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但脆弱,全球供应链的馅饼和陷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球三大危害 高效但脆弱,全球供应链的馅饼和陷阱

高效但脆弱,全球供应链的馅饼和陷阱

2023-04-21 06: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陈根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供应链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那就是“短缺”。新冠疫情背景下,供应链从一开始无法提供必要数量的个人防护用品,到疫苗生产的原材料和疫苗,再到后来的大宗商品和半导体,以及依赖半导体的各种耐用品,最后是能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当前,奥密克戎来势汹汹,疫情终结依然遥遥无期,供应链问题的阴影更是挥之不去。

疫情冲击引发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不断加大,而供应链短缺带来的经济后果——通胀,也似乎来得比大多数人预期地更猛烈、更快。随着奥密克戎扩散,新冠病毒的持续性突变,全球供应链是否必然走向全局性中断?在被迫中断的情况下,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又会如何发生?

全球供应链的馅饼和陷阱

当今世界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主导下形成的,是在现代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支撑下资本全球化的产物,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全球逐利的结果。现代运输技术使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信息技术发展又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和交流的成本,使得企业可以低成本把自己的每个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通过全球的资源配置来实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跨越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分工。

具体来看,跨国公司需要对自己价值链上的业务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判断每项功能在什么地方实现、如何实现才能最大化企业价值,从而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在全球内配置自己的资源来实现这些业务功能。于是,在这种分工下,在全球实现企业价值的物流供应和交易的企业之间分别形成了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

在疫情发生以前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布局正是经过这种长期市场竞争决定的、一种高效的生产方式。所有参与这种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国家和企业都得到了利益、实现了共赢。其中,发达国家获得利润和增长,后发国家则获得了就业和发展。

可以说,在这种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国际生产格局下,全球供应链分布是由效率逻辑主导的,具有高效率的基本特征。然而,如果说高效是全球供应链的馅饼,那么,脆弱就是全球供应链的陷阱所在。疫情暴发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导致了大面积交付的延迟和订单的萎缩。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随着疫情蔓延不断加大,疫情短期冲击下产业安全逻辑正替代效率逻辑成为主导力量。

其中,根据疫情的扩散以及各国应对疫情政策的变化,疫情形成的供给冲击又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国内疫情暴发后中国经济受到巨大供给冲击,不仅国内的供应链体系出现放缓甚至阻断,并且很快对全球供应网络形成冲击,出现大量延迟交付和订单萎缩。

随着疫情向海外蔓延,供应链受到第二阶段的冲击。2020年3月后,从日本、韩国,到意大利、德国、法国和欧洲地区、北美地区,都面临巨大的疫情考验和挑战。3月中旬,已经有多家汽车公司关闭了在欧洲、北美的生产厂商。并且,虽然此时中国复工率不断提升,但供应链并未全面恢复,叠加外部疫情开始影响中国供应链,中国供应冲击与其他国家供给冲击开始产生交互性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受到第三阶段的冲击也可以理解为是第二阶段冲击的升级,即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出现全局性的中断而形成对全球经济的供给冲击。很显然,随着新冠病毒的突变,疫情比人们想像得还要更加难以控制,终结新冠愈发遥遥无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供给和需求互相叠加冲击,导致全球供应链影响的性质和方向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货物交付迟滞和订单萎缩,还会使得全球供应链将出现大范围中断,从而形成全球性供给冲击。

供应链全局性中断难以避免

从全球制造网络看,世界制造业可以分为三大网络,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为核心的欧盟区,以及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核心的东亚地区。但不论是哪一地区,随着奥密克戎扩散,全球供应链的全局性中断都似乎难以避免。

一个客观事实是,供应链全球化以来,一些产业的零部件分别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因此,一旦产业链中任何一个零部件环节的国家出现问题,就意味着这个产业的最终产品的制造会受到影响,被迫中断。

其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无疑是当前供应链最拥堵的地区。在才刚过去的12月里,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占全美集装箱进口总数的40%,但港外滞留了约100艘货轮等待进港,超过20万个集装箱等待下船,预计需60万辆卡车运输。不少美国人翘首以盼的圣诞节日礼物仍堆积在船上。实体、线上乃至大型连锁零售商无不面临缺货、断供、延迟送货等问题。

