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讲了啥】(022)气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球气温带风带分布图 【高中地理讲了啥】(022)气候

【高中地理讲了啥】(022)气候

#【高中地理讲了啥】(022)气候|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气候与天气不同,一般来说,天气是短暂的,具体的,一场雨、一阵风、晴天、阴天,都非常的具体,几乎看得见,摸得着。而气候是长期的,抽象的,不会关注具体的天气变化,而是长期的大气物理特征的变化规律。那么,多长算长期,多长又算短期呢?一般来说,至少要一个季节的,才叫气候,而天气很少超过一个月。

全球各地的气候都不尽相同,有的冷些,有的热些,有的干些,有的湿些。我们常关注的气候的指标有日照、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也有很多,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球自转、公转、海陆分布、地形分布、地表反照率、植被等。

维持地表温度的根本热量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时是均匀的,太阳不会说给某个地方多点,给另个地方少点。而地球在获得的时候区别就大了,地球形状和地表状况,如海陆、地形、植被和洋流等,都能决定某地获得热量的多少。降水的多少也跟太阳辐射有深刻的关系,降水的水来自于蒸发,而蒸发的多少则取决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量。

前面讲过,地球是个球,太阳光是平行光,所以纬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获得热量的多少。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同一纬度难道不应该热量相同吗?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同纬度的高原山地一般比平原要冷,这是地形决定的,但同样的平原的,沿海似乎要比同纬度的内陆温差更小些。温差的大小跟空气湿度有关,因为水蒸气的比热容比干洁空气的大,吸收同样的热量温度变化小于干洁空气,所以沿海因为空气更湿润而温度变化明显小于内陆。可同样是沿海且纬度相同时也会有差别,比如南美洲低纬东西两岸一边是热带雨林,气候异常湿润,而另一边却是沙漠。这当然跟沿岸的洋流有关,但洋流的影响并不应该这么彻底,毕竟南美洲中纬度大陆西岸也是寒流,但却形成了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又是为什么呢?哦,原来是风,南美洲西岸低纬是离岸风,从陆地上来的风是干的,不易降水,而中纬是到岸风,来自海洋上空,再冷的海也还是要蒸发的,所以还是可以带来水汽形成降水。

类似的,季风区只要吹海风,哪怕途径寒流也能带来丰沛降水,而只要吹陆风就一定干燥。也就是说,风向是可以深刻影响气候的,那么风向取决于什么呢?是的,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才是决定世界气候分布的主谋,其他不过是帮凶。

大气环流本身是一种热力环流,只要是热力环流就会有上升和下沉气流,上升就会带来降水,下沉就会晴天,如果从干的地方吹过来,就不下雨,如果从湿的地方吹过来就湿润,这一点在上一节中已经讨论过了。

气候类型气压带形成的气候

赤道附近的平原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辐合上升,降水较多,于是就形成了特别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雨林景观。

最主要的分布地区为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

该气候全年降水多且平均,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甚至因为在赤道附近,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都不大,所以气温也是全年平均的。这样的气候说实话是非常无聊的,因为一年到头没有任何变化,甚至每一天都可能相差无几。都是一早上起来就很热,到下午下一场雨,然后又是晴天,天天如此,无聊至极。但好在这地方人很少,因为降水太多,太过于湿润,不适合人类生存。但却是热带动植物的天堂,植被异常高大茂密,生物各类繁多。

在南北纬15-30度范围内的大陆西岸,常年受干燥的副高和信风带控制,形成了一毛不拔的热带沙漠气候区。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

该气候全年火热干燥,昼夜温差大但年温差不大,这一点与温带沙漠有很大区别。

因全年干旱,形成热带荒漠景观。注意,说气候时要说沙漠气候,说景观时要说荒漠景观,因为热带沙漠气候下会形成戈壁及沙漠等干旱景观,这些统称为荒漠景观。

副极地低带因为有极峰的存在,所以有一定的降水,又因为地处高纬,温度较低,太阳高度低,蒸发微弱,气候较为湿润,所以在北纬60度附近形成了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与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带。针叶林分为明亮针叶林和暗针叶林两种,一般来说,较为湿润的地方森林较为密集,且树叶不会掉落,林下幽闭,为暗针叶林。而较为干旱的地方森林较为稀疏,且冬季落叶,林下明亮,为亮针叶林,也叫泰加林。

