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信仰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一南昌起义的领导者都有谁 【红色文化】信仰的力量

【红色文化】信仰的力量

2024-07-10 09: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主题雕塑《石破惊天》(又称《第一枪》)(蓬州闲士 摄,方志四川供图)

信仰的力量

——编著《南昌起义史料札记》的几点思考

周根保

写在前面的话

《南昌起义史料札记》,2022年2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同仁们共同努力的成果。借此书问世之际,笔者说说编著此书的一些想法。

2017年,全国开展了隆重庆祝建军90周年活动,推出了不少纪念八一起义的影视及文学作品。

人民军队为什么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失败走向胜利?

建军大业的基石是什么?

笔者观读那些有关建军大业的影视和著作,心里却一直迷茫……

后来,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庆典上讲话,茅塞顿开……

特别是近两年,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党史,悟思想”系列讲话,在修改《南昌起义史料札记》过程中,似乎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耳边萦绕:

——信仰的力量!

《永恒的信念——女红军》(油画·局部) 王忻 作(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对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为什么说信仰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却很少人讲得明白的。

2019年,防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里,几个月无所事事,笔者把自己编著的几本南昌起义文稿,又梳理了一下,在重新修改《南昌起义史料札记》中,使笔者进一步懂得: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能立于不败之地,愈挫愈强,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坚守初心,心怀有崇高的信仰。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全党轰轰烈烈开展学党史。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作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重要指示,令人振聋发聩!

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学党史,悟思想”的指示,其目的就是让每个党员、全国人民明白——共产党为什么“能”;使我们明白:我们老一辈革命前辈,闹革命,打天下的最初心愿是什么?

但如何使新一代读懂前辈们的初心,让共产人信仰的旗帜永远飘扬?

为此,笔者认为,十分需要用鲜活的史料,包括有说服力又令人惊心动魄的党史、军史重大事件,来展示老一辈的“初心”,展示老一辈的“信仰”。

这个党史、军史教育,必须是真实的,活生生的……

近些年,许多单位,结合当地革命史料,进行传统教育,收效已是十分明显。教育成果孕育的新风,已扑面而来……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要弄懂所有事,只需要明白那一件事。

笔者是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对结合党史、军史、中国革命史进行理想信仰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有一些粗浅体会:

南昌起义,是中共早期组织领导诸多武装起义中,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伟大壮举!南昌起义的英雄事迹,就是展示共产党人追寻理想,忠诚信念,坚守初心的生动教材。

笔者阅读南昌起义史料,深深感到:

南昌起义,是一部无言大书,阅读这部大书,它不仅使读者对前辈腾生敬意,更是对读者一次信念的洗礼,血性的提升,斗志的催生,动力的激励!

下面是笔者从2018至2021年,编著、修改《南昌起义史料札记》一书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编著这本书?编著重点是什么?

笔者于2002年从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岗位卸职,被地方领导邀请参加南昌八一广场改造领导工作,专职负责对八一起义研究。2010年,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在南昌成立,笔者任执行会长。

基于上面两个原因,笔者开始对八一南昌起义史料进行研究。在研究中,笔者深感:

南昌起义发生在南昌,作为一名长期在南昌工作和生活的老退役军人、老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把南昌起义这段辉煌历史,用南昌市一名普通读者的话语,讲好这个“八一的故事”。

从2010年至今十余年中,笔者曾写过关于八一南昌起义十余篇文稿,除第一篇《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2014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外,其他均以“内部交流,免费赠送”问世。

时至2018年,笔者熟悉的许多参加南昌起义将士的后代,对主流媒体推出的一些文艺作品,向笔者提出不少质疑……

有的则直接向笔者发问:你们是南昌起义研究的机构,为什么不发点声音?

一个民间团体,怎么能与主流媒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呢?

