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55周年专题】风帆正举 精神薪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国前二十的医科大学 【建校55周年专题】风帆正举 精神薪传

【建校55周年专题】风帆正举 精神薪传

2024-06-14 20: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早期学生合影

广医医务人员抢救非典患者

2013年5月18日,广州医科大学揭牌

    从1958年草创,历经60年代的动荡变迁,70年代的逆境求存,80年代的改革探索,90年代的稳步前进,新世纪的跨越发展,到近期更名“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已然走过55个春秋。55岁,于人而言,乃“知天命”之年,对一所大学来说,恰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她的羽翼已逐渐健实和丰满,她的思想已渐次成熟和深睿。生机勃勃的广医大,正踌躇满志地开启新的征程。

风帆正举 精神薪传

——写在广州医科大学建校五十五周年之际

    是什么力量,让广医人在草创之初身处逆境求生存,在合并浪潮中独立自主谋发展?

    是什么力量,让这所小小的地方院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品牌,在“抗非”的关键时刻临危不惧、勇挑重担?

    又是什么力量,让广州医学院突破体制障碍、加强内涵建设,水到渠成地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登上创新发展的新平台?

    那是“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是“临危不惧、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抗非精神,是“锲而不舍、团结协作、只争朝夕、不卑不亢”的新时期广医人精神。

出征·起航

    55年前那个火红的年代,羊城流花湖畔,一所典雅而朴实的大学诞生了。广医人栉风沐雨,越过无数惊涛骇浪,上下求索,她用特有的精神与风骨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1958年,广东省一次性创办了8所高等医药院校,广医是其中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一群热血沸腾的创业者,在朱光市长和筹委会的带领下,拟定《广州医学院筹备方案》,确定了办学宗旨、校址、专业设置、学制、招生规模、组织机构、师资来源、办学经费来源等,三个月内就完成了学校草创,首届学生298人报到入学。

    草创之初学院校舍不够,就在大榕树下摆桌子露天上课。筹委会千方百计申请到建筑材料,开工后为了缩短建筑工期和节约成本,姚碧澄院长亲自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轮番在工地挖土方、挑淤泥,手提肩挑建设校园。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教学大楼如期竣工。

    师资不够,校方就通过寻求外援,借调老师,接受毕业分配生,乃至提前毕业的学生,加紧本校教师培养等方法解决。期间传出姚碧澄院长亲自开着摩托车带着学院的人事干部去市内大医院寻找人才、聘请兼职教师的佳话。

    实验仪器设备紧缺,通过市卫生局调拨、从兄弟院校借用、代用、购买,或是自制等方法解决。

    三年自然灾害粮油物品匮乏,学校就实行勤工俭学,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和教工家属,利用校内闲置土地种植蔬菜、地瓜,养猪养鸡,挖塘养鱼,搞好农副业及代食品生产。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学校的教学逐渐进入正轨,科学研究也开始起步。1963年,首届学生如期毕业。

    “文化大革命”爆发,给创校8年、刚刚步入正轨的广州医学院带来深重灾难。招生停滞、师生停课闹革命,正常的秩序无法维持,不少老师受到批斗。1970年,更名为广州医科学校。虽然处于“下马”的困境,但教职员工并没有气馁,“用中专招牌,培养大专学生”,决心把学校办好。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广医人努力排除干扰,夹缝中办学。1974年,广州市同意把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广州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因而有了第一所附属医院。1978年至1979年,赵延德、李迎汉、侯恕、钟南山等人的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文革”结束之后,学院正常的教学、科研、医疗等各项工作逐渐恢复。进入80年代,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学校系统进行改革探索,如调整、完善领导体制,实行学校机构、学生招生与毕业分配制度、教学管理体制、科研管理体制、医院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先后成立呼吸疾病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蛇毒研究所、肿瘤研究所等科研研究机构,为尔后的学科格局奠定了基础。1982年,河南医院重组后划归广医,成为第二所附属医院。1985年,获批准招收呼吸内科和药理学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1987年,广东省委明确将广州医学院定为正厅级建制。

