹众生不肯回头。

  灵顺寺“武财神殿”。

  武财神殿楹联:

        生财有道义为先;

        商海无涯善为本。

                ——集名、孔仲起书

  灵顺寺“文财神殿”。

  文财神殿楹联:

        福从为善来,此即因果;

        缘自动念生,斯是无明。

                ——钱法成撰并书

  灵顺寺“六和堂”。

  六和堂楹联:

        勤修六和敬道德;

        共住僧合清净心。

  灵顺寺“五观堂”。

  五观堂楹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寸丝寸缕,恒念物力维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