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部不容错过的艺术电影,从戈雅到毕加索再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克里斯蒂布朗的故事 8部不容错过的艺术电影,从戈雅到毕加索再到……

8部不容错过的艺术电影,从戈雅到毕加索再到……

2023-12-05 02: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毕加索英雄救美时被背带悬挂在树上

毕加索,一位艺术届的传奇人物,他与生平穷困潦倒的梵高相比,简直是太幸福了。他一生拥有的女人无数,银子更是无数。在影片中,刚刚出生的小毕加索如同天使丘比特一般身着白衣,随后的每一个镜头泰治·丹尼尔森导演都让毕加索身着白色短裤亮相,无论初夏秋冬,寒霜雨露。从电影开篇到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毕加索明晃晃的白色短裤尤为的抢眼。白色短裤再配上油光铮亮的黑色皮鞋,滑稽的走路背景,顿时一种卓别林式无厘头的喜感让人捧腹大笑。一条始终如一的白色短裤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滑稽基调。

毕加索在马德里学习绘画

毕加索被授予勋章

毕加索载芬兰女歌手兜风

在电影里,毕加索从小的艺术才华曾让本是艺术家的父亲死而复生,死而复生后不再画画的父亲变成了依赖毕加索存活的“狗皮膏药”。初来巴黎的毕加索生活异常的窘迫,他在画室里上演地板上游泳的特技,在大街上为了一个面包要“演出”扒手的精彩“绝活”,唯一的静物苹果也被饥肠辘辘从外边赶回来的父亲,故作镇定、“勇敢地”吃掉。只要没有钱,父亲总会回到毕加索的身边,而且他总能找到赚钱的方式,包括变卖毕加索的头发。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中,毕加索是父亲唯一的救命稻草,也是父亲不折不扣的摇钱树。

调情小子,对于一位活到九十几岁的艺术家而言,着实有点小清新,但是细看毕加索的调情能力,着实很符合调情小子的定位。虽然在影片中,只描写了毕加索英雄救美时情定终身的多罗西,而没有描写任何毕加索的罗曼史,但是从影片中毕加索与不同女人交流的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的调情“手段”。餐厅里唱《小手冻僵了》了的女侍,俄国芭蕾舞女演员,只会唱一首歌芬兰女歌手, 餐厅里骚姿弄首的利维埃的姑娘 ,多罗西的孙女以及再婚的古根汉姆夫人都通通拜倒在他的“白色短裤下”。不折不扣活脱脱的调情小子在导演的指挥下永远的定格在画面里。

《毕加索的奇幻旅程》从头到尾都用一种滑稽的方式在叙述故事的情节。自由虚构的手法,荒诞滑稽的画面,在观众捧腹的同时也了解了毕加索戏剧式的一生。电影没有使用一幅毕加索的原作,也没有使用毕加索传记中的真实细节,但是这却符合了毕加索常说的 “艺术是揭示现实的谎言”。当天才艺术家与艺术家导演相碰撞,撞击的不是火花,而是新奇。

2

放进C盘的爱情

电影名称:红磨坊

上映年份:1953年

导演:法国 约翰·休斯顿

内容简介 :《红磨坊》是一部关于法国画家图鲁兹·劳特累克的传记片。当劳特累克还是孩子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就不再长大。后来,他成了画家,但却在巴黎蒙特马特利区的艺术家中心那些妓女和表演娱乐节目的演员中间,过着一种绝望和孤独的生活。最后,这位画家“借酒消愁愁更愁”,死于自已的家宅。临死前,他的父亲来到他的床前告诉他,他的画作已经被卢浮宫收藏。