    此期间,姚碧澄、梁毅文、王怀乐、沈毅、黄榕増、张梦石、李迎汉、赵延德等一批具有高尚品格和深厚造诣的大师执教在流花湖畔的这片热土,他们的学问文章和人格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广医师生,成为广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老一辈广医人的努力下,“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拼搏·兼程

    在90年代和本世纪初,广医人同舟共济,奋力拼搏,“南山风格”和“抗非精神”分外闪亮耀眼,与广医人精神一脉相承。

    1997年1月15日,广州市委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在全市人民中开展学习模范共产党员钟南山的活动,《广州日报》介绍了在广东地区医务工作者中广为称道的“南山风格”:“奉献、开拓、钻研、合群”。2003年初春,非典疫魔突如其来,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面对严峻的考验,广医人义无反顾勇挑重担,喊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的响亮口号。仁心仁术科学防治,派遣专家驰援全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铸就了“临危不惧、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抗非精神”。

    90年代开始,全国高等教育迎来密集的改革浪潮。广医的决策者,突破各种羁绊,勇敢地站在潮头,使学校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学院颁布《广州医学院综合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教学改革、科研改革、医院改革、后勤管理改革、科技开发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此期间,两所附属医院经过评审成为国家首批“三甲”医院。1995年开始,突破招生的地域限制,首次向外省招收本科学生。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曾宪梓图书馆和新的体育馆相继建成,改善了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环境。

    90年代中期,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掀起合并风潮,不少医药类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广州医学院的发展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独立办学还是并入其他大学?1997年9月,广州市政府制定了《广州市属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方案》,决定保留广州医学院独立建制,并希望广州医学院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办出特色,力争在21世纪初迈入同类地方院校的先进行列。随后,广州市副市长伍亮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来到学校现场办公,要求重点抓好三个项目:一、创建博士点;二、建设规范化的临床学院;三、新建科教大楼。市领导现场办公的成果逐步得到落实。

    1997年学校曾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博士学位授权资格,但第一次申请未获批准。广医人没有退却,在充实内涵的基础上再次提出申请。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学校研究生教育状况进行检查。2001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的评估,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12月,教育部专家组12人进校对本科教学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在这次评估中广医获得良好成绩。

    广医随后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涉及内设机构的调整、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后勤校产改革。经过系列改革,广医朝着现代大学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改革带来机遇,广州医学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附属医院组团不断扩大。

    简单的成就概括很难让人看到全貌,背后的艰辛或许只有那些决策者和参与者才有最深刻的体会。每一次挫折,都是对广医人意志的考验,但事在人为,广医人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充实内涵,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终于取得成功。

    广医何以能得到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关键在于广医的奉献精神。广医始终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除承担常规的人才培养和医疗服务的职责外,每次的应急公共服务也总是能出色地完成,从抗击非典到后来的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莫不如是。

机遇·发展

    更名、转型,是一个神圣使命,它激励广医人增内涵、强筋骨、长实力;

    更名、转型,又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它鞭策广医人乘东风、挂云帆、济沧海。

    2006年6月,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广医现场办公时提出“努力把广医办成国内领先、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科大学”的设想,这一设想与学校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此期间广医在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等许多方面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形成了“锲而不舍、团结协作、只争朝夕、不卑不亢”的新时期广医人精神。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业以才兴,校以才强”。学校始终坚持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的理念,本科生招生规模一直没有扩张。2007年6月,教育部专家组进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广医的本科办学水平得到专家的肯定,获得优秀成绩。2010年,省教育厅批准同意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纳入一本招生,而在当时二本院校符合条件的专业可在第一批招收优质生源,广医可谓开创了先河。2013年又有5个专业进入一本招生,一本招生人数超过本科招生总数一半。且连续数年一本、二本招生分数线都分别远远超出一本线、二本线,在外省全部实现一本招生,多年来的就业率排在全省高校前列。

