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需守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铝家具好还是木制家具好 金融创新需守正

金融创新需守正

2023-06-27 20: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前,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低迷与金融风险叠加共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金融业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中不断“识变”和“应变”。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探寻中国金融变革的驱动力,深刻把握业界趋势和金融需求,不断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经营能力。

经济学家黄志凌先生的专著《金融变革与银行守正》(中国金融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正是一本深入研究上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力作。作者曾任大型商业银行首席风险官、首席经济学家,对金融改革发展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着丰富实践和深刻体会。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汇集为“把握业界趋势”、“深刻理解需求”、“数据驱动共识”和“前瞻性思考”4篇共15个专题,作者将自身经验和智慧、感悟和思考,都凝于笔下。 

过去,关于银行经营和管理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微观层面,而类似本书这样,从国家高度和宏观层面探寻中国金融变革驱动力,进而深刻思考银行业发展问题的专业书籍尚属鲜见,本书无论是对于金融从业者,还是学术研究者,都可以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揭示“守正”是银行为商之道

从书名“守正”一词看,“守正”是企业经营之本,是银行为商之道,也是本书的核心之义。我认为,商业银行的“守正”,即正道而行,坚持本源做“好银行”,其蕴藏了三重含义:

一是恪守主责主业。银行业有着沉淀数百年的行之有效的经营规律,必须遵守经营货币的本质,必须明确经营定位,必须以客户为中心。2008年金融危机的产生就是许多金融机构,纷纷参与过度金融创新和投机,偏离了客户需求和主业阵地,最终导致巨额亏损甚至破产,而坚持以社区银行为主营业务的富国银行在这次风暴中却独善其身,表现卓越。

二是坚守服务实体。实体经济是金融存在和发展繁荣的基础,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两者同生共荣、不可分离。金融如果脱离实体经济本源,资金只会在金融系统内空转,从而产生泡沫、聚集风险。我国过去发生的房地产泡沫、互联网金融乱象,都与金融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有关。

三是严守风险底线。金融业是一个外溢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防范金融风险是银行业的应有之义。总体看,我国金融安全形势是稳定的,但随着金融体系关联度和复杂性的提高,如果我国宏观杠杆率持续保持高位,叠加国际地缘政治不稳定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仍会积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依然任重道远。

破解银行业变革的难题和痛点

探寻中国金融变革的驱动力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作者在开篇便阐述,“研究一个经济体金融功能的发展动因,一般都是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入手”,并强调我国金融改革和银行业发展应当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广泛吸取和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继续寻找和不断增强改革发展内在驱动力。可以说,本书是一部从宏观出发、以微观落地,破解银行业未来发展难题的扛鼎之作,全书主要回答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银行如何准确把握业界趋势,找准努力方向?业界发展趋势与银行“百年老店”的经营规律,对于我国银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书中既有对历经百年屹立不倒老牌银行行为特征的总结,又有对国际金融危机改变银行业经营模式的思考;既有对银行市值短期市场情绪和长期价值信号的分析,又有对管理层要重视市值变化的建议;既有对国际大型银行智库化倾向的洞察,又有对我国商业银行智库建设的设想;既有对不同股权结构下银行公司治理缺陷的认识,又有对ESG如何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研判,令读者视野全开,从而开创性的将金融危机、银行市值管理、智库化倾向、公司治理等问题融入银行经营模式变革的驱动因素探讨中。

银行如何深刻理解金融需求,破解融资难题?任何组织机构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满足某类社会生活需求,银行业概莫能外。书中强调了“金融需求的变化始终是驱动银行变革的关键力量”,并分别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创新、G端(政府类)客户经营、中型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对金融需求进行了详细探讨,旨在解决许多银行管理者忽视甚至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对我们更具启发的是,银行只有深刻理解金融需求,才能主动驾驭变革;只有清晰定义目标市场和目标客群,才能做好产品及服务与客群的精准匹配。

银行如何积极运用大数据,推进数字化转型?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驱动下,当前银行业在客户拓展、运营管理、产品创新和风险防控等方面加速了创新变革的步伐。银行从被动产生信息转变为主动获取信息,特别是可以在业务发生前获取营销数据、潜在客户分析数据,信息的触手从行内延伸到行外。大数据的应用深度决定银行能力的提升大小,本书为此提供了许多经验建议,比如“银行应把握大数据的核心特征,做好数据挖掘和应用,建立良性数据循环才能实现有效数据管理”等。这为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数据精确化治理,从源头抓好系统化的大数据应用,深化数字化转型等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银行业如何加强前瞻性思考,做好应对预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量化模型开始在国际银行中大量使用,为满足日益复杂的经营管理和风险计量需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对此,作者提出“金融智能化不能忽视模型风险,商业银行应将模型风险管理提升至战略层面”。对于大型银行而言,还应关注美国对华贸易战会不会升级至金融领域,由于极端“金融战”具有不确定性,银行要分析和判断发生这类情况的总体可能性,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上述体系框架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是作者对金融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创新性深化和升华,使得本书对银行业发展具有丰富的政策导向性和实践启发性。

启发银行业风险管理工作实践

金融风险管理的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全书。从历史看,中国银行业的稳健发展得益于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提升。书中提出,“真正促使中国银行业经营理念、体制流程、经营技术发生质变的是我们在世纪之交引入巴塞尔资本协议”。也正是如此,作者在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难题”和“痛点”展开分析时,恰好的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其中。

可以说,本书既包含方法和辩证,又体现出作者将自身40多年的从业经验倾囊相授,惟愿同业与后辈少走弯路的责任和情怀。作为一名正在风险管理岗位的银行从业者,我从内容上有着很多的感触和共鸣,这对我们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至少有三点启示。

首先,风险防范要紧跟金融变革的步伐。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看家本领,是银行的立身之本和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础,国际一流的银行并不必然是市场上最耀眼的银行,但一定是风险控制最好的银行,而风险的变化永无止境,决定了银行无法一劳永逸的“根治”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只有恪守稳健审慎要求,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客观规律中探索,紧跟监管政策要求和市场环境变化,才能做好前瞻性风险防控。

其次,风险计量要致力于提升模型的准确性。银行过去做内部评级,讲的是从过去看现在,大数据技术不仅在意过去和现在,还更关注未来,这是其核心价值。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呈现出业态多样、主体多元、高度关联的特征,银行需要处理的更多是非结构化,甚至残缺的数据和信息,这对风险计量提出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只有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提升大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能力,突破传统计量方法瓶颈,适时更新优化模型,才能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最后,风险管理体系要涵盖新型风险类型。当前市场环境在变,客户群体结构在变,金融机构行为在变,带来风险特点与规律也随之发生改变。银行应用互联网技术可能引发网络安全风险、采用复杂方法模型可能产生模型风险、未能领会规则精神实质可能导致行为风险,由于气候政策转向或技术革新可能诱发转型风险。商业银行只有面向未来,特别重视新型风险的识别和管控,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应对危机的韧性和能力,才能实现跨周期的持续稳健增长。

不凡的时代始终需要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引领,《金融变革与银行守正》正是这样一部对中国金融业发展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著述。它结合了作者自身的实践感悟,着眼于未来银行发展驱动力的新视角,体现了系统性、创新性和行业前沿性的特点。在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银行业正经历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力作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衷心期待本书可以引发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以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基业常青、行稳致远。(中国工商银行总行 冯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