笔者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讲话中,深受启发,萌发了编著此作的想法。

但当我把本书写作意图,与一位文化界有水平、老革命后代的好友交流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没人看。”

我说:“写给你们这一类人看。”(意思是指年轻一代干部、学生和军人)

回答是:“我也不看。”

这是亲密好友的实话。

怎样使南昌起义的宣传,做到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

直面的问题是:既要把我们研究会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反映出来,说出自己想说的真话,又要力争“有人看”,争取正式出版,让更多的人看。

这是笔者编著此书的构想。

尽管笔者一直在部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尽管笔者并不擅长文字写作,但在研究会同仁们的鼓励支持下,2018年,终于颤颤巍巍开始了本书编著……

直到今年2月正式出版前夕,仍在修改。这本小书编著、修改,历时5年之久……

南昌起义的故事,人们已耳祥目熟;此书的编著,除在原有八一起义研究成果基础上作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外,还针对当时社会对南昌起义一些不同声音,特别注重说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编著此书,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前雕塑(蓬州闲士 摄,方志四川供图)

第一,本书编著中,重点突出什么?

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并不是对历史的重新展示,而是通过分析和概括,对历史的回望,寻找对今天的启示和教益。

为此,笔者采取了“堪怀”的形式,从以下三方面浓缩我们的思路:

一是用“在纪念碑前的追寻”为题,对第一枪为什么在南昌城头打响?作了一些新的注释。

对南昌起义历史背景的探究,过去史学家对大革命的失败主因,多从中共党内,从自责的角度做文章。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指出:党的二大“通过决议案,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①

本书在分析南昌起义国际背景中,鲜明指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误判,是导致大革命失败和南昌起义的主因。”②

本书在分析南昌起义爆发的国内政治背景中,则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党发动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赶尽杀绝”,中国革命“命悬一线”的严重危急关头,“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不能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科学论述③。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从党的初心、党的使命、党的担当,揭示了南昌起义的紧迫性、必要性,阐明了南昌起义是共产党人在敌人屠刀下的第一次重大政治觉醒。说明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昌起义领导,敢于担当、勇为人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南昌起义发动的政治基础。

为了讲清第一枪为什么在南昌城头打响?本书详述了第一枪在南昌城头打响的直接诱因,详述了党中央对南昌起义决策的曲折经过。

书中特别注重叙述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抵制共产国际的错误主张,说服张国焘阻挠南昌起义的错误意见,独立自主作出了南昌起义“还是干”决策的经过,展示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勇气和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

《八一南昌起义中的周恩来同志》 (中国画) 康东 作

二是用“军旗下的沉思”为题,对南昌起义全过程作了客观的全景式记述。

萧克上将是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老战士,他不仅亲自主持撰写了《南昌起义》一书,而且四次到八一起义纪念馆。他谈到宣传八一起义时说:“不要唯上、唯权威、唯定论,更不要颠倒是非。”“要有秉笔直书的精神。”

本书围绕“南昌升起的军旗,是怎样插到井冈山的?”这一主线,分三个层次,客观记述了:

——打响第一枪的那些事;

——南下广东的那些事;

——挥师转战上井冈的那些事。

客观记述了南昌起义“从胜利至挫折,再到走向新生”的全过程。

史学家们大多把南昌起义的句号,划在潮汕失败后的流沙会议上;自然评价南昌起义,只能把视野放在起义“第一枪”的历史意义上,而忽略了一个伟大的史实——

起义军主力失败,但起义军并没有全败!

270个日日夜夜千里转战史表明:

南昌起义的旗帜没有倒!

南昌起义的火种没有灭!

南昌起义的队伍没有散!

