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种地?能人集结“土生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民种地 谁来种地?能人集结“土生金”

谁来种地?能人集结“土生金”

#谁来种地?能人集结“土生金”|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农人”返乡,新理念带来“新花样”

昨天一早,在六合区风雅家庭农场,“90后”农场主何方舟正带着工人为猕猴桃树绑枝。“固定树型有助于促进果实生长,提高果实品质,为今年猕猴桃丰产打下基础。”何方舟说。

作为东南大学的高材生,何方舟毕业不久就来到六合区冶山街道,流转240多亩岗坡地发展特色果树园艺种植。随后,软枣猕猴桃、红心猕猴桃、油桃、黄蟠桃等多个品种果树陆续下地,2021年首批果树顺利挂果。

“和一般的果园不同,我们立志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已经注册‘木芝兆’商标,成功拿到绿色食品认证。去年,我们又开辟了电商渠道,将桃子销往上海、苏州等地,累计营收约80万元。”何方舟告诉记者,农场将在1—2年内迎来盛果期,目前他正抓紧组建直播团队,试水直播带货,继续扩大销售规模。

像何方舟这样有知识、善创新的新农人,正越来越多扎根南京乡村,为农业生产带去新理念、新花样。同样是“90后”,毕业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彪、张志林、魏舒培选择扎根江宁谷里,他们在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园承包了十多亩大棚,种植甜瓜、西瓜、番茄等果蔬。去年夏天,他们引进甜瓜界“白富美”品种——镇甜2号,采用立体栽培技术,结出的甜瓜绵蜜多汁,口感极佳。很快,电商、客户就接连抛来合作橄榄枝。

“我们三人祖辈都是农民,都有农业情怀,我们希望给传统农业带来点新花样。”张彪说,目前三人正准备引入各种奇思妙想,通过“云种瓜”、趣味采摘等“新潮玩法”,打造属于年轻人的“网红农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青年愿意扎根乡村创业?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我市和各区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鼓励人才返乡创业,让青年看到了“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南京有上百万乡村人口,乡村面积占比超六成,广阔的田野急需人才。2017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返乡下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家乐,大学毕业生下乡创业有望全额补助学费,最高还可享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不完全统计显示,自2017年以来,我市已有100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为农业发展带去了新理念,更带动职业农民群体迅速壮大。“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5万人,认定各级新型职业农民660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1.1万多户,集聚各类乡土人才近4000名。

“科学家”助阵,穿着“白大褂”种田越来越多

“以色列是科学家在种田,而中国是农民在种田”。6年前,一个中国农业代表团赴以色列考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如今,这一结论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在南京,“科学家”种田已非稀罕事。

昨天上午,位于南京国家农高区的南京农业大学白马基地实验室内,慧瞳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院科研人员李庆正聚精会神地盯着仪器上的数据。“我这是在‘种地’。”李庆略带神秘地说,“当然,我不用下田,不用取样,通过田间传感器上传的数据和影像,就可以实时监测小麦种子的生长情况。”

李庆在读博期间加入农业农村部小麦区域创新中心,开展小麦栽培方向研究,通过自研开发AI算法以及田间监测设备,他带领团队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小麦生长监测系统。“以前只能从田间采来穗子与叶片提取比色,才能进行监测分析,现在有了这套设备,就好比给作物进行全身CT扫描,监测分析得更快更准。”李庆说。

来自南京国家农高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已集聚7所知名高校院所、4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91个国家及省市科研平台,以及未来食品、智慧农业两个省级核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高层次“双创”人才达200多名,承担农业科技项目350多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50多项。

南有农高区,北有农创园。这几天,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孵化展示基地的蔬菜大棚内,大家总能看到来自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穿着白大褂,两人一组,一人拿着纸袋与回形针,另一人用镊子剥开米粒大小的花蕾,分工合作完成人工授粉。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目前已集聚近10个院士团队,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所科研院(所、校)建立广泛紧密的合作关系,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团队超过50个。

南京是省会城市、特大城市,科教资源富集,人才资源丰富。虽然全市一产增加值占比不足2%,人均耕地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南京近年来不断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国家农创园、国家农高区,集聚创新资源,并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金陵科技学院等签订“十四五”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让科技创新持续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穿着白大褂种田成常态,有力推动了南京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攀登新高峰——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我市连续三年位列第一等次第一名;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2022年粮食种植面积增长1.19%,产量达19.8亿斤,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在苏南五市中面积、产量双第一,蔬菜自给率达40%,叶菜自给率近70%;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8%、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664元、增长6%,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

专家点评

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系副教授 黎孔清

南京作为拥有近千万人口的中心城市,其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更加需要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南京一方面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程为抓手,逐步构建起一支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另一方面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基地),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吸引大批大学毕业生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谁来种地”作出了南京探索。

未来,无论“留人”还是“招人”,关键在于让他们在乡村有奔头,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南京可以利用科教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通过院校地企共建科研和产业基地,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科技人才就地孵化,打通农业科技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未来机器换人、无人农场将是大势所趋。

记者 杜莹 鲁舒婷 刘全民 孙敬清 孔伟 通讯员 高金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