    2011年,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被列入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是全省58个本科院校中唯一一所以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列入试点的高校。先后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多间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活动,争取每个本科专业都有与境外大学交流的机会。主办的“高等教育发展广州高峰论坛”、“诺奖专家专题报告会”等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积极进行新的办学模式的改革试验。学校与企业合作组建金域检验学院,成为广东省教育改革四个试点学院之一。金域检验学院在招生、学生培养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南山班的设立是学校对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探索的一个突破口,学校正筹划创建南山学院。

    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关键。2010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获得开展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资格。近期,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和数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获得教育部批准,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均取得研究生培养资格,临床医学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全部获得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培养的层次。

    强化学科内涵和科研能力。

    学校学科内涵的深度和科研项目层次是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广医呼吸学科连续数年排名全国第一,在呼吸病学的带动下,胸外科进入全国专科排名前八名,急危重医学、产科、泌尿外科等一批专科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6个学科入选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学科,涵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等学科,其中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入选攀峰重点学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通过科技部验收后,次年以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评估。2011年,教育部与广东省共建神经遗传与离子通道病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6个。2013年,附一院成为全国三个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之一。目前依托广医呼吸学科建设的广州呼吸中心也正在进行前期的筹建工作。

    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实现直线上升。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只有15项,2012年达到80项,并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973计划项目,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项目。2008年,我校专家的一篇论文被评为《柳叶刀》杂志年度论文之首。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提高附属医院综合实力。

    实施组团发展,打造差异优势,创造品牌特色。2006年至2011年,先后增加了三所综合三级医院,两所三级专科医院,现有床位总数超过6000张。附一院多次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排行榜中进入前50强。多家附属医院新的医疗大楼正在兴建,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呼吸内科、胸外科、微创外科、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外科、产科、生殖医学中心等在广东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也有重要的影响力。

    附属医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展现。门诊量、住院量连续多年实现大幅增长。除日常的医疗业务外,长期承担援疆、援藏、援非等医疗援助任务。在抗击甲流中再显身手。2010年广医独立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核心区域运动员村医疗门诊部的医疗保障任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花苗靠园丁,大雁群飞靠头雁。学校一贯重视师资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冉丕鑫教授、廖卫平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第一梯队人选,聘请张海波教授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聘请王健教授、蔡翔教授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产生了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级教学团队,引进了杰青和一批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廖卫平教授获得由国际癫痫署和国际抗癫痫联盟机构联合颁发的“癫痫大使奖”,成为我国大陆地区获此殊荣的首位学者。与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合作,如与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简悦威院士合作,与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夫曼团队联合建设免疫研究所等。2011年,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获得广东省首届“南粤功勋奖”。截至2012年底,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比重提高到16.97%。博士研究生导师增加至9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增加至774人。学校推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派遣教师团赴美国学习。还通过加强培养、挂职锻炼、派遣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干部的服务水平与管理能力。

    以新校区建设为突破口改善办学条件。

    广州医科大学长处东风西路一隅,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校区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夙愿。2006年11月,广州医学院番禺新校区建设项目立项。2007年2月,新校区建设项目纳入广州市和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新校区征地和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广医人锲而不舍、敢想会干,终究解决了各种难题。2010年,基本完成新校区征地工作,学校总体面积达到1281亩。2012年初,新校区建设项目整体交由广州市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推进。2012年7月,新校区建设工程动工,2014年9月将迎来师生进驻。

    内涵发展为更名铺平了道路,更名成功为新发展提供了机遇。2012年5月,省教育厅高评委专家组进校进行实地考察。2012年12月,教育部高评委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2013年4月,教育部同意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2013年5月18日,广州医科大学正式挂牌。

    更名后的广州医科大学,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正如学校党委所指出的:“跨上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开启新的征程,广医人更要有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作风。要以新的标准看待自己,将学校的发展放在新的坐标系中考量”。

    广州医科大学与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脉息与共,大学精神的凝练与办学实践的探索相辅相成。广医大,在更名的喜悦中迎来了建校55周年的庆典;广医人正将自己放到新的坐标系中考量,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作风开启新的征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