因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海洋,所以气候带缺失,该气候仅北半球有,南半球没有。分布地区主要为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及北欧三国。

因地处高纬,全年气温较低,尤其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温暖而短促,降水不多但较为湿润。

极地高气压带极为寒冷,盛行下沉气流,全年气温均在零度以下,终年冰雪覆盖,形成极地冰原气候。

北极附近为海洋,所以北半球除格陵兰岛及附近岛屿外,其他地区冰原气候缺失。而南极为大陆,冰原气候广泛,冰原景观典型。

风带形成的气候

极地与副极地间地区,盛行极地东风,但纬度较极点低,所以一年中会有三两个月温度高于零度,但也仅仅高于零度,一般不会超过十五度。且因为风是从温度低的区域吹向温度较高的区域,所以较为干燥,使得该区域降水稀少。因此其他植物无法生长,只有极为耐寒耐旱且生长期短的苔藓可以适应此环境,因此形成极地苔原气候与苔原景观。

副高与副低之间盛行西风,是西风带。西风本身是由高温区吹向低温区,所以气流较为湿润,但若源头干旱也不易成云致雨。若从海上吹来,经过海洋的补充,水汽充足时登陆,则会给陆地带来丰沛降水。但西风的迎风岸只能是大陆西岸,所以也只能给大陆西岸带来降水,内陆地区远离海洋若无地形配合仍难以形成降水。

那么,在南北纬40-60度间的大陆西岸,盛行西风会形成一种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区因全年均受西风控制,所以降水基本无年际变化,全年降水均匀。又因降水较多,且没有台风雨和对流雨,所以降水强度小,降水时间长。所以夏天时日照时数少,温度较低。冬天时因西风是从较低纬度吹来的,且有时会经过暖流,所以气温不低,较为温和。

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的分布地区为欧洲西部,其次为北美西岸。该区因降水较多,植被较为丰茂,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气候

因为公转会导致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所以有些地方也不是只被一种气压带风带控制。尤其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之间过渡的地方,易受两种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如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之间二者交替控制会导致较大的降水季节变化,在南北纬10-25度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以北半球非洲为例,首先该地位于热带,全年气温并无明显季节变化。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压带北移,带来丰沛降水,而到了冬半年时,太阳直射点南移,信风南移并控制当地,降水变得稀少甚至没有,导致当地干湿分明的气候特征。

旱季满目枯黄

雨季一片葱绿

由于该区降水变率极大,导致乔木难以生存,仅一些特别耐旱的树种点缀期间,形成了以高草为主乔木稀少的稀树草原(萨王纳)景观。这种稀树草原与温带的草原较为不同,温带草原一般来说树木更少。

热带草原其实是热带雨林向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气候,所以一般离热带雨林近的地区树会更多些,离热带沙漠近的地区树就更少。这是因为离热带雨林近的地区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更长,降水更多,而离热带沙漠近的地区控制时间更短而降水更少。

与之类似的,在干燥的副高与湿润的西风带之间也有一个特殊的气候,这个气候因为在地中海沿岸分布的最广泛与最典型而得名。但区别是,热带草原气候南面是湿润而北面是干燥的,所以得以夏天湿润而冬天干燥(虽然热带无所谓冬夏)。而地中海气候却是北面湿润而南面干燥,所以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时来的是干燥的副高,使得热的时候不下雨。而冬季时来的却是湿润的西风带,导致冬季温和而湿润,是一种最为特殊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所有大洲均有分布,但面积都不大。

因为夏天降水稀少,植物为了生存,演化出硬叶植物,此种植物叶片较厚较硬,表面有蜡质,背面有绒毛,以避免水分蒸腾,保留水分。所以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

季风气候

由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气候基本都在这了,除此之外,还有季风环流形成的气候,即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分为三种,即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

相同点都是季风,不同点在于风向、降水量的多少与季节分配、温度的高低也温差的大小,以及所在纬度范围。

热带季风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而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

简单来说,热带季风只分布于南亚与东南亚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且季节变化很小,降水量集中在6~9月,降水很多且干湿季分明。

亚热带季风全年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雨季时间长,即使冬季各月也大多多于50毫米,比较湿润。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也只分布于东亚,年温差较大,尤其是冬季一般在零度以下,较高纬度冬季漫长而寒冷,降水没有亚热带季风多,且非常集中,雨季时间短,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其实亚热带季风也只分布于东亚,其他大洲的均不典型,只能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之所以为典型,主要还是因为海陆热力差异不明显。