关键词:秀大腿 矮富帅 C盘

推荐指数:三颗半

本片以红磨坊歌舞厅里的歌舞表演拉开序幕,舞台上各种秀大腿的美女在互相“争奇斗艳”,灯红酒绿,紫醉金迷的歌舞厅一片欢声笑语。来红磨坊寻找创作灵感的图鲁兹·劳特累克身着儒雅就坐在那里边喝酒边绘制自己的画作小稿。劳特累克,一位出生于世袭贵族家庭的艺术家,生活上的优越感足可以让他一杯酒,一支笔过上仗剑走天涯的潇洒生活。诚然他也曾这样的生活着。尽管曲终人散后,手持拐杖的他走在昏黄灯光下的背影略显孤独。

然而玛丽的突然闯入打破了他一直以来平静的生活。两个都曾在心里留下伤疤的人带来的不是爱情的甜蜜,反而却是一次次彼此地伤害,于是两个本属于平行线的人,最终没有交集。玛丽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炸开了劳特累克平静的生活,也炸开了他过往的伤痛。少年时的意外让劳特累克变成了侏儒身高,为此他失去了父爱,他的女友也离他而去。矮人一等的身高,也让他的信心矮了一截。再次遇到爱情的失意足足在劳特累克的心里又插上了一把致命的刀。

很多事情可以回到原点,然而劳特累克对于爱情的希望却无法重燃。和玛丽的相爱是一场冒险,作为伤员的劳特累克在拖着伤痕的情况下走上战场,终究旧伤未褪又添新伤。这一次彻底击碎了他对爱情的向往,于是整日借酒度日。与其说此时的劳特累克已经不相信爱情了,不如说需要更大的努力才能让他再次相信爱情。

然而,在劳特累克已经不相信爱情的时候,他的真爱出现了。帕奎恩小姐的勇敢本身已经为他和劳特累克之间制造了许多可能,无奈劳特累克已经被黑暗蒙蔽了双眼,看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强烈的抗拒终于让他彻彻底底的逝去了真正属于他的幸福。于是,整天的酗酒成了麻痹他神经的解药,在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日子里,葬送了他年仅37岁的生命。或许对于他而言,这是一种解脱。

生命就像一台运行的电脑,我们不停地在电脑里安装各种各样的软件,欲望,爱情,事业……而我们常常忽略它们自身的属性,而一意孤行的认为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然后统统理所当然地放进C盘。然而爱情仅仅只是生命的工作软件,它像office,但它并不是windows。有限的空间被填塞的太满,必然导致死机。在劳特雷特的生命里,爱情的分量太重,一次次的希望之后,带来的是一次次绝望,事业上的成功也没能填补他感情上的失意。或许从一开场导演将一个歌舞升平与孤独背影的对比暗示的就不是这位矮富帅艺术家艺术事业启程的辛苦而是他悲剧人生的开始。

3

断断续续话培根

电影名称:情迷画色 Love Is the Devil

上映年份:1998

导演:约翰·梅步瑞 John Maybury

内容简介:电影讲述了英国著名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与乔治·戴尔的一段虐恋。1963年,54岁的培根搬进伦敦南肯辛顿一处二层楼房,在这里迎来了他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在这里,他结识了乔治·戴尔,一个成长充满犯罪经历却英俊健美的小偷,由此展开了长达十年的爱恋。乔治的到来,给了培根新鲜的灵感,让他体内的受虐倾向得以满足,在畸形的肉欲中他不断达到创作巅峰。但很快,培根无孔不入的施压般的爱,令乔治无法喘息,性格上迥然的分裂令二人开始陷入痛苦,赌博,酗酒,滥交,安眠药,跳楼···种种的冲突招致了悲剧的必然。最终,惶恐无助,濒临崩溃的乔治终于用撞车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经过这致命的打击过后,培根仍然向平常一样微笑着在画展上接受祝贺,但当他回到和乔治生活的房间的时候,疲惫孤独的培根只能喃喃自语:“生命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一切都会发生,一切都会死去。”

