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先秦两汉时期绘画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2024-03-26 14: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刘成纪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作者:刘成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年8月1日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魏晋以来的艺术观念史讨论得比较充分,但对于魏晋之前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理论反思却挖掘得不够。所以,作者选取先秦两汉的艺术观念史作为研究主题,是独具学术眼光的,为中国艺术如何从自在走向自觉理出了一条线索。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研究范围而言,作者大大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如在艺术类型上,除了传统的“美的艺术”,即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外,中国早期诗歌可以入乐、典礼仪式具有艺术意味、工艺制作具有哲学关怀、城市布局具有象征性,也被作者纳入艺术观念史的考察范围。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历史特性而言,作者强调中国早期艺术观念的进展,整体体现出渐进的特征,它是历史背景与时代状况共同作用的产物。此外,作者对西周及两汉在中国艺术观念史中地位的重新评价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编辑推荐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套装共2册)》包括《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上卷)》《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下卷)》共2册。《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套装共2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成纪,河南虞城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美学专业博士后。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任现职以来,出版专著1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等10余项,获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2011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主要从事中国美学和艺术电研究。

目录

上卷导论一、先秦两汉:中国艺术的前历史二、现代艺术观念与中国艺术观念史写作三、中国艺术观念史的起点和奠基问题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雅俗之争五、春秋战国时期对艺术的肯定和否定六、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上)七、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中)八、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下)九、艺术观念史的特性及研究法十、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特性及文献辨析第一章远古夏商:中国艺术观念的浮现第一节中国艺术观念之萌芽一、艺术的起源问题二、人工制品与艺术作品三、远古器具与艺术观念四、远古艺术的观念性特征第二节中国艺术观念之初型一、文字史与艺术观念史二、甲骨文中的艺术概念三、甲骨文中的艺术评鉴四、殷商时期的艺术观念第二章西周:中国艺术观念的奠基第一节“心”的发现与“诗言志”一、殷周之际入神关系的变化二、“心”的发现三、“诗言志”的提出第二节西周典礼艺术的物体系一、诗、礼、乐之关系二、从身体到服装、佩饰三、上手之器:青铜器四、建筑与城市五、意义物与人工物六、表意体系的复原与拓展第三节西周音乐艺术与音乐观念一、西周用乐状况二、诗、乐、舞之关系三、释“百兽率舞”第四节西周时期的艺术与政治一、西周政治的情感特性二、诗与政治三、礼与政治四、乐与政治第三章春秋用诗及诗用观第一节春秋用诗状况及价值定位一、春秋用诗状况二、诗教与雅言三、诗的价值定位四、诗与乐的分离第二节春秋用诗原则一、“诗之志”与“诗之言”二、“诗以合意”与“以诗证事”三、“诗以合礼”与诗的等级制四、“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第三节诗的文场与审美标准的建立一、诗的准入制二、诗的情感取向三、诗的文场四、诗的错位式理解五、贵族“私语”体系的形成第四章春秋音乐及音乐观第一节音乐艺术的独立一、音乐与音乐家二、音乐价值的二重性第二节音乐的神性问题一、“乐与神通”及理论根据二、音乐中的自然感应三、音乐中的生死预言第三节春秋音乐的古今之争一、古乐的边界二、新旧乐之比较三、新乐的界定四、对新乐的批评五、历史特性及后续影响第四节审美批评之诞生一、季札观乐二、审美评价诸层次三、政治批评与审美批评之辨四、音乐认知模式与审美批评第五章春秋建筑及建筑观念第一节春秋建筑的价值取向一、建筑的审美取向二、建筑中的理性与欲望第二节周礼对建筑制式的规定一、建筑作为礼制观念的物态形式二、建筑制式与尊卑等级制三、建筑装饰与艺术等级制第三节春秋建筑的礼制原则一、相关史料集录二、对权臣大夫的批评三、批评的尺度与向度四、礼制批评的有效空间第四节春秋建筑的俭奢原则一、春秋时期的诸侯建筑二、相关文献集录三、尚俭的批评观念四、礼制与俭奢之关系第五节审美观念的浮现一、建筑中审美的位置二、“美”的语义拓展第六章老子与孔子第一节艺术的形而上学一、老子的道论与艺论二、老子的气论与艺论三、老子的象论与艺论四‘、艺与真第二节艺术的经验论一、孔子与早期艺术史二、孔子时代的“艺术”三、孔子对艺术的分类四、孔子的艺术价值观五、孔子的艺术批评六、孔子删诗与理性启蒙七、孔子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第七章战国时期艺术观念的发展第一节战国时期的艺术末世论一、退化的历史观与艺术史观二、诗的衰亡与诗、史之变三、艺术的重新定义第二节战国音乐的世俗走向一、音乐的色情化二、音乐的民间化三、音乐的地域化四、音乐的多元化五、雅乐之遗存第三节造型艺术:青铜器与绘画一、战国青铜器的世俗化二、战国绘画及其艺术取向三、新型艺术主体之诞生第四节造型艺术:宫殿与墓葬一、战国宫殿建筑及欲望表达二、战国墓葬建筑及欲望表达三、秦皇陵与秦皇城四、两界混成的营造体系……第八章战国诸子对艺术的否定第九章战国诸子对艺术的肯定第十章《吕氏春秋》的理论融创第十一章先秦工艺体系与制度第十二章释器具第十三章先秦工艺哲学下卷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另外,上引史料仅有一例涉及诸侯国君、另一例涉及一般士人,大部分则与诸侯大夫有关。这说明,在春秋时代,周王室政治势力的衰微和诸侯的坐大,已使灭子与诸侯之间的礼仪关系变得无足轻重。与此比较,由于诸侯掌握着实际的治权,而大夫又对各侯国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这意味着对礼制遵守和僭越的对立,主要凸显于侯国内部的国君与大夫的关系中。孔子所谓“政逮于大夫”、“陪臣执国命”,正说明了侯国大夫成了春秋时期建筑领域僭礼的主体,也成为正统思想者主要的批判对象。至于宰我,作为孔子弟子或一介士人,他因“画寝”被批评,历代注《论语》者都没有找到他具体违背了周礼中哪一条关于建筑制式的规定。孔子对他的批评,主要应是基于一种防微杜渐的警戒目的。从历史看,士在春秋时期并不具备僭越礼制的物质条件。到战国时期,游士阶层及纵横家的出现,使士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大大加强,他们自此才有能力逾越礼制,但所谓的周礼在这一时代却已彻底失去了对人欲的约束力。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