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应对孤独症谱系障碍(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儿童孤独症倾向 如何科学应对孤独症谱系障碍(2)?

如何科学应对孤独症谱系障碍(2)?

2023-11-15 20: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师建国 心声经典

目录

一、什么是孤独症谱系障碍?

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致病因素

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表现

四、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

五、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

六、独症谱系障碍的预后

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致病因素

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既往研究提示该类疾病与脑神经发育相关,因此,DSM-5将该类疾病归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最先描述孤独症的精神病学家利奥·肯纳(Kanner, 1943)认为,孤独症是生物学因素和糟糕的养育共同导致的。也就是遗传因素为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自1980年以来,无论家系调查、细胞遗传学研究,还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均显示儿童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与遗传因素关系非常密切,遗传度高达80%~90%。家系调查结果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兄弟姐妹出现此障碍的可能性比无此障碍儿童的兄弟姐妹高50倍。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都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概率约为60%,而异卵双生子此概率在0%~10%之间。此外,90%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同卵双生子存在严重的认知缺陷,而异卵双生子只有10%。

细胞遗传学研究中所有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的异常在孤独症患儿中均有报道。

来自丹麦国家精神病学项目iPSYCH的研究人员发现,自闭症和ADHD在同一基因(MAP1A基因)中共享变化。新知识直接涉及两种儿童精神病的生物学原因。在丹麦,约有1%的学童患有自闭症,而2%至3%的人被诊断出患有ADHD。自闭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不同的发育障碍,但它们可以具有某些常见症状。例如,自闭症儿童可能表现出暴力或攻击性行为,冲动,在学校和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有问题,而多动症儿童也可以分享这些相同的症状。奥尔胡斯大学教授,首席研究员安德斯·伯格伦(AndersBrglum)说:“在自闭症儿童和多动症儿童中,在相同程度和相同基因中发现突变的事实表明,其参与的生物学机制相同。”这些发现直接指出了多动症和自闭症共有哪些生物学原因机制。

(二)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神经学上的因素可能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起着作用。孤独症谱系障碍所表现的大量缺陷表明,脑部的正常发育和组织被打乱。

目前研究显示,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存在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在脑结构研究方面,研究显示部分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存在小脑发育不良、脑干缩小(包括中脑、脑桥、延髓)、杏仁核缩小、胼胝体缩小、海马缩小、侧扣带回缩小、整个大脑体积增大、侧脑室扩大、尾状核体积增加等。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脑白质发育也存在异常,包括连接不同脑区的白质及胼胝体异常。神经病理学研究则发现孤独症患儿双侧边缘系统神经细胞体积缩小,充添密度增加;在新小脑,浦肯野细胞不同程度缺失,部分伴有神经胶质增生的颗粒细胞缺失;脑干发育异常,面神经核和上橄榄体几乎完全缺失;海马和杏仁核存在细胞学异常等。

人类的先祖是群居动物。而在群居中,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其他个体的态度、心理和情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个体能够良好地融入群体、从而存活下来的保证。可以想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初级的共情能力,人类的先祖才能一步步存活下来,发展成如今的人类文明。

同样,针对心智理论的研究发现:大约13-15个月的儿童,就已经能够通过一些涉及心智理论的任务。这表明,心智理论极有可能是天生的,烙印在我们的大脑中。在我们学会语言、学会理解环境之前,就已经能够懂得去思考「别人的想法」。

那么,心智理论什么时候发育完全呢?答案是:大约4岁左右。针对儿童的研究发现:大约4岁的儿童,就已经能够像成年人一样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许多症状和问题跟心智理论密切相关。比如:孤独症的成因,可能就跟心智理论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有些研究发现:跟同龄的儿童相比,80%的孤独症儿童无法通过心智理论测试(Baron-Cohen等, 1985);以及,在所有孤独症患者中,都观察到或多或少的心智理论功能缺失(Happé F, Frith U, 1996)。这或许表示:患有孤独症的儿童,会较难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难以理解他人和外界。

(三)神经生化因素

在各种神经递质中,有关5-HT与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研究相对多,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近年来,因催产素与人类社交行为相关,有关催产素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除5-HT、DA、催产素外,还有研究发现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存在GABA与谷氨酸间的失衡。对孤独症患儿脑脊液中β内啡肽水平进行研究,未能得到一致结果。

(四)免疫学因素

既往研究显示部分孤独症患儿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其T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补体C4B蛋白的水平明显下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脑脊液中免疫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自身抗体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因此,有学者提出免疫炎性假说,即由于中枢神经的炎症,导致脑神经发育障碍,引发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可能和肠道菌群有关系。一直以来,科学家都是在探究孤独症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存在的关联。理由在于,多数孤独症患儿都存在消化道疾病的情况,并且很多研究也发现了孤独症儿童肠道菌群失调,比如双歧杆菌丰度降低,梭菌属丰度上升。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娟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康禹团队给出了答案。他们研究发现,由于孤独症儿童微生物组的失衡,出现了微生物解毒功能受损,进而导致孤独症个体中毒素蓄积以及线粒体功能受损,这可能是微生物参与孤独症发病的重要新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环境毒素暴露是孤独症致病的重要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对人体来说是一道重要的解毒屏障。孤独症儿童肠道菌群解毒功能的降低,可以导致其对环境毒素暴露更敏感,毒素蓄积进入血液,损伤细胞的线粒体功能,进而导致孤独症的相关症状。患儿体内的解毒酶越少,线粒体功能紊乱的标志物检出越多,患儿表现出的孤独症症状越严重。

肠道菌群,为何如此重要。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人体约99%的营养和90%的毒素,要在此进行吸收和排除。肠道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附着和集结了人体70%以上的免疫因子,产生约80%的抵抗力。肠道由上皮细胞、肠粘液、肠道菌群、分泌性免疫球蛋白屏障组成,防止内毒素穿过肠粘膜进入体内组织和器官。肠道菌群平衡稳态,则身体健康;反之,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维护孩子的肠道菌群?适当长期补充益生菌,对于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能够长期有效提高宝宝的免疫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益生菌对于增加儿童免疫力有很大的帮助!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保持肠道这个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的健康,以此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抵御各种病毒的侵袭。

(五)母孕期不利因素

目前有研究显示,母孕期不利因素是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母孕龄高,母亲怀孕时父亲年龄大,母孕期有先兆流产、病毒感染、吸烟、服用某些药物、羊水的胎粪污染、胎位异常、情绪不稳、宫内窘迫及出生时有难产或早产、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

有研究显示,母孕龄≥35岁时,子代患孤独症的风险是母孕龄25~29岁者的1.3倍;母怀孕时,父亲年龄≥40岁,子代患孤独症的风险是父亲年龄25~29岁者的1.4倍;两个年龄较大的父母生育的第一胎患孤独症的风险比母孕龄20~34岁、父年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