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蓝鲸1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半潜式钻井平台 探秘“蓝鲸1号”

探秘“蓝鲸1号”

2024-07-12 20: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7年5月,我国首次开采出可燃冰,创造了可燃冰开采时间和产量2项世界纪录。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走进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探访开采出可燃冰的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

  钻深超过世界最深海沟

  “蓝鲸1号”是由中集来福士完成全部的详细设计、施工设计、建造和调试,入级挪威船级社,平台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全球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也不过11000多米,对于“蓝鲸1号”来说,钻到地球最深点也不在话下,“蓝鲸1号”成为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能用于全球95%深海作业。

  如何在超过3000米的超深水海域作业?中集来福士设计经理高嵩介绍说,钻井平台井下驱动大多通过高压电压泵带动钻头,与传统单钻塔平台相比,“蓝鲸1号”配置了高效的液压双钻塔和全球领先的西门子闭环动力系统,能提升30%的作业效率,节省10%的燃料消耗。“传统的钻井平台一般配置一套钻井系统,只用一个顶驱钻井,打井和接管需要交替进行,钻井越到深处,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接管,双钻塔系统可同时进行,可以不间断地将油管提起、连接,然后送进地下,大大提升了钻井效率。”高嵩说。

  建造这样一座半潜平台,需要4万多吨钢材,其中超强超厚钢占到10%。按照挪威船级社要求,使用超厚钢板必须经过零下20摄氏度的CTOD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试验,但这种试验在全球尚未有成功案例可参考。面对新的挑战和创新,中集来福士组建了超高强超厚板CTOD实验课题攻关团队,经过88个新焊接工艺的评定,14次生产焊接评定,顺利完成世界级首例试验,将100毫米的超厚钢板在全球首次运用于半潜式钻井平台。

  抗得住12级台风

  “蓝鲸1号”重达4.2万吨,甲板面积相当于标准足球场,从船底到钻井架顶端有37层楼高,相当于两架空客A380,漂浮在海面上,连接的是细细的钻杆深深地钻进海底,这就要求遭遇强烈的台风、海流,“蓝鲸1号”必须牢牢停留在原地,否则就会发生钻杆折断、钻台掀翻的惨剧。“蓝鲸1号” 如何稳定在海洋作业点上?这个“定船神针”就是国际最高级别的DP3动力定位系统,中集来福士研发设计中心研发部主任工程师肖元向记者介绍,我们根据不同的风、浪、流,不同工况下,开发了模拟软件计算系统,通过精密计算和分析,实时控制安装在钻台底下的8个推进器的转速和方向,确保“蓝鲸1号”在飓风、海流的袭击下巍然不动。

  2017年6月12日凌晨3点,强热带风暴“苗柏”造访,风力最大12级,“蓝鲸1号”始终牢牢钉在工作海域,可燃冰试采一秒也没有停顿。“抗得住12级台风,甚至16级台风,不仅是钻台的稳定快好,海浪不会拍到钻台上拍坏设备,而且还要把钻台定得住,钻井平台不会跑,钻台的偏移精度不能超过0.5米。”肖元进一步介绍,当时强热带风暴“苗柏”来临时,业主坚持主张停止作业,撤离平台,中集来福士多年积累的设计应用与计算经验,认为“蓝鲸1号”完全有能力抵御这次风暴,说服了业主没有撤回码头,最终“蓝鲸1号”果然不负众望,经受住了12级台风的考验。

  法兰间隙不到头发丝的1/4

  可燃冰试采是一个世界难题,其所使用的专业设备非常关键。中集来福士自主完成了平台钻井系统的设计、拆包采购、设备安装、MC、调试等关键环节,完成了大部分的自主设计以及完全的自主建造和钻井调试,打通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大包之路。

  “我们的核心技术创新体现在研发设计、工艺水平、现场管理水平上。”中集来福士生产经理程骋这样告诉记者,“蓝鲸1号”拥有27354台设备、40000多根管路、50000多个机械完工质量报验点,电缆拉放长度120万米。为了保证这些系统精准运行,检测人员需要不断地测量、调校各个系统,把精度控制是在正负3毫米之内,而且对于整个一系列精度控制,都是在下水之后,在海上飘移状态下进行的测量,所以说这更加增加了建造的精度管控难度。在钻井平台里,有全球最大、装载了16万立方米液压油的液压动力站,这套复杂的系统拥有5000多米高度清洁的管道,控制了100多台设备,工作压力高达300公斤,每一个法兰面的间隙要求到小于头发的1/4。

  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中集来福士克服了技术攻关、项目管理、全球采购、实际作业应用等诸多挑战,在项目中首次运用“日清日结、日事日毕”的精益管理,提高生产进度15%,以零伤害安全目标,保障生产人员的职业健康,保护环境,创造了连续两年无损工的安全纪录,得到船东、船检的认可。研发设计上中集来福士采用详细设计和基础设计并行推进的策略,仅用9个月完成了平台的设计任务,比标准设计周期缩短了3个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