关键词:培根的同性恋人 歪曲 虐恋

推荐指数:★★★☆☆

也许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弗朗西斯科·培根,扑面而来的是“同性恋天才画家”“恋痛癖”“抽象表现主义之父”……种种好坏参半的标签,却无一可以描摹出培根的全部。因为培根的存在,培根画作的存在,毫无疑问是碎片化的,无法连贯的。英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体斯对培根有这样的论断:“这个画家的鸡奸、施虐、恐惧和令人作呕的死亡,已经成为20世纪晚期英格兰最艰难、无情的、抒情的艺术家,也许是属于全世界的。”

没有故事的影片中,乔治匪夷所思的出现如同一面破碎的镜子,在培根耀眼拙人的光芒下折射出一个扭曲的,变形的,丑恶的画家世界。似乎想要与培根空旷无助的,怪诞肉欲的,强烈痛苦的画作相互呼应。“我想要做的是歪曲事物的外在,但是在曲解下却呈现事物真实的面貌。”就连培根自己也这么说。乔治的呕吐,怯懦,嗜药,愤怒,统统被随意拉扯变形,但越是奋力撕扯,我们离真相却越近,我们离痛苦越近,离生命本质也越来越近。

我们是否可以质疑这种种梦魇只是一种虚掩的假象,影片在混沌的镜头中也提出种种至今争辩不休的社会问题:同性恋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艺术家非正常的生存状态、舆论暴力的如影随形等。种种交错的幻影,不仅所指培根这个代号的生存,更是千万种以追求痛苦而躲避孤独,逃避情爱的生活的现实写照。在这里,培根不是万人仰望的天才,也不是抽象主义的引领者,只是一个有童年和战争阴影的病态代表。

有人说:现代的孤独意识是最极端的个人主义,而个性和自由无疑是现代文化最高的成就。无疑,培根在这条通往孤独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用独有的方式将自我与周遭完全疏离,却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4

酒神与酒保的故事

电影名称:卡拉瓦乔 /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上映年份:1986年

导演:德里克·贾曼

内容简介 :本片(1986年英国电影)讲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16世纪末,卡拉瓦乔为了作画,找赌徒拉努奇奥当模特。他们两个人曾为同一个女孩而争斗。女孩不久前被人杀死,人们发现了她的尸体,拉努奇奥被作为嫌疑犯被关起来。卡拉瓦乔为他说情,拉努奇奥得到释放。之后,拉努奇奥夸口说,是他杀死女孩的,目的是为了独自享有卡拉瓦乔的爱。卡拉瓦乔十分惊愕,将拉努奇奥杀死。

关键词:迷幻 玻璃之情 大师轶事

大家推介指数:★★★★☆

回头看这部摄制于80年代的电影,除了毫无怀旧情怀的、仅属于那个年代情景剧般的简陋布景,以及同样有着时代背景特色的表演艺术之特有“精神风貌”,该片最大的亮点,恐怕就是画面上贯穿始终的卡拉瓦乔式“明暗对照”了(明暗对照法,是卡拉瓦乔绘画中的标签式的惯用技法,导演真可谓是“忠实原著”)。当然,我们不能以30年后电影工业的技术审美眼光去看待老片儿,但影片中充满迷幻味道的一会儿是光、一会儿是暗,以及忽明忽暗的恍惚穿梭,想必这让熟悉卡拉瓦乔作品的观众看着极有代入感,似乎整个电影都成了为卡特别准备的画布。

事实上,这幅“画布”ye 不仅在构图与色彩上忠于卡拉瓦乔,同样出身画家行伍的导演德里克·贾曼,显然是在以自己的身份视角致敬、解读卡拉瓦乔。在影片的开端,贾曼就开门见山的将卡拉瓦乔的同性取向、好酒,性格暴虐和经典的水果篮、草圈帽图示等,属于卡拉瓦乔的鲜明特点逐一罗列,还原力道和心愿之切,为人动容。而在一系列的卡氏符号和跳跃玄幻的意识流轰炸下,被“理据服”的观众们只有本着忠于艺术的心态继续看事态发展,而这时,贾曼便不那么老实了。开创性的杜撰剧情和大量近现代元素、甚至是散碎时间线索开始乱入,让人在欣赏、惊叹这部如油画般美轮美奂的电影时,却只能自叹平凡的无法畅读抽象的叙事方法究竟说了什么。

