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可以预防,21条妙计请收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克拉默21条谱子 ​阿尔茨海默病可以预防,21条妙计请收好

​阿尔茨海默病可以预防,21条妙计请收好

2024-02-10 16: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玉酱 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颠覆你的认知!阿尔茨海默病也可防可控!

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的“2021年阿尔茨海默病(AD)新进展国际论坛”已于2021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秘密”为主题,特邀多位国内外在该领域有笃深造诣的专家进行授课及交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认知亚专科带头人郁金泰教授在会上介绍了AD的危险因素和21条预防推荐。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AD疾病概述及危险因素

郁金泰教授介绍,AD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约占所有痴呆的60%~80%。AD患病率的增加主要发生在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AD患者,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4000万人,疾病负担巨大。

过去常认为AD不可防不可控,但近些年来观念已有所更新。研究显示,多种因素与AD发病相关(图1)。其中,年龄、性别、基因及家族史属于不可调控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头部外伤、房颤、睡眠障碍等疾病或状态属于可调控危险因素;而教育、体育锻炼、健康饮食模式、维生素C摄入及认知刺激活动与社会活动则属于可调控保护因素。

图1:AD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

既然AD有这么多的可调控因素,基于这些因素,应如何预防AD呢?郁金泰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从全球44676项研究中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243项观察性前瞻队列研究和153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循证医学分析,涉及104项可调控因素和11项干预因素。

研究团队根据分析结果,基于循证医学标准,制定了AD预防指南,包括21条推荐意见。

21条重磅预防推荐一览

指南推荐见表1:

表1:21条重磅推荐

郁金泰教授强调,对AD的预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青少年时期应尽可能多地接受教育;进入中老年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做好中老年共患病管理与控制,可以有效预防AD的发生。

除以上建议中提到的因素外,郁金泰教授团队还对其他AD风险因素做了评价,包括社会关系、饮食模式、鱼类摄入、非甾体类抗炎药、骨质疏松症等,虽然这些因素目前证据级别不够高,并未做出推荐,但将来随着AD相关危险因素和预防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指南推荐的相关内容和级别还会不断变化。

过去,AD一直被认为是无法预防的;可以想象,该预防指南的问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波澜,得到全球学术界和媒体的空前关注。指南首先是被BMJ出版社选为全球媒体发布;随后也得到了美国CNN、合众国际社、新闻与世界报道、英国泰晤士报等媒体采访报道。

预防手段背后的机制

21条推荐中提到的因素与AD发病之间是否存在确切的因果关系呢?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如何?郁金泰教授团队对这些问题也做了进一步探讨。

团队研究发现,轻微抑郁症即可对脑内Aβ沉积产生影响,从而使AD风险提高83%以上。可见,情绪与AD病理关系密切。

睡眠时间与AD病理也存在确切关联。睡眠时间<4小时或>10小时,均可促进脑内Aβ病理改变;而每晚睡眠6~8小时最为健康。建议晚上10点左右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还证实了血压与AD病理的关系。中年期高血压、老年期低血压、中/老年期高脉压差及血压高变异性,均可以通过介导Tau蛋白病理导致认知损伤。

AD的三级预防

郁金泰教授认为,在生命不同阶段,对于AD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手段。

图2:AD的预防分级

首先是贯穿终生的初级预防,即控制可调控危险因素。应加强教育、体育锻炼、健康饮食、认知活动及社会活动等。同时控制和纠正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房颤、肥胖、吸烟、脑血管疾病、头部外伤、听力损伤、衰弱、睡眠障碍、抑郁、精神紧张、直立性低血压等。

自AD临床前阶段开始启动二级预防,在控制可调控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加用病理靶向调修治疗,降低Aβ、tau产生(如β-/γ-分泌酶调节剂、tau磷酸化调节剂等),促进Aβ、tau清除(如泛素化蛋白酶体调节剂、抗体/疫苗免疫治疗等)。

自MCI阶段开始启动三级预防,以药物对症治疗和家庭照料为主。症状改善性药物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等神经递质调节剂,也可以加用一些神经保护剂。对于有症状患者尤其是痴呆中晚期人群,应注重家庭照料,改善居住环境和饮食、加强陪伴和护理等。

按专家说的做,就可以降低40%痴呆风险!先定一个小目标,从好好读书、早睡早起开始吧!

专家简介

郁金泰教授

郁金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认知亚专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和行为学组副组长,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一线临床和科研工作。

本文首发: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本文作者:玉酱

本文审核:郁金泰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责任编辑:陆离先生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