尽管拜登政府早在10月中旬就已要求洛杉矶港和长滩港按“007”节奏运作,但有心无力,很多集装箱仍被晾在一边。美国物流工人极度短缺,卡车司机缺口甚至一度超过8万名,工厂和仓库也缺乏装卸人员。加州严格的车辆排放标准更是导致几乎所有私人运营卡车都无法到港口卸货。

除美国外,英国经济也因为供应链中断而受到了打击。以2021年10月为例,英国产出仅增长0.1%,究其原因,则是因为供应链的中断打击了制造业和建筑业,而服务业的扩张速度放缓。其中,建筑业经历了自2020年4月以来的最大跌幅,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明显下滑,部分原因是原材料短缺。由于供应链普遍中断、商品和工人短缺,生产产出下降0.6%,建筑业下降1.8%。

相较之下,中国则在疫情背景下展现出了供应链的强大韧性。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并快速恢复了生产和大部分的制造业产业链,因此,中国也成为全球物资的唯一大型生产基地。2020年,中国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外贸发展,是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需求的增长,中国的出口更多地体现在对稳定全球供应链做出的贡献。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出口大国,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发挥了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保证了出口的稳定增长,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出口的产品结构,最大限度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20%。可以说,疫情使全球对中国供应的依赖不降反增。 

全球供应链将如何重组?

可以看到,在全球化的今天,虽然各国采取社会隔离等防控措施会因疫情流行时间不同而存在时间差,但其措施大同小异,都会因降低社会交往而形成供给冲击。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今天,全球流行的疫情已然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破坏,从而形成全球性的供给冲击。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的重组成为必然,如何在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中胜出,则考验着各国的智慧。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时间联盟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对于中国产业链的过度依赖,加之中美的分歧加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重建产业链格局的战略思考与实施。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虽然美国主导着全球创新体系,但全球制造体系的中心却在中国。

要知道,全球三大制造网络中,亚洲制造业产出占到全球的50%以上,2019年亚洲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7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在亚洲占比接近60%。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比重近1/4,中国在全球中间品市场的份额高达1/3。同时,中国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以及大约65个国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因此,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大制造网络受到冲击后,从积极应对疫情冲击角度,各国都会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进行供应链的调整。从安全视角调整供应链强调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可控,这必然会加剧去全球化的趋势。显然,疫情大大强化了欧美政治家、企业家对调整目前所谓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主张和决心,因而会在供应链关系层面对我国供应链的优势地位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当然,供应链重组是一个长期工程,想要远离中国打造新的供应链并非易事。美国对华挑起贸易战后,美国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墨西哥或者东南亚国家,但是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在墨西哥和东南亚的供应链面临中断的窘境。事实上,当前美国很多产品进口还要依赖中国,如果此时中美之间仍然维持关税等贸易政策措施,其带来的物价上升效应就会越来越明显。

其次,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巨大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中国促进产业链水平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的巨大机遇。疫情的反复会导致西方国家的经济复苏受到制约,美国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领导他的盟国重建产业链,而这样的情况对于中国的出口则相对有利。

尽管中国在一些产业领域并没有掌握最尖端的核心技术,但在全球供应链不断摇摆停顿的情况下,在一些产业上也必须要退而求其次。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大好的机会。如果这个时候,中国能够克服产业的技术短板,尽快突破一些尖端技术,摆脱对其他国家一些关键技术的依赖,就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另一方面,疫情过后,美国最有可能实施的并不是制造业重返美国的战略,而是在东亚建立一个新的产业链基地,依托日本与韩国的产业链研发与制造技术优势,以及印度、越南等地的人口红利与廉价劳动力优势,来构建一个新的产业链,试图摆脱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

这样一来,西方国家很大程度上就会在推进有限度的产业链重返本土之外,选择跟随美国重构全球产业链的步伐逐步摆脱对于中国产业链的依赖。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则必须要给予重视,并且要提前做好应对的策略。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被疫情打乱的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布局虽然损害了全球经济的效率,但也在供应链危机中创造了诸多新机。疫情后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很快就会浮出水面,如何在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中把握自身的优势,在这一轮的较量中胜出,则考验着各国的智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