要说,卡拉瓦乔这位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大师,因其所处时代的影响和放荡不羁的鲜明性格,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太多脍炙人脑的记忆,而导演偏偏倚重大篇幅的性、暴力,酒精和同志暗示这一串儿线索作为该片故事的主要驱动(看来大英“腐国”之称绝非浪得虚名,联想到影片的拍摄年代,让人甚感“前卫”。当然,导演本人也正是GAY中一员),也是让人醉了,戏说归戏说,其实,卡拉瓦乔的生活经历和特点,确实也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光辉时刻”的缩影(考虑到卡拉瓦乔终其一生只有37岁)。也许,此片虽为货真价真的“艺术片”,但可以感应到导演本无意在剖析艺术史、甚至无意研读卡拉瓦乔的作品本身上下太大力道,而仅仅是想以艺术为辅助,对这位曾经被世人遗忘已久的真性情汉子抒发爱意。

的确,与德里克·贾曼所长的不拘小节的写意风一样,卡拉瓦乔看似放浪、浊醉的一生,实则是充满了藐视秩序、皇权(依附教廷作画纯属为糊口),追求极致个人体验并悲悯底层人的温情。更有着对人生和艺术的写实能力的关照。这也许也是贾曼敢于在片中将电灯、打字机、汽车放入16世纪的原因,让人怀疑自己是否也是在喝大了之后才看的电影。而不论你是否嗜酒,这部陈年老片儿《卡拉瓦乔》,或许值得你在“酒神”、艺术家卡拉瓦乔(油画作品《年轻的酒神》是卡拉瓦乔以自己为模特蓝本创作出的罗马神话中代表酒与植物之神的巴克斯Bacchus)和“酒保”、导演德里克·贾曼的邀请下,微醺或畅汗淋漓一次。

5

在被油彩点燃的胶片上碰到自己

电影名称:梦

上映年份:1990 年

导演:黑泽明

内容简介:时长约119分钟,由8段不同的梦组成,每段主题各自独立,分别为:太阳雨、桃园、风雪、隧道、乌鸦、红色富士山、垂泪的魔鬼、水车村。

关键词:梦、沉闷、梵高、张楚、插画、照见自己

推荐指数:★★★☆☆

与院线热映的商业化娱乐电影相比,许多大师所拍摄的电影总会显得非常“沉闷”,《梦》亦是如此,但也不算极端“沉闷”的类型。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虽然怀揣着一颗瞻仰大师风范的文艺之心,却依然逃不开睡魔不断侵扰的哈欠窘境——以“梦境”作为整部影片发展的基础,又不按照紧凑的因果关系来组织叙事(黑泽明所留给观众的多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结局,或是在我们期待的结局到来之前的戛然而止),再加上拍摄时对着很多看起来十分“单调”场景的长镜头运用,都让“沉闷”的雪花不断在影片中累积,并最终簇拥出整体“沉闷”的冬季来。

虽然“沉闷”,但《梦》却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在习惯了黑泽明的“无厘头”叙事和“蒙太奇”拼盘之后,一气呵成的流畅感和对每部分拿捏的精准性也会在你重温这部影片的时候渐渐地浮现出来。

从个人化的视角发展出的八段梦境,其中一部分明显偏向对宏观社会问题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如“隧道”、“垂泪的魔鬼”和“红色富士山”等;而有些梦则带有很强的自传性,其中较为凸出的是“太阳雨”和“乌鸦”。

在“乌鸦”这部分的开篇,一名日本画家通过陈列在美术馆的画作突然进入了梵高所生活的时代,并与梵高进行了一段极其短暂的对话。其中梵高所说:“太阳驱策我去作画,我没时间跟你闲扯淡”,以及“我埋头苦干像火车头般无情的驱策自己”与真实的火车头画面间切换的蒙太奇,也成为了影片中经常被人所提及的经典桥段。