季风气候虽然每年风向会有规律的变化,但这个变化并不稳定,风力强度也不固定。夏季风时强时弱,给季风区带来丰沛降水的同时,也造成了频繁的旱涝灾害。

对于热带季风来说,夏季风时强时弱,强的时候来得早,退得迟,导致雨季时间过长,降水比往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夏季风弱的时候则来得迟退得早,雨季时间短,降水不足,导致干旱。

而对于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来说,情况还要更复杂。

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P65 山东教育出版社

我国东部地区的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最为典型最为显著。每年三月下旬,夏季风登录我国华南地区,5月到南岭地区,6月中致7月初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及淮河附近,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形成梅雨。7、8月移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开始冬季风强大开始堆动夏季风南退,10月初彻底退出中国大陆。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冬季风远比夏季风强大得多,夏季风要5个月才能从华南走到季风区的边界,而只要一个月就会全线败退。所以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全年大部分时候都是受冷空气控制。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的夏季风同样也会不稳定,但该区的降水主要是锋面雨带带来的,若夏季风强的话,锋面雨带过早的跑到北方地区,给北方带来多于往年的降水,导致洪涝灾害。而此时的南方因为锋面雨带停留时间过短甚至不做停留而导致比往年降水更少,造成干旱。

而如果夏季风弱的话,锋面雨带无法撼动冬季风而导致过多的停留在南方,引发洪涝灾害,而北方左等右等雨带去迟迟不来,引发旱灾。

简单来讲,夏季风强则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则南涝北旱。也就是说,夏季风不管强弱,都会造成灾害,只有刚刚好才行。但东亚的夏季风大部分时候都不是正好的,尤其是近些年来异常气候气象频繁,导致夏季风经常异常。那么夏季风为什么会异常呢?

沃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这就和上一章中我们讲的沃克环流有关了。正常来说,信风增强了沃克环流的强度,使得大洋西岸的赤道低压强度增加,而赤道低压的增强就会导致整个大洋西部三圈环流的强度,造成副高较强,形成了强大的夏季风。可是信风本身就会有张驰。也就是说,信风会有规律的增强或减弱,当然这个周期不定,有时候是两三年,有时候长大七八年,但这个规律是有的。当信风增强时,沃克环流变得更强,西太平洋赤道低压增强,引起西北太平洋副高增强且分布纬度高于常年,使得东亚夏季风增强且过早的跑到了北方,于是北涝南旱。而当信风弱时,沃克环流被减弱甚至反向,导致西太平洋赤道低压减弱,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且分布纬度低于常年,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呆在南方无法北上,于是南涝而北旱。

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给气候区带来丰沛降水,使其农业发达,人口众多。但同时也因季风的不稳定而导致旱涝灾害频繁,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沉重的苦难,这就是季风气候。

总结

至此,再加上一个因深居内陆无法受海洋影响而全年干燥温差极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只有海拔高的地方才会分布的高山高原气候,全球的主要气候类型就全了。

按照其分布,我们可以画出两个简图。

在此简图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各气候类型的纬向分布范围,东西两岸是不一样的,西岸多为整十数,东岸多为整5数,如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为30-40,而亚热带季风则为25-35;各气候类型的经向分布范围,低纬只有热带雨林是横贯东西的,高纬的三种全部横贯东西的,而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西起占三分之二,地中海和温带海洋西起占三分之一,三种季风均东起占三分之一,最中间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界是平的,但南界是倾斜的,因西风和暖流的存在,西侧的南界更高,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西侧中高纬度的气候都比东侧分布的纬度更高。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只有大陆足够大,才有可能出现这么全的气候类型分布,面积小的大陆气候会有所缺失。

从上图来讲,只有亚欧大陆的气候类型是相对较全的,非洲缺失了中高纬度,大洋洲面积太小,与亚欧大陆纬度相近的北美也并不全面。

吐槽

高中阶段,很多东西讲了,又没有讲完全,只讲了底层的逻辑,大面上的东西,表面的,与我们关系更密切的,细节上的东西全都没讲。并且与大学及其之上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差别。这当然是教材编写者考虑到课程容量与难易程度而做的取舍,但难免会让人觉得云里雾里。因为学得不够彻底,导致很多人都觉得地理是玄学。每当学生说地理是玄学时,我都会说,你觉得玄是因为你基础不牢靠,基础知识体系不完整。但在我的内心当然会觉得是教材没有写完整,而且常常点到为止、惜字如金、讳莫如深,有着深刻的中国式教材特点,完全没法自学的那种。因为时间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老师在课堂上也没办法深入的去讲,这就导致了有些题学生无从下手。

