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元服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元本服饰 辽夏金元服饰

辽夏金元服饰

#辽夏金元服饰|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辽夏金元服饰

辽(916-1125)、西夏(1038-1227)、金( 1115-1234)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

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筒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影响到汉族中上层妇女,虽被视为奇装异服而受到一再禁止,却禁而不止,广为流行。此外,黑龙江阿城金代贵族墓出土的男女服装中,还有一种前面连腰、后面敞开的分裆裤,裤口还附有可套于脚心的环带(制式恰如现今的健美裤),前腰高及胸部、上有肩带,后附背带三对,可以结束在胸前,形制与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的绵袴非常相似,也许还与《汉书》提到的多带“穷裤”有关联。

当时北方民族男子发式一般髡发,即剃去顶发,余发散披或结辫下垂耳旁。有身份或交纳大量驼马财物的,才许可拢发裹巾,巾式类似唐代幞头。

图题:元世祖忽必烈(暖帽、辫环、一色质孙服)和皇后彻伯尔(真珠姑姑冠、纳石矢袍金锦缘)

图题:尖顶圆帽、小袖短袍蒙古族青年和唐式幞头、圆领服男子

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 “芝麻官”俗语即由此而来。

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如《中兴四将图》画像中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身边家将的便服,已与金人男服无大区别。彼此影响的原因虽不尽同,或为政治需要,或从生活出发,但可看出民族融合多出于现实要求,即使在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时期,也是如此。

元代( 1206-1368)由忽必烈灭南宋入主中原的历史不足百年,其间,于延祐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做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

图题:元代杂剧人和奏乐人戏装

图题:蒙古族结发、左衽上衣女仆和笠帽、右衽系带袍男仆

元代长衣通名为袍,其式样在北方男女区别并不大,但材料精粗贵贱,却相差悬殊。高级大官服多采用鲜明红彩织金锦,且沿袭金制从花朵大小定品级高低,下级办事人只许用檀褐色罗绢。平民一般禁止用龙凤纹样和金、彩,只许用暗色丝丝。至元二十二年( 1285 )还令“凡乐人、娼妓、卖酒的、当差的,不许穿好颜色衣”。由于禁令限制,反而促使劳动人民因地取材创造了种种不同的褐色,多达四五十种名目,后来还影响到帝王衣着破例采用褐色。

发式,汉族男性变化不多,北方的汉族女性较前简化。蒙古族男性则把顶发从额前垂下一小绺或留作桃形,余发编成大环或麻花状,垂在耳边,帝王也不例外;女性多缩发髻,贵族加戴姑姑冠(罟罟冠),高到二三尺。帝王尤喜爱各式帽,俱用精美珍贵材料做成,缀珠玉以示尊贵。

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梭罗、大绫、小缕、南绢、北绢、木绵布、番绵布... ...种种名目。元代每年举行十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纳石矢金锦并加饰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前一代的华服变成后一代的贱服,历史上并不罕见,是改朝换代影响服饰变化的一种必然现象。

图题:明摹《胡茄十八拍》中反映女真制度的人物服饰(巾帻、右衽制度为汉家衣冠)

图题:契丹人或女真人臂鹰出猎

图题:髡发、着圆领或皮领小袖袍、长靴的契丹将士

图题:壁画上的西夏贵族供养人装扮:后披冠子、圆顶小袖锦绣衣,浑脱帽、右衽袍和花冠金步摇、右衽长衣百褶裙

专栏

礼乐人生

供稿 | 诚 敬

责编 | 诚 敬

HDJDS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