在对话之后,这位日本画家在梵高的手稿、素描、未完成的作品和作品中漫游了一圈,最后从一群乌鸦飞起的麦田中返回到美术馆的展厅里——梵高的背影消失在麦田的尽头,那条Z字形的小路和杂乱的铺满屏幕的黑乌鸦,就像是在美术史的凶案现场画出的粉笔虚线,每道褶皱都精确遵循着过往的文字所描述出的“事实”曲线。

在我看来,“乌鸦”属于所有“梦”中最容易被看懂的一段,但它也与其他部分之间存在轻微的脱节。只能说,在这个部分里黑泽明将太多的自己的情感嵌入到了其中:当曾经未尽的绘画理想通过胶片复活在如今彩色的梦中时,这段梦被撑的异常“丰满”——对于梵高的崇敬、对于艺术的执着等,被还原度极高的画中情景、以火车头隐喻激情的蒙太奇切换、雄壮的声音等推向观众的眼前和耳畔——但在老夫聊发少年狂般的真诚倾吐间,却也显露出些许过犹不及的感觉。

在写关于“乌鸦”的这段文字时候,我也想到了张楚的那句歌词:“在歌声燃烧的夜碰见自己”和法国插画师Marion Fayolle所画的《照见自己》,而当时已经80岁的黑泽明,在真情流露的“失控”之外,是否也在被油彩点燃的胶片上碰到了那个曾经举着画笔的自己呢?

6

她曾是安迪·沃霍的工厂女孩儿

电影名称:工作室女孩

上映年份:2006年

导演:乔治·海肯卢珀

内容简介:传奇演员伊迪·塞奇威克的伪传记片,讲述伊迪·塞奇威克从英国剑桥到纽约邂逅安迪·沃霍,并加入安迪·沃霍“工厂”的故事,安迪·沃霍称工作室为“工厂”。之后,伊迪·塞奇威克零片酬出演了安迪·沃霍的多部电影。期间,好友希德引荐他认识了鲍勃·迪伦,俩人一见钟情、坠入情网,安迪·沃霍吃醋后与伊迪·塞奇威克关系决裂。鲍勃·迪伦想带她离开“工厂”,但她拒绝了,基佬安迪·沃霍另寻新欢,冷落了伊迪·塞奇威克。此后,伊迪·塞奇威克整日以吸毒为生,年芳28岁就翘辫子了。

关键词:安迪·沃霍、伊迪·塞奇威克、鲍勃·迪伦

推荐指数:三星半

哪个艺术家在电影里露面最多?是谁?达芬奇?梵高?他们俩都被出演了13部,但到底是谁最多,没人知道,但安迪·沃霍绝对算多的一个;安迪·沃霍被出演的电影有《我枪杀了安迪.霍沃》)、《门》、《轻狂岁月》等12部电影。

出镜率如此之高的安迪·沃霍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表情冷漠、做人冷漠、做事冷漠的家伙,电影中的鲍勃·迪伦劝告伊迪·塞奇威克,你只是她手中的一枚棋子!但她听不进去,沉浸在安迪·沃霍的工厂里,谁还能够自拔呢?

电影中的安迪·沃霍和现实中的安迪·沃霍都以一副不谙世事的嘴脸出现,他更像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智者,他的确说了一些惊世骇俗的话,他的艺术的确让世界震惊了一下,结局呢?没人能猜得透,电影的结局是伊迪·塞奇威克在他的聚会上闹了一场,并责骂他说:“你的电影使我变成了一个傻子!你毁了我!还有你的工厂!看看你创作出来的东西!”

