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八佰》群像人物塑造的得与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佰中的经典台词与片段 【杂谈】《八佰》群像人物塑造的得与失

【杂谈】《八佰》群像人物塑造的得与失

2023-05-31 02: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于战争片,观众早已不再只满足于刀兵相接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而更关注影片背后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考。所以,优秀的战争片往往角度清奇,而又发人深省。

     显然,《八佰》的创作团队很有野心,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框架,并将“群像视角”、“小人物的平凡与伟大”、“民族精神”、“国民意识”等诸多要素融入一部两小时的电影,而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点与缺点都相当显著。它构思巧妙,视角独特,场面震撼,感人至深;但是叙事混乱,历史细节胡编乱造,强行煽情,矮化人民形象等。

      这些问题已经有许多业界人士给予了深度解析与点评,在此不做赘述。而对于我这样的业余且重度脸盲者而言,最直接的感受是:很震撼,很感人,但是根本认不全谁跟谁,甚至在看完后又问了我舍友一大堆脑瘫问题,如——

老葫芦怎么不见了?(被日本人杀了)

那个白衬衫是谁?(朱胜忠,虚构人物)

山东兵跳下去了怎么又复活了?(他没来得及跳)

三个学生什么时候进来的?(夜里偷摸进来的)

老算盘最后回来了吗?(没有交代)

最后谢晋元为什么会中枪?(导演让的)

……

小小的脑袋装满了大大的疑惑

     好吧,其实整个故事并不复杂,但是故事线交织的有些杂乱,稍微梳理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两条剧情线:

      第一条剧情主线是——一队来自湖北的士兵在进入上海被冲散后,误打误撞进入了四行仓库,与留守此处的524团1营兵合一处。他们在得知所有人将留守四行仓库与日军决战至死后,从懵圈到恐惧,最后伺机逃跑。逃跑无效后,他们的命运在之后四天的战斗中分道扬镳:老算盘(虚构人物)屡逃屡败,屡败屡逃,永不言弃;老铁(虚构人物)消极备战,混吃等死,快到尾声才被感染,留下断后;小湖北(虚构人物)全程懵圈,强行成长;端午(虚构人物)则是在亲历战斗后,从一个半大孩子成长为战士……

      四天后,上级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八百孤军离开四行仓库。老铁、羊拐、小湖北、齐家铭(皆为虚构人物)等人加入敢死队,掩护部队撤退,永远留在了苏州河畔。

      另一条支线则是苏州河对岸的民众情绪和行动的转变(此处为导演编剧的设定,也是被诟病最多的地方,被认为是对国人的歧视)。四行仓库战斗刚开始,大多人对此并不关心,依旧打麻将,唱戏,关心房价与薪资,童子军战地服务团的呼吁无人响应。战斗逐渐激烈后,目睹了将士的为国捐躯,看见了仓库顶楼飘扬的旗帜,他们由一开始的作壁上观变为肃然起敬,热泪盈眶。人们纷纷施以援手,守望相助,捐物资的捐物资,送国旗的送国旗。甚至在最后孤军撤退至租界时,他们冲破铁丝网,共同接应士兵,救援伤兵。自此,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中华儿女,他们与这些战士的血脉相连。

《八佰》描绘了苏州河对岸的众生相,四天内众人围观了一场“抗战直播”

        不管是剧情主线还是支线,都是由人物构成。由于《八佰》为群像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八佰》没有主角,或者说,人人都是主角。

       在这些人中,形象最丰满,也动人的是端午。因为端午的成长与剧情紧扣,过渡也相当合理、自然。

《八佰》中的端午

     他从一开始眼睁睁看着叔叔被日军杀害,却无能为力,战斗打响蜷缩在角落都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到被迫枪毙一名与他年龄相仿的日本战俘,他心理接受不了,于是趁着夜色顺着水道逃出仓库,再次误打误撞看见了突袭的日军敢死队,他在游出仓库时大声呼喊,使守军第一时间消灭了敢死队。此时,对岸的民众看着端午,呼唤他为英雄,而这份鼓舞打消了他逃跑的念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四行仓库。次日,端午在帮山东兵往身上绑上炸药后,收到了对方的祝福:“谢谢你!小孩”。看着眼前舍生忘死的人和手中的赵子龙皮影,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军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再次拿起了枪,与战友并肩作战。