朱德在三河坝率部突破重围,创造了一条和毛泽东相同的革命新路——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武装斗争的道路,开创了新的斗争局面。

历史虽然不能重复,但种种隐秘的细节,通过历史的沉淀,真相终会大白……

这是本书编著的一个重点。

《血战三河坝》(油画)

三是用“纪念广场的回望”为题,围绕“建军大业的基石”这一主题,阐述了南昌起义“功在第一枪、功在上井冈、功在铸军魂”的历史功勋。

书中围绕“听党指挥,坚定信仰,是建军大业的基石”这一主题,详细叙述了:

——两位伟人,讲述的“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的故事”;

——两支起义队伍,演绎了几乎相同的“上山”故事;

——“朱毛红军”的诞生,诠释了一个伟大真理的论述。

会师广场的堪怀,两位伟人那两双有力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凝视,把人们目光自然引导到90年前,发生在中国革命史上那伟大的壮举……

1961年2月16日,朱德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在井冈山会师的油画前,静静地凝视了很久,深情地说:“起义部队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力量壮大了,更重要的是开始找到了开展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④

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史实证明:朱毛会师,不仅是两支部队的会合,更鲜活表明:

南昌起义,功在第一枪;

南昌起义,功在上井冈;

南昌起义,功在铸军魂。

习近平总书记把南昌城头的枪声,称颂为“党史、国史、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其意义绝非仅限于军事上的意义,它庄重表述了:南昌起义更是共产党人一次信仰的洗礼,是中国共产党走向伟大复兴圆梦的领导地位的开端。

第二,本书编著中,需说明的几件事

(一)本书编著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⑤

笔者撰写本书,是一个老军人、老党员发挥余热,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为讲好八一故事,还原南昌起义历史原貌,正本清源,擦亮八一品牌,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尽一点微薄之力。

这就是本书编著初衷。

(二)本书内容的选择

南昌起义是一个老话题,从起义发生之后,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

本书为了不太使人生厌,老调重弹的话,尽量少说;大家都熟悉的事,尽量少写;对有些同一件事,笔者看到不一样的说法,又无从考证,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尽量作了回避或模糊处理。如,“九江会议”“南昌起义是谁首倡”等。

至于“八一精神内涵”,不在本书编著范围内,采取点到为止的方法处理。

(三)笔者的期盼

限于笔者水平和所阅读史料有限,本书在事实和观点方面难免有错,恳请读者赐教。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雕塑(蓬州闲士 摄,方志四川供图)

二、信仰的力量,在八一起义领导人身上,熠熠生辉

编著《南昌起义史料札记》,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南昌起义的史实告诉我们:

追寻和坚守信仰,是中共发动南昌起义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人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共产党人为什么选择武装斗争?

先听听毛泽东同志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上山打游击”的初衷。他说: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有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⑥

毛泽东在一次与外宾谈话中还说:

“我是一个教书的,教小学的,一不知道马克思,二不知道打仗。这是环境逼使人,不以我的意志办事。”“要感谢我们现在在台湾的那位先生,他让我上山打游击。他到处杀人,城市里头我们呆不下去了,没有办法,只好上山”。⑦

毛泽东的话,道明了中共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原由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字:“逼”!也叫“逼上梁山”。是共产党人为了坚持初心和使命,为了坚守理想和信仰,被敌人逼得无路可走,只有拿起枪杆子!

略举几个鲜明例证:

南昌起义时,贺龙尽管还不是共产党员,但跟党走的人生目标已经确定。在共产党最困难的时候,他选择了共产党。

《周恩来与贺龙在南昌》(油画)(图片来源:南昌市民俗博物馆)

1927年7月23日,当谭平山把南昌暴动决定告诉他,征求他的意见时,贺龙坚定表示:

“我完全听从共产党的指示。”

贺龙把一个军的部队交给共产党,为的是什么呢?

1938年,蒋介石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问贺龙:你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军长不当,去参加共产党的南昌暴动?