显而易见,电影批评了安迪·沃霍的艺术和他的做人态度,他创作出来的东西只富裕了自己,而他的朋友和伙伴,下次落的并不怎么好看。但这是真实的吗?也许女演员越卖力地咒骂安迪·沃霍,安迪·沃霍的粉丝对他的崇拜就越变本加厉,这不是什么艺术,而是一种疯狂!在电影和艺术的世界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没人能分得清,没人能记得住,没人能幡然醒悟,特别是在爱这件事情上。

7

暴乱时期的“虐恋”

电影名称:戈雅之灵 / Goya's Ghosts

上映年份:2006年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内容简介 :18世纪末的西班牙,天主教虽依旧掌握最高权利,但日益“离经叛道”的社会风俗和邻国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已然使西班牙国内表面脆弱的平静下暗流涌动。在种种不利于教廷统治的情势下,西班牙天主教会决定重新启用臭名昭著的宗教法庭。

关键词:中世纪 宗教 历史 战争

大家推介指数:★★★★

在网上检索输入大名鼎鼎的“戈雅之灵”时,第一个得出的结果却是“戈雅之魂”。对于一个强迫症来说,这还不是最纠结的,最纠结的是,在看过电影后你才发现,似乎本该是作为主角的著名西班牙画家佛朗西斯科·戈雅,在片中其实只是个“龙套”——无论从故事本身或影片结构上,戈雅的作用只是穿针引线。如果你起初以为观看此片,是为了定睛于戈雅的个人传记,确实是找错了地方……

我们听惯了黑暗的中世纪,但除去重口味控的亲们,可能鲜有人去特地了解相关的历史及文献,别误会,《戈雅之灵》并不是一部欧洲版《满清十大酷刑》,想要猎奇找刺激的看客亦可就此止步;若说《戈雅之灵》是一部历史题材影片,它缺乏对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正面刻画,若说它是一部爱情片,则要在很大程度上亵渎爱情。无解,当你看过后,就知道它只能是、也必须是一部反映人性的影片。事实上,仅从曾执导过《飞越疯人院》《莫扎特》的该影片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来看,也基本可以确定这一点。而片中所处时代的厚重的历史素材和背景反倒成了配菜,尽管味道依然不俗。

故事发生在1792年的西班牙,影片“真正的主人公”、西班牙天主教会修士劳伦佐和富商香闺伊内斯。这二人正是戈雅在日常以画作记录西班牙社会真实景况时的两个独特入镜者。在一次宗教法庭排查民间异见者的行动中,伊内斯被怀疑是异教徒蒙冤入狱。而因为伊内斯曾作为戈雅的模特,倍受戈雅爱怜;加之劳伦佐因发现戈雅,并曾托付戈雅画像,就这样,他们俩人与戈雅的交集,便促成了一场注定的悲剧。本来受迫营救伊内斯的劳伦佐,在劝说主教放人无果后,于狱中见色起意,强奸了善良的伊内斯。但未经人事的少女伊内斯,竟在毫无盼望的地牢中犯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内心敏感的绝望受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好感”) ,将与虚伪神棍劳伦佐的接触视为安慰。

15年后,法国革命军解放西班牙,特赦了被宗教法庭关押的犯人。在狱中生产并随后失去罗伦佐骨肉进而精神失常的伊内斯,已经美貌不在,成了倍受熬苦摧残的可怜妇女,孑然一身。而此时的罗伦佐,早已摇身一变成为法国人的“带路党”。为保住现有身份,罗伦佐想尽办法驱逐伊内斯。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欧洲局势再次风起云涌,风光一时的罗伦佐因为东家倒台而被送上刑场。最终,完全癫狂的失心人伊内斯,捧着捡来的婴孩,挽着躺卧在运尸车上洛伦佐的手,缓缓走向远方(片中此时响起节奏明快的童谣,意境极为灰色幽默,令人唏嘘)。而见证了这一切的戈雅,此时不仅仅是一个聋子(戈雅在中年时完全失聪),可能也成了一个哑巴:和所有被剧情虐到的观众一样,有言不能讲,如鲠在喉,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为了等待少年相恋的女主,付出了半生,最后年纪老迈的两人通过“破釜沉舟”的方法,让这段半个世纪都没有割断的恋情实现了;而在《戈雅之灵》中,相应的“情感”维系则显得太过残酷(有趣的是,饰演罗伦佐的贾维尔·巴尔登,确实在《戈雅之灵》后担当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男主角)。在面对一个动荡暴乱、任何势力(宗教、革命)都可肆意践踏脆弱个体的年代,身处囫囵的人究竟能有多大能量掌舵自己的命运?萨特说:“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或许,此时也只有蜷缩存在主义的“苟且一隅”中,寻求一些同样不存在的安慰。