最后时刻,端午还是选择了游回四行仓库,与战友并肩作战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无畏的,影片中对于端午最初的胆怯也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即便在他逃出仓库后,山东兵齐家铭(虚构人物)也没有苛责他,只是说了句“人家一个小闺女(指杨惠敏)都敢游过来,你还想游出去”。

     可以说,端午的成长离不开齐家铭这个角色。毒气攻击时他给端午戴上防毒面具;决心与日寇同归于尽时不忘对端午感谢;守军冲锋时将端午拉在身后不让他冲在最前面,以及端午被子弹擦伤后给他缝合伤口……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战争阴云下的人间温情,而这些呵护与激励也使得端午在影片中的成长真实而自然,有血有肉。

  端午(右一)与齐家铭(右二)    端午的成长离不开齐家铭的激励,但是直到端午牺牲,都不知道对方姓名 

      最后很不幸,在屋顶保卫国旗的战斗中,端午被流弹击中而牺牲。方记者的相机记录了端午最后时刻的音容笑貌……

     端午的生命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戛然而止。之后,谢晋元的情节填补了端午牺牲后的剧情空白。

    端午的形象是《八佰》肉眼可见的亮点,但谢晋元作为真实人物,他在该影片中的剧情我认为不够出彩。

     比如,日军军官约见谢晋元,告知明日要与之决战。两军阵前,谢晋元单枪赴会,戎装白马,那场面,颇具浪漫主义气息,也相当帅气。但是,作为八百孤军的指挥官,他不是燕双鹰,不需要用武林高手的这种形式来以身犯险,直接喊话难道听不见吗?

日本军官(左)与谢晋元团长(右)阵前对峙

     这段剧情是为了突出谢团长的英雄气质,但是似乎并不恰当。完全可以在别的剧情中体现。例如,杨惠敏送国旗之后,就是否升旗,众人展开了讨论,上官和杨营长认为升旗目标太明显,容易被揍。谢晋元并不认同,说:“升旗更能向国际社会表明我们的态度和国人的意志……”,话音未落,倚在墙边的白衬衫士兵接过话岔:“升旗……自己的地盘上干什么不升?”首先,这不够礼貌,再者,在剧情上,这话由谢晋元说更好。“国际社会、表明态度”,虽然很能体现谢晋元思虑周全的大局观,但过于冠冕堂皇了,毕竟你们是为中华而战斗,所以倒不如一句“我们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升属于我们的旗帜。”来的简单纯粹,掷地有声。

    同样,接近尾声时谢晋元与特派员的对话也值得商榷。特派员前来下达撤退的命令,谢晋元拒绝撤退。特派员一番攀谈交心,谢晋元团长从最初的义正言辞,到歇斯底里,再到无言以对,只花了三分钟。我不知道他是被特派员冠冕堂皇的说辞所打动,还是为特派员毫无感情的泪水所折服,抑或是被特派员油腻汉奸头造型所散发出的中二气息恶心到。

特派员来到四行仓库下达撤退命令,并对谢晋元表明八百孤军的战斗只是一场表演。或许八百孤军真正的悲剧在于,他们的牺牲成了别人谈判桌上的筹码

    这段剧情略显尴尬,矛盾冲突的展现也稍稍欠缺,因为并不是特派员面无表情地胡说一通,谢晋元与他争吵,就称之为矛盾冲突。这一段对话在剧情和语言表达上本可以相当精彩,成为影片尾声的亮点,但是处理的并不好,语言也略显平淡(可能是我吹毛求疵了,不喜勿喷)。

谢晋元:“你们就这样定义这场战斗?”

特派员:“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租界方面已经同意你们撤退了,撤吧。”

特派员:"这场战争再持续下去,将会毫无意义,你们带来的这点希望,终究会变成更大的绝望。出去会失掉荣誉,但这些人至少可以活下来,他们都有血有肉,有父母兄弟。"

谢晋元:“我只求以军人之身,国破家碎之际报效先人,三十万兄弟倒在外面,你现在告诉我他们有血有肉,有父母兄弟!”

好吧,我也并不知道如何改,毕竟我也不是一个编剧……但是我看到这段,我满脑子都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龙文章与麦克鲁汉,与虞啸卿的对话……

麦克鲁汉:“你和你的弟兄喜欢做别人桌上的筹码吗?刚死就会被他们忘掉,就好像没活过,中了枪,喘着气,最后一口...很后悔,不知道为了什么...”