贺龙用“政见不同”回击了蒋介石。⑧

1982年8月12日,彭真接见《贺龙军长》剧组时,揭示了贺龙走上革命道路的秘史:

“贺龙同志在北伐战争前当过旅长、师长,当过镇守使,后来为什么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有些人强调了贺老总出身贫苦。我认为不光是出身苦。出身苦仅是一个条件。许多人出身不好为什么走上了革命道路,一些出身贫苦的人为什么却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贺龙同志成为共产主义者,成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不仅是出身贫苦和性格,而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⑨

1959年1月17日,贺龙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陪同参观的同志请他谈一下来南昌参加起义的经过。贺龙点着已熄灭的雪茄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平静地说:

“7月底,汪精卫决定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这时,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就上庐山,要就开到南昌。那时,我主意已定,就是跟着共产党走。……我一百个信服共产党,党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这时敌人也用力拉我,送来金条银洋,还许愿让我当安徽省长。我对他们说:国民党我不入,要入党就参加共产党。”⑩

蒋介石当然不可理解共产党人“闹革命”的初心。

当年,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李立山、恽代英、刘伯承、谭平山、郭沫若、徐特立等人,他们都身居要职,高官厚禄,在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白色恐怖时刻,勇敢站出来,听党指挥,义无反顾来到南昌,参加南昌起义,为的是什么呢?

解放后,为南昌起义做过特殊贡献的叶剑英曾对采访人谈过当时的心情:

青年叶剑英

“宁汉分家后,……究竟跟谁走?……我就自己看报纸,关上门,想了几天,什么问题都想到了。我想到自己年轻时立志为国为民做点事,参加革命后当了师长。那时师长每月差不多都有二三万元收入。二三万不少了,10个月就是二三十万,公公道道,做二三年师长就是百万富翁。……如果只是为了个人,跟蒋介石走,至少可以做大官。”

叶剑英定下决心后,立即通电全国反蒋。原四军副军长陈可钰报告蒋介石,蒋介石连头都没抬,他根本不相信……(11)

陈赓的人生传奇,更是革命前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的生动缩影:他的家庭富裕,但当时社会黑暗,国家内忧外患,陈赓从小立志革命,1922年入党,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在黄埔军校时,在一次战斗中,把蒋介石背下火线,救了蒋介石的命。如果他投靠蒋介石,飞黄腾达肯定不成问题,但为了坚守初心,他选择了反蒋的革命道路。

1927年7月27日,他随周恩来从武汉来到南昌,参加南昌起义,在会昌战斗中,负了重伤,他坚持带病随队行动……1932年,他在红军中负重伤,返沪医治,不意被捕。蒋介石亲自劝降,陈赓始终不屈……成为从南昌起义中,走出的一名共和国大将。

革命前辈为了忠诚初心与使命,听党指挥,勇于献身的政治自觉,是南昌起义爆发的政治基础。

南昌起义,叶挺的部队是起义军的基础力量,他的态度极为重要,面对党的指示,他毫不含糊,表达了对起义的坚定支持。

在第二方面军中,大部分部队都是由老粤军和老四军演变而来的,他们的军事生涯都与这支部队息息相关,如今要他们从这支部队分离出来,跟共产党走,绝非轻易而举。叶挺顶住了各方疑惑与压力,向组织明确表示,坚决执行党的决定,竭尽全力,完成使命。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在汪精卫步蒋介石后尘叛变革命后,共产党员叶挺,何去何从,十分引人关注。

叶挺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具有将军军衔,每月有几百块大洋收入,生活优裕,又是北伐名将,战功卓著。然而,在党的指示面前,叶挺却毅然放弃这一切,义无反顾投身起义。

叶挺

张发奎明确知道叶挺是中共党员,但他与叶挺是同乡、发小,关系极好,认为可以将叶挺争取过来,最低限度也可以让叶挺离开部队……

《张发奎口述自传》写道:“那次庐山会议,叶挺、贺龙、蔡廷锴没有出席,因此会没开成。不过,我并不认为共产党会发动叛乱,所以没有先下手逮捕他们,若要逮捕他们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12)

南昌起义前夕,汪精卫与张发奎密谋,以要叶挺、贺龙参加庐山军事会议为由,相机削去其兵权。其实叶挺、贺龙只要稍微留恋优裕的生活,要么接受张发奎的命令东进参加军阀混战,要么就上庐山交出兵权。但此时叶挺、贺龙对国民党的叛变气愤不已,对局势恶化保持清醒的头脑,早已大局在胸,做好了起义的心理准备。

《南昌起义史料史札记》中,浓墨重彩,突出叙述了周恩来等南昌起义领导人,追求理想、忠诚信仰、坚守初心的最生动诠释——

起义前的前委会上,周恩来怒斥张国焘,是南昌起义史上极为精彩的一页……

一生习惯“按中央指示办事”而称著的周恩来,面对共产国际对南昌起义回电和中央“新指示”,竟然顶住政治上的巨大压力,坚定地作出“还是干”的起义决定!