就气候这一节内容来说,初高中教材自成体系,与大学教材内容就不完全对得上。有些气候在大学是分开来的,但在初高中被合并成了一个气候,而且在命名上也有差别。这当然是一种简化,一种难度上的平衡。但当学生去网上了解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发现,这讲得和我学的不一样啊,对不上啊。

我们先不管这些气候到底叫什么,高中阶段是把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海洋气候全二为一了,这二者的成因完全不同,只是比较像而以。关键后面讲非地带性的时候还要把这些气候单独拿出来讲,那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分开呢?

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又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也合并成为温带大陆气候。所以当讲到北美五大湖附近气候时,我们老师又不得不强调,这个和我国的温带大陆气候有所区别,可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的降水量并不比温带季风或温带海洋少,为啥要跟干旱半干旱气候合在一起?

再比如,教材上讲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却没讲南方涛动和ENSO,也不讲沃克环流。这种讲了又没全讲的状态有时候让人觉得被束缚,就像把你包在一个气球里让你打拳,根本伸不开腿。教材和课标是一套标准,高度试卷又是另一套标准,教材连锋面气旋都没怎么讲,高考就能考锢囚锋,这让教师都一脸懵逼,我上课到底要讲到什么程度?关键在于,新高考以来,高考试题就那么多,我又怎么能知道后面会再出现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呢?

从这一点来讲,就逼着老师不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解题的方法。不要寄希望于考得东西我们讲过,而是要学会读图读材料,学会如何在考场上学习。高考有一点好的就是,所有超出书本的知识都会以材料的形式告诉你,但即使告诉你也只能是给你最基本的概念与解释。就和我们的教材一样,惜字如金,从不肯把这些东西用人话说明白。但客观情况也能理解,那就是篇幅有限,考试时间有限,展开描写你也没时间看完。

其实呢,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并不是一种检验性考试,尤其是赋分制度下的学科,出题者本就没打算你能把所有题目全答完全做对。如果真这样就失去了高考的意义,因为这类考试要把人才分出档次,拉开差距。

气候分布

亚洲地区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广泛,季风性显著。寒温热带气候都有分布,但缺失了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和冰原气候。北极点附近为海洋,所以北半球大陆上冰原气候均缺失,仅格陵兰岛及其附近岛屿有分布。

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为典型,受海洋影响比较大。东部虽然为温带大陆气候,但按照气候特点和大学气候分类来讲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下图12),与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带干旱(下图13a)、半干旱(下图13b)气候不同。

北美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但中间面积最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以分为三块,五大湖以北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下图14),西部落基山脉地区为温带半干旱气候(下图13b),东部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下图12)。南部中美地峡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实为热带海洋气候,下图2)、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下图5b热带多雾干旱气候 5c热带半干旱气候 6亚热带干旱气候)。西海岸分布有地中海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因地形原因分布较为狭长。

南美洲是最湿润的大洲,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是全世界面积最大的。西岸气候也是狭长分布,这点与北美相似,成因也是地形造成的。

大学教材上的气候分布图看起来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热带雨林与热带草原间的分界似乎不太合理。

地形图上可以 看出,热带雨林的面积还是比较大的。

非洲气候分布是最为特别的,是全球唯一一个南北对称分布的。除了高原山地气候外,北边有的南边也全都有,而且分布的纬度都差不多。这主要是因为赤道从非洲中间穿过,导致气压带与风带对称分布,造成了气候对称分布。

非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大多数地方气候终年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其中热带草原面积最大,最典型,其次是热带沙漠,反而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不如面积比非洲小的南美洲大。

大学教材中所认为的与我们所认为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澳大利亚的气候呈半环状分布,由东、南、北向内陆变得干旱。澳大利亚是除南极洲外最干旱的大陆,沙漠气候和草原气候占比最大。其中北部参与亚洲季风环流,气候更接近季风气候,但景观为热带草原景观,但也可以把其分为热带季风气候。

对于高考来说,其自成体系,与高校课程有一定区别,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应以高中教材和相关辅导为准,毕竟所有人都要高考,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大学学地理。

推荐书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