龙文章:“没人想做别人的筹码,没人想做。可总得有人牺牲吧?说我们是军人,我们没脸!我没脸承认我是军人。我们不过想挣扎出一个人形……我的师长不是战争狂,他只是焦虑太过了,可总好过那些没心没肺的醉生梦死吧!?”

“一尘不染的事情是没有的,我们都在吸进灰尘,可不妨碍我们做得好一点儿啊……”

龙文章对虞啸卿:‘我去过的那些地方和我们没了的地方……三两个字就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场大败和天文数字的人命……我没涵养,不用亲眼看见大半个中国都没了才开始发了疯似的心痛和发急,不用等到中国人都死光了才开始发急心痛……“

”……不吃饭,活七八天,不喝水,活五六天,不睡觉,活四五天,家国沦丧,我们倒已经活了六七年,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

天哪!这语言艺术!这灵魂拷问……

      我想,虚构人物的书写往往有足够的发挥余地,而真实人物的塑造却更需要严谨的推敲。团长谢晋元作为八百孤军的灵魂人物,他带领士兵坚守四行仓库,在之后困守租界孤军营的四年中,不为强权所屈服,也不因困境而放弃斗争,直至被杀害,这样被历史铭记的英雄儿女值得更优秀的银幕剧情。

《八佰》中的谢晋元团长(右)与上官志标(左)   注:谢晋元最初并非团长,与上官志标同为524团团附(类似副团长),二人于10月26日接到调令与该团1营共同驻守四行仓库。而524团团长为韩宪元,两个月之后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

     简言之,《八佰》选取的群像式的设置,在人物塑造上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端午的成长。但是相比之下,其他的群像人物略显苍白。小湖北也在成长,但成长的过于生硬。并不是说战友七月(虚构人物)死后,一脸茫然的猛喝一口烈酒,喊一句“劳资不怕”,就代表长大。他最后偷偷加入敢死队也很突兀,缺乏剧情的过渡。而老铁、羊拐、学生兵、方记者(虚构人物)等人的个人剧情与整个故事结构也都是保持松散的联系,过于符号化、碎片化。

《八佰》中的小湖北(左)与七月(右)  七月对小湖北笑着说:“我死了你就来替我”,不想一语成谶

       对比《拯救大兵瑞恩》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两部作品也可以算是多主角的影片,但是所有人物都紧扣剧情,前者围绕八人小队营救瑞恩,后者聚焦于准尉和五个女兵一起追踪、消灭德寇,情节非常集中。而《八佰》的多人物剧情却给人以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感受,这是它不可忽视的缺陷。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部电影,《八佰》最需要的是做减法,削减部分人物的戏份,凝练谢晋元团长的剧情,重点刻画端午和小湖北的形象,甚至将端午的视角贯穿影片的始终。假设改动一下,端午在护旗的战斗中负伤但是没有牺牲,小湖北会怎么做,撤退之时,身负重伤的端午是否会被抛弃……这样,影片的后半段依然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当然,如果想保留“群像”这个构思,《八佰》需要一部迷你剧的体量来消化这么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同时,稍长的篇幅还可以把八百孤军守卫四行仓库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不至于像影片单单截取激战四行仓库到撤退的片段,显得没头没尾。

 

     《八佰》上映后,评论的两极分化极为严重,有人称之为“诚意之作”、“抗战大片”,也有人称之为“历史玄幻片”、“屎做的蛋糕”。于我而言,《八佰》更像是一部有想法的抗日神剧,视觉效果很不错,但硬伤也足够多,比如士兵们用身体护旗送人头的剧情,简直可以媲美手撕鬼子……

《八佰》中众士兵用身体保护国旗,以致于被日军飞机扫射。      升旗护旗确有其事,守军以高射机枪压制飞机的攻击,但人身护旗未见记载,为影片虚构

      当然,不管是电影本身的迷惑剧情,还是戏外导演那令人窒息的宣传手段,《八佰》仍然有上映的自由,观影者更有批判的权力,只要不是恶意的。尽管网友们的评价大相径庭,分歧背后的精神却是相似的——就是我们对于严肃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国产电影的殷切期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