一向以温文尔雅而称著的周恩来,听了中央代表传达中央领导“新精神”后,竟然“雷霆震怒”,平生第一次“拍了桌子”!

书中还特别叙述了——

潮汕起义军主力失败后,在流沙会议上,周恩来在“山崩地陷”面前表现得静气,他带病沉着冷静安排其他领导人转移,自己坚持最后撤离广东……

起义领导人安全辙离的史实,创造了我军在主力失败后,在四面敌人围追下,而起义领导人(部队团以上、地方科一级干部)“一个没被抓,一个没被杀”,全部安全转移的奇迹……

这个奇迹,是靠什么力量创造出来的?

1959年1月,贺龙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坐在周恩来当时的办公室沙发上,深情地说:

“在起义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又派来了张国焘,张以中央代表身份,拿着共产国际指示的尚方宝剑,竟然提出要等张发奎和起义无胜利把握,可以解散回家的主张,当时就激怒了大家,周恩来还生气拍了桌子……可以说,周恩来对党的忠诚和坚定,是起义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他,起义很可能会夭折。”(13)

贺龙一席话,周恩来敢于担当、对党忠诚、大气浩然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在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从这一枪开始,中国人民走上了与敌血战的22年的艰苦历程……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信仰的追寻和坚守,是南昌起义的根本动力,也是激励共产党人夺取全国胜利的强大动力。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前雕塑(蓬州闲士 摄,方志四川供图)

三、回望朱毛井冈山会师壮举,方知什么是建军大业的基石

《南昌起义史料史札记》详述:

20世纪20年代初,一艘红船从嘉兴南湖起航。

6年之后,小船上一个叫毛泽东的青年,率领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来到井冈山。

不久,一个叫朱德的“老同志”(42岁),率领从南昌城走来的一支不足两千人的队伍(南昌起义军余部),也登上了井冈山……

是什么力量,使两位伟人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是什么力量,使两支小小队伍,紧紧结合在一起?

对于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件,我们今天能得到什示……

笔者到井冈山参观,流连井冈山会师广场,不仅为砻市秀丽景色迷恋,更为那两双紧紧握在一起的大手所吸引……

几十年来,所有党史,军史著作中,对秋收起义,极少用“失败”两字,然而,1975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度过最后一个国庆节时,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对身边唯一陪伴着他的护士追念起建立新中国所经历的革命往事,首先想到的就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

《毛主席在井冈山》(油画)

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听到的秋收起义宣传,都是毛泽东领导起义时是如何英明正确,暴动后的战斗是如何胜利辉煌,结局又是率众满怀豪情地奔上井冈山。

然而,从毛泽东本人口中讲出的秋收起义过程却大不相同:

“这故事,你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哪本书上都没有。即还是上井冈山前,秋收暴动以后,我们连打了几个败仗。人不断地跑,连师长都不辞而别了,人心乱得很。当时,就有人说,‘还是算了吧,就这么几个人,能顶什么用?’有一天,队伍来到一个镇子上,大伙休息的时候,一群人又聚在一起谈论散伙的事。当时,就有人问我:‘毛委员,凭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革命能成功吗?’我对他们说:‘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用不完,绰绰有余,愿走都可以走,不信,咱们有言在先,到庆祝革命胜利的那天,我们肯定死不光。’1949年开国大典后,我见了几个当时听过我讲话的人,没想到,他们还都记得那些话。”(14)

