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全部接受的成语,形容全部接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部的四字词语图片 形容全部接受的成语,形容全部接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形容全部接受的成语,形容全部接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2024-05-10 15: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形容全部接受的成语

1来者不拒 [ lái zhě bù jù ]

解释 对于来的人或送来的物品一概不拒绝。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2却之不恭 [ què zhī bù gōng ]

解释 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3纳谏如流 [ nà jiàn rú liú ]

解释 虚心听取谏议。

出处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为我王纳谏如流,因此上丞相奏准。”

4敢不承命 [ gǎn bù chéng mìng ]

解释 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

出处 《仪礼·士昏礼》:“吾君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

5虚己以听 [ xū jǐ yǐ tīng ]

解释 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6人云亦云 [ rén yún yì yún ]

解释 云:说。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

出处 金 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7良莠不齐 [ liáng yǒu bù qí ]

解释 莠:长得像谷子一样的野草。庄稼和野草混杂在一起分不出来。比喻好人坏人在一起不易区分。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至我辈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

8言听计从 [ yán tīng jì cóng ]

解释 听:听从;从:依从。说的话都相信;出的主意、计谋都采纳。形容对某个人十分信任。也作“言听计用”。

出处 《魏书 崔浩传》:“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

9姑息养奸 [ gū xī yǎng jiān ]

解释 无原则地一味宽容;就会助长坏人坏事。姑息:无原则地宽容;养:助长;奸:坏人坏事。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0藏污纳垢 [ cáng wū nà gòu ]

解释 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 清 孙雨林《皖江血 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11一知半解 [ yī zhī bàn jiě ]

解释 很贫乏的知识;很肤浅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12不求甚解 [ bù qiú shèn jiě ]

解释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出处 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3自觉自愿 [ zì jué zì yuàn ]

解释 自己觉悟而愿意。

出处 周而复《白求恩大夫》:“更可宝贵的是在阶级觉悟的基础上,纯粹出于自觉自愿,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性质。”

14心甘情愿 [ xīn gān qíng yuàn ]

解释 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作出某种牺牲。心甘:乐意。

出处 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他便死也我甘心情愿。”

15包罗万象 [ bāo luó wàn xiàng ]

解释 包罗:收集、容纳;大范围的包括;万象:宇宙间万物万事的景象。包括了形形色色一切景象。形容内容丰富庞杂;无所不包。

出处 《黄帝宅经》上卷:“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

16参差不齐 [ cēn cī bù qí ]

解释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壹概诸圣。”

17鱼龙混杂 [ yú lóng hùn zá ]

解释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

出处 唐 张志和《和渔夫词》十三:“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

18逆来顺受 [ nì lái shùn shòu ]

解释 逆:不顺;顺:顺从;受:忍受。碰上十分恶劣的境遇而顺从地忍受;不作反抗。

出处 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12出:“逆来顺受,须有通时。”

19吃里爬外 [ chī lǐ pá wài ]

解释 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立此存照”(四)》:“凡一班吃里爬外,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

20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出处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21从善如流 [ cóng shàn rú liú ]

解释 从:听从;善:指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如流:像水从高处流下那么快。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22从谏如流 [ cóng jiàn rú liú ]

解释 谏:直言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水从高处往下流一样顺畅自然。旧指帝王乐意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

出处 汉 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起。”

23知无不言 [ zhī wú bù yán ]

解释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言:说话)。形容发表意见毫无保留。

出处 《魏书 崔光传》:“臣之愚识,知无不言。”

24不咎既往 [ bù jiù jì wǎng ]

解释 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5哀而不伤 [ āi ér bù shāng ]

解释 哀:悲哀;伤:伤害;妨害;悲痛过分。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6暗箭中人 [ àn jiàn zhòng rén ]

解释 暗:暗中;箭:放箭;中:中伤。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中用阴险的手段攻击或陷害别人。

出处 宋 刘炎《迩言》卷六:“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备也。”

27虚己受人 [ xū jǐ shòu rén ]

解释 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28海纳百川 [ hǎi nà bǎi chuān ]

解释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出处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29纳垢藏污 [ nà gòu cáng wū ]

解释 垢、污: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 《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30蹈其覆辙 [ dǎo qì fù zhé ]

解释 蹈:踩;覆:颠倒;辙:车迹,指道路。重走别人翻车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训,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出处 鲁迅《致郑振铎》:“实因鉴于自己看了翻板之《芥子园》而恨及创始之王氏兄弟,不欲自蹈其覆辙也。”

31山包海容 [ shān bāo hǎi róng ]

解释 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

出处 宋·释惠洪《韩廉使奉御赞》:“究其心胸,山包海容,表里不隔,八窗玲珑。”

32辞多受少 [ cí duō shòu shǎo ]

解释 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出处 《周书 裴文举传》:“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

33口耳相承 [ kǒu ěr xiāng chéng ]

解释 谓接受传闻。

出处 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34奉令承教 [ fèng lìng chéng jiào ]

解释 奉:遵从;承:接受。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

出处 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35四海承风 [ sì hǎi chéng fēng ]

解释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出处 《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36道大莫容 [ dào dà mò róng ]

解释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