8

我的左脚:只讲故事的励志片

电影名称:我的左脚

上映年份:1989 年

导演:吉姆·谢里丹

内容简介 : 这是一部改编自爱尔兰画家、作家克里斯蒂.布朗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的同名电影。克里斯蒂.布朗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大家庭(21个子女,其中13人活了下来),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建筑工人。克里斯第一生下来就患有脑瘫,致使全身只有左脚可以自由活动。在用左脚捡起了一支粉笔前,他一直被视作智障儿,母亲坚持教他读和写,即使父亲放弃了希望而借酒浇愁。克里斯蒂19岁时,母亲为他请来了脑科医生爱琳.科尔,爱琳通过脑部按摩和发音训练使克里斯蒂的情况得到极大改善,使他可以用语言和母亲之外的人交流。同时克里斯蒂爱上了爱琳医生,然而在得知爱琳即将结婚的消息后,他接受不了现实而自暴自弃,还是母亲的鼓励将他拉出困境。最终,他成为了著名的画家和作家,而且还和常人一样,找到了意中人并与之成婚。

关键词:自传电影 励志电影 丹尼尔·戴·刘易斯

大家推介指数:★★★☆☆

初听中文影名,相信多数人也大概察觉到这是一个讲述残障人士的励志故事。而The Story of Christy Brown则清楚说明,这是爱尔兰著名画家、作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传。

励志电影在当下语境中,可能越来越难以充填物质世界中人们心中空虚的欲壑。换句讨巧的话说,多数励志片动辄单一深仇似海的苦情和挣扎逆袭的辉煌,已经多少透支了一些人们对它的审美和耐心。毕竟,我们不能总靠精神上的自穿小鞋来获得抚慰,时间长了,可能会变成别人眼中“不思进取”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真正怪胎。

这部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电影,似乎早早发现了励志片将要面临的要害,整部影片始终处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片中各角色间言语诙谐,多数情节设置也自然流畅。在不背离原著的基础上,影片采用简单而深刻的生活化视角,以点带面,插叙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会显得碍手碍脚,反而将影片的节奏打磨的十分光滑。而色彩明媚、平静的画面介处理,则让人在了解这位伟大人物故事的同时,可以没有过多包袱和杂念的进入观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大量对人物生活锱铢必较的细节把握,让观众对那些任何人正常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相似遭遇,轻易的引起了共鸣。但必须要强调的是,这还并不是时下某些励志片影片那种“强颜欢笑”似的给人猛灌心灵鸡汤,剧情发展在真实故事衬托下,被悉心处理得水到渠成,精准而生动的反映了伟人的一生。

克里斯蒂·布朗,这位在英国家喻户晓、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用脚创作文学和绘画的巨匠,要出现在自传式电影中,自然需要有一位同样出色的演员来驾驭——丹尼尔·戴-刘易斯,而影片的成功,也同样得益于主演的功力。这位奥斯卡历史上唯一的三冠王(迄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连续获得三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项殊荣的演员),正是凭借在《我的左脚》中,对克里斯蒂布朗这段精彩人生的超水准演绎,获得了人生中第一座奥斯卡,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鸣谢作者:白江峰、王宗亮、曲海波、张瑜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