毛泽东心中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语言平实,但彰显的却是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起义军从失败走向胜利,靠的就是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撑。

朱德率领从三河坝突围出来的起义军余部,在赣南转战时,已是“七零八落,没有组织,有些人中途跑了,留下的人继续要求走”。这是朱德解放后回忆当时情况说的话。

《朱德血战三河坝》 (绘画)

1961年2月,朱德偕同康克清,在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陪同下,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天心圩军人大会的油画前,纪念馆工作人员说:“每当我们向观众介绍您在天心圩的讲话时,观众都很感动。”

朱德笑了笑说:“那时的形势,真困难呀,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部队的目的地在哪里,下一步怎么办都不清楚,队伍涣散,开小差的很多。这时,我把一些同志请来,向大家讲了几句心里话,说:‘哪怕只有十几、二十几个人,我也要干下去,中国革命是一定会胜利的。’会后,大家的情绪高多了,坚持干下去的有七八百人。”停了一下,他又说,“部队真正得到巩固,还是在经过几次整顿之后。那时,我们不急于打仗,而是花力气把部队的组织和纪律搞好。特别到了上堡,才算稳住了脚跟,部队按游击战的要求整训。我们原来也不知道上山,开始上山搞了个把月,才觉得上山有出路。”(15)

毛泽东和朱德讲述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是书本上很难看到的,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南昌起义剩下的部队和秋收起义军,这两支小小队伍,在外部遭受敌人追击、内部不断发生叛逃的困苦中,转战千里,最终在井冈山汇成铁流,使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和坚强的堡垒;“朱毛红军”诞生,成为构筑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根基;“朱毛会师”的壮举,成为开创建军大业的伟大的转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16)

毛泽东、朱德讲述的故事,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坚定信念,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道路上,在挫折中奋起,在困苦中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建军大业的军魂!是建军大业的伟大开端的基石!

中国革命历史表明:朱毛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它不仅是两支部队的汇合,更是中国革命史上两位伟人的结合。

《井冈山会师》(油画)

朱德成为中共领导人与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第一个合作者。

毛泽东和朱德讲述的“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的故事”,就是对建军大业基石的生动诠释。

朱毛井冈山胜利会师,是毛泽东、朱德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的伟大奇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例证。

两位伟人,两支队伍,他们登上井冈山的道路,尽管经历不完全相同,时间有前后,地点有差异,但他们千里转战,所经历的考验中,却有如此多的相同或相似,这难道不是历史奇迹吗?

《会师井冈》(油画)

四、从身边事做起,让信仰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学党史,在弄清党的伟大基础上,还要从党史中吸取新的力量。

学党史,怎么学?各个层次有不同要求。笔者认为,要重视效果,一切应从实际出发。

如何使信仰的旗帜永远飘扬?各级领导,有各级不同要求。站在一个老年读者角度,感到有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特别需要把“老三篇”拿出来再读一读。

《纪念白求恩》,论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品质;《为人民服务》,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愚公移山》,论述了在困难面前“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去争取胜利”。

这三篇文章,易读易懂,集中解决人生观价值观,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都是针对“思想上的总开关”。庆祝建党百年,重温“老三篇”,意义重大。

第二,特别需要发扬红军、老八路的老传统。

笔者十分荣幸,在军旅生涯中,遇到几位老红军、老八路,他们身上表现的老共产党人的好传统,激励了笔者一辈子……

1973年,笔者在254团1营当营长,有一天,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到团里检查工作,直接冲进我们营区,不听一句汇报,在营区转了一圈,见操场边有一座山坡,一句话:“平掉!”;到连队伙房,看有没有磨豆腐的磨子;到猪栏看猪养得如何;看营房前后黄土地,拾起两块河卵石,要求营区铺上石子路……看了一圈,丢下一句话:“今年春节我还来。”

