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战争透支的“小湖北”:我们一定会胜利,但那个时候我已经死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佰日本人演员 被战争透支的“小湖北”:我们一定会胜利,但那个时候我已经死了

被战争透支的“小湖北”:我们一定会胜利,但那个时候我已经死了

2023-12-17 16: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命途多舛的热血战争片《八佰》,以“救市”姿态重启疫情后的内地电影市场。

点映票房即突破两亿,刷新历史记录,堪称百万电影从业者的一剂强心针。

而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和人物群像,也成为2020年重磅催泪弹,扎进了观众心里。

尤其是张俊一饰演的“小湖北”,这个眼神懵懂、脸庞稚嫩的少年,他的人生尚未开始,就被命运卷入战争的漩涡。

挥之不去的“悲剧英雄”色彩,残忍屠杀了属于青春的一切美好。

《八佰》选择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的一场冷门战役作为切入点。

1937年10月末,日军突破大场防线,国民革命军约七十万人全线西撤,濒临崩溃。

为维持抵抗样态,当局命八十八师留守四行仓库,背靠租界坚守待援。

电影故事原型,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与歌舞升平的繁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史称“八百壮士”。

名为“壮士”,实为“弃子”。

这些战士,从奉命进入四行仓库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无法摆脱“炮灰”和“戏子”属性。

南京国民政府原本打算让这些孤军死守阵地,战至最后一人。

但英美等国顾忌租界安全,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

经过协商,孤军于1937年10月31日奉命退入租界,对应结尾处那段壮烈且带有宗教式美感的“冲桥”戏份。

电影到此戛然而止,而这些在大时代中被淹没的“小人物”,以为进入了“天堂”,殊不知却是另一个“地狱”。

这支孤军后来被软禁,谢晋元被刺杀,他们丧失了作为战士的全部尊严。

真实的历史永远比艺术化的电影更为残酷。

而这些成年战士中唯一的少年—— “小湖北”,最是惹人心疼。

作为“八佰”中年纪最小的“团宠”,小湖北得到了所有人的照顾。

那些成年士兵给他最好的食物和最周全的保护,这个懵懂的孩子,就是黑暗中的一丝微弱火光,戳破了四行仓库的阴冷和绝望。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片尾字幕出现的那一刻,泪眼模糊的我,脑海中浮现的是13岁少年这张带血的脸。

在乱世的枪林弹雨中进行一场残酷的“成人礼”,蒙昧和觉醒更迭,青春与死亡交织,堪称魔幻又荒诞的时代悲剧。

我们都清楚,“小湖北”的角色原型,作为抗日战场上的国军少年,命运局限性极强,面临的选择有限。

在真实的战争中,他要么就是被抓上战场,充当炮灰;要么就是侥幸活下来,但还要被软禁,被折磨,被欺压,甚至经历后面那么多的“运动”。

能活到有机会去讲述历史的人是极少的,这种可能性本身就微乎其微。

还记得电影中提到的路透社、法新社和各国观察员吗?就是负责“直播”这场战争给西方诸国看的角色。

他们中有一位名叫迈克的美国战地记者,曾在自传中提到和一位中国少年“娃娃兵”的对话。

迈克当时正在河南拍摄大饥荒照片,偶遇一位看似无助的小男孩从征兵办出来。

迈克用蹩脚的中文问他:“你多大了?”

中国少年答:“16。”

迈克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的父母呢?”

少年答:“死了。”

迈克又问:“你觉得战争会胜利吗?”

小男孩斩钉截铁地说:“我相信一定会胜利。”

迈克继续问:“战争胜利后,你想干什么呢?娶妻生子吗?”

小男孩声音弱了下来:“那个时候我已经死了。”

迈克在书中写道:“我甚至不知道这个小男孩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在后来惨烈的战争中,他是否活了下来。”

或许,他也像电影中的“小湖北“一样壮烈殉国了吧!

像他这样的稚气少年,原本不该出现在战场上,也不该出现在四行仓库。

按照国民政府法律,未满18周岁男子不允许参军。蒋介石曾对学生们说:“如果你们都去参战了,那么国家就亡了。”

在抗战中前期,很多学生请命抗战,但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了。因为这些青春正盛的生命,代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蕴含着所有美好的未来。

但后来为什么会有像小湖北一样的少年“娃娃兵”投入战场?

