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试卷讲评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024-05-22 07: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课题: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的影响。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和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3.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近代史上的仁人志士善于向西方国家学习、勇于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旧知:教师提问,“请说说《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归纳。2、导入本课:请欣赏下面这道《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指导理解此诗并小结,象谭嗣同这样先进的中国人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得到认识,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唤醒国民。然后提问:“他们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由此导入课题。二、教学新课(一)浏览初识。请速读课文填写《历史学法》上P18预习部分的空格。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的“公车上书”,从而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2.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一系列变法诏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新式学堂,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开办家预算;思想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3.戊戌政变: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4.影响:戊戌变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二)问题研学。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自主研学课本,并思考解答下列问题。1.叙述公车上书的概况并分析其历史影响。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面概括光绪帝在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变法法令。3.戊戌变法为什么被称为“百日维新” 然后请学生梳理上述问题的要点,并进行同桌交流。在学生全班展示后,教师借助课件精讲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再指导归纳小结。探究应用。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再让各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讲解释疑并指导归纳小结。1.请学生研究《历史学法》上P22的“探究点 戊戌变法”阅读材料解答问题。材料一图1 《马关条约》签订 图2 公车上书材料二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人则对变法置若罔闻,根本不予理睬。材料三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整理材料一中图1、图2所示的场景有何关系?图2所示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哪一历史事件的序幕?戊戌变法诏令的推行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反映的情况?(3)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答案:(1)《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应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变法维新运动。(2)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破坏。(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主张兴民权,对封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意思正确即可)】2.学生探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讲评更正答案并小结。(1)【知识点睛】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政变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戊戌变法的失败充分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2)【误区警示】维新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易混淆。“维新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不能将它们完全等同起来。维新变法运动是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变法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时间从公车上书开始直至戊戌政变,而且其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上书、办报纸、组织学会等。戊戌变法仅指1898年光绪帝主持的变法,不包括其他活动。3.请学生做《历史学法》P24的点睛训练题并口答,教师讲评小结。(1)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法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英国对香港的管理的传闻。这说明(C)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大权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洋务派反对变法(2)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D)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的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3)判断下列史实的正误。戊戌变法即戊戌政变。(×)(四)巩固提升。请学生自主研讨问题,然后教师介绍解答方法与要求,再指导学生分析并结合史实进行梳理要点,并展示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归纳小结。1、书中P29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2、书上P231课后活动题2: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同意观点A。因为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同意观点B。因为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说,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意观点C。因为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族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此观点C是错误的。】《历史学法》上P25的第8小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举手回答,再师生讲评更正小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 对于这个严重丧权辱国的条约,全国各阶层人士无不为之痛心疾首。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也义愤填膺……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痛切指出形势的危殆。材料三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纸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思想的新知识分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指的是什么事件?(3)根据材料三,概括维新派宣扬维新变法的方式。(写出两种即可)(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戊戌变法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2)公车上书。(3)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兴办学堂。(任意回答两点即可)(4)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三、总结作业(一)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全文,且指导构建思维导图,并指导记忆本节内容。1.思维导图示例2.方法技巧:康梁上书变法兴,戊戌变法“百日行”。慈禧政变止“维新”,爱国悲剧警后人。(二)布置作业:1.课堂:书上P31课后活动题1。2.课外:完成《历史学法》上P24-25课后训练题第1-7小题。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