次年大年初一上午9点,他的车子真的开进了我们营区……

一个大军区司令,如此精、准、细、实抓工作的作风,如果不是亲历者,你能信吗?但确是笔者亲历的事实。

1982年,笔者在253团任团长,接到师长通知: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萧克,要来团里了解当前部队训练情况。他是黄埔四期毕业,上将军衔,曾是总参分管过训练工作的大领导,在团里活动一天……

萧克将军

萧克不看训练表演,他说,那是摆花架子,劳民伤财。

萧克的车子到了团里,直接开到战术训练场,看工事,看布局,听战术训练构想,钻进地下工事,问如何打地下工事?……

转了半天,又转到营区,看营区内训练设施……

下午,开个小型座谈会,问问基层干部情况……

当年参加北伐战争、参加南昌起义、参加长征、参加抗日战争、参加解放战争,身经百战的老红军,那种求真、求实的老传统,在萧克将军身上,真是熠熠生辉!

1996年,笔者在赣州军分区任司令员,一天接待办同志报告:刘伯承夫人汪荣华,住进军分区第二招待所。笔者赶到,请她住进军分区营区内条件较好第一招待所。她说:哪里也不去,这里安静,很好。

刘伯承夫人汪荣华

汪荣华18岁参加红军,正军退休,已年近八十,只带一个随员到赣州,她说:到伯承战斗过的地方,代伯承转转……

不住高等宾馆;

不接受任何吃请;

朴素得令人震惊!

如果不是笔者亲见,谁能相信:一位开国元勋的夫人、老红军,竟会如此简朴!

笔者不是文人,庆祝建党百年,编著了一本《讲述身边共产党人的故事》,就是讲:共产党何谓伟大?伟大在老一辈的老传统中!

字里行间,是笔者真情的流露……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中国画)

第三,特别需要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

凡到赣南工作过的同志,都听过“苏区干部好作风,夜打灯笼去办公”的歌。笔者在赣州军分区工作5年,处处受到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感染。

方志敏应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典范。他的廉洁作风,更是今天共产党人的楷模。

时任赣东北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部长的方志敏,有一次返家探视母亲时,婶婶以为他当了大官,就向他讨钱买盐。方志敏听后大笑起来,对婶婶说:“我哪里有钱?我管的钱是公家的。我总不能用公家的钱给你买盐。婶婶,有困难请叔伯兄弟凑一点,帮帮忙吧!”

方志敏的清贫思想,不是单纯的个人修养,而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010年9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一次讲话中说:

“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方志敏式的清贫,正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写照,正是共产党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是一部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尤其在今天对培养新时代廉洁自律好作风,更有深远意义。

结 语

不忘初心,方能远行。南昌,因为南昌起义,被誉为人民军队的摇篮,被称为英雄城。中国十位元帅,有7位参加过或间接参加了南昌起义;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大将、上将、中将及少将,为数不少;开国大典,有资格站在天安门城楼向人民挥手致意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当年的起义领导者有:周恩来、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李立三、郭沫若、谭平山……

一场暴动,能诞生这样多将领和国家领导人,即使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属罕见。

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编著此书,既是为了深切怀念为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功勋的革命先辈,更是为了昭示今人:

南昌起义是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生动注释。南昌起义发展的轨迹,南昌起义的英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价值追求、精神风范,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定信念、攻坚克难,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奋力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树立了光辉典范!

《拨亮理想之火》(油画)(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6页。

②《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9页。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8月2日。

④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⑤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7年1期。

⑥金及冲:《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战略对策》,《炎黄春秋》2019年第1期。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75页。

⑧贺捷生:《唯有信仰不灭》,《人民政协报》2015年8月18日。

⑩贺晓明:《贺龙的1927年》,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版,第176页。

⑩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2页。

(11)尹家民:《南昌起义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12)《张发奎口述自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95页。

(13)徐巍:《南昌起义领导人与八一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4页。

(14)郭金荣:《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02页。

(15)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7页。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8月2日。

作者简介

周根保,1947年4月生,1965年8月入伍,2002年退休。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军分区参谋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