原因无他,漫长残酷的抗日战争期间,牺牲太过惨烈,兵源不足,只能“透支”下一代。

这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一幕。

南宋辛弃疾笔下的少年,是“不识愁滋味”的懵懂,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造作。

18世纪德国作家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最大的烦恼不过是一场受挫的“少男钟情”。

21世纪的中国少年,更是吃饱穿暖,甚至能写出《生活在树上》这样“六亲不认”的满分作文。

但在83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无数像“小湖北”一样的少年娃娃兵,他们面对的是“亡国灭种”的危机。

十几岁的孩子,却无法在校园中安逸地读书和玩耍。民族的生死存亡,将他们逼到了血腥的战场。

中国 “娃娃兵”起源于“童子军战地服务团”,成立于1937年,在淞沪会战首日就投入使用。而《八佰》电影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就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

当时规定,童子军必须年满16岁。但满腔热血的学生们为了抗日报国,纷纷谎报年龄,希望用自己还未发育成熟的身体,保护这片生养自己的热土。

我们都知道当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打得艰苦卓绝,但到底有多少难,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永远都不会知道,甚至根本无法想象。

据战后不完全统计,日军俘虏的最小中国士兵,是一个年仅10岁的二等兵。

这无疑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而当年那个武器和装备都落后的国家,为了获取自由和胜利,甚至不得不提前透支了下一代。

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曾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坚持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一百五十余万人,占日军在二战中伤亡人数的70%以上。

但我们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中国军民伤亡三千五百万人以上,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而这些以身许国、宁死不屈的英雄当中,就有无数像“小湖北”一样选择为“看不见”的胜利而牺牲的少年。

电影中13岁的小湖北,被命运裹挟着进入残酷血腥的战场,做着和自身年龄极不相符的事情。

每天被鲜血和杀戮包围,被枪炮和尸体震撼,包括枪杀同样看起来少年模样的日本俘虏。

他从最初的蒙昧、逃避,到后来的觉醒和坚定,过程太过短暂,这对任何一个生命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也是对其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挑战。

有人说“所谓的成熟就是更能忍受痛苦”,而在战争中被迫“长大”的孩子,就是被命运抛下的“痛苦Plus” 残忍催熟的。

更为残酷的是,爱国热血少年,在极端情境下,还要被迫理解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荒诞。

大人们说:“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自己豁出命去守卫仓库,到头来竟然是“做给西方诸国的一场表演”。

小湖北对下令退入租界的谢晋元说:“祖宗的江山被外人占了,后代子孙没有一个抗争的,不该的!现在日本人来了,我再跑。不该吧,团座?”

谢晋元答:“你看看对面,靠我们这区区四百来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后这四万万人来扛。我们要叫醒他们。没人知道这个国家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你要活着,好好长大。等你长大了,就能看到这个国家好起来的样子。”

电影中的“小湖北”没有好好长大,他在最后一刻选择了留下和牺牲。

这边刚在对岸“英雄”的呼声中接受了“我要爱国、我要护旗、我要战死沙场”的信念,转头上司就下令撤退。

一个13岁少年的心智,他完全无法理解,也很难做到变通,电影对人物行为的设定其实很合理。

看看83年后,生在新中国的少年。

他们有人10天打赏心仪的主播50万,花光自己的学费和父母的货款。

他们有人拉帮结伙去某小学抢夺现金,甚至将一名52岁女教师殴打致死。

他们有人因逃学旷课、抽烟,被母亲批评心生怨恨,持刀疯狂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这些生在和平年代的幸运儿,早已忘记了前辈的牺牲,也并未珍惜眼前的幸福。

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少年,却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当年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来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的“娃娃兵”,最小的还不到10岁,就已经踏上为国厮杀的战场。

他们最初可能只是朴实的农户,除了种地不会别的技能,也无法拿枪杀戮。

他们尚未成熟的心智,或许也无法理解政治的复杂和战争的意义。

但在血腥的战场上看着自己的同胞一个个倒下,原本的胆怯懦弱一扫而空,眼中的青涩懵懂也变成了视死如归的坚定。

他们不再逃避,他们终于明白:守住“大家”才能有小家。

“少年强则国强”他们即使被这个危在旦夕的国家提前“透支”,却依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他们坚信这场战斗一定会胜利,这个国家一定会好起来。

纵使十几岁的少年自己,再也没有未来!

(致敬抗日战争中前仆后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就胜利的“小湖北”们。)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