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学、儒家的宗教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儒教是教吗 关于儒学、儒家的宗教性

关于儒学、儒家的宗教性

2024-04-27 03: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年12月9日上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师生带来了题为“关于儒学、儒家的宗教性”(On the Religiosity of Confucian Learning and Confucianism)的讲座。讲座由燕京学堂学业主任陆扬主持。本次讲座是燕京学堂2021-2022学年必修课“中国专题系列讲座”的第四讲。

讲座之前,我们采访了李天纲教授。谈到中西文化交流,李教授认为,学者们历来对“西学东渐”的研究较多,而“中学西传”也同样值得研究。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对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现在。那时,中国儒家经典及佛教、艺术等文化作品的翻译逐渐开始传到西方。同时中国风(chinoiserie)的盛行,从人文主义到丝绸、瓷器等生活艺术,均曾对欧洲和世界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

谈及十七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士大夫间的互动,如徐光启与利玛窦惺惺相惜的友谊,李天纲教授表示这与当时的整个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当时的士大夫们,无论在江南或在北京,不管是受王阳明,还是朱熹思想的影响,思想都十分开放,认同“东海西海心同理同”这样的理念,无论来自世界何处,人与人之间,“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但求心灵相通,这就是文化交流的基础。

接下来,谈到 “东方的全球主义”,李教授认为在二十世纪,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并非是直接的改变,而是一种吸纳、学习后的适应化的过程,李教授将其视为“在地的全球化”。对东方国家而言,就是“东方的全球化”。

此外,李天纲教授表示,十九世纪末期,以容闳为代表的杰出先辈们所参与的留学运动,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今天,新的一批全球青年将眼光聚焦到了中国,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轻人们应打开眼界,除了学术交流以外,增进彼此间文化和日常生活上的互相了解,多接触新的事物和观点,这对年轻人的一生都大有裨益。

讲 座 回 眸

“中国大学有宗教学系,中国有没有宗教?”

李天纲教授以中国宗教研究的一个本体论困境作为引子,在讲座中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时期,中西方学者围绕“儒家是否为宗教”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各种观点,启发同学们去思考诸如如何看待宗教与宗教学、宗教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讲座伊始,李教授从燕京大学现代宗教学的成立、1893年芝加哥世纪宗教议会对中国宗教的关注、民族国家与现代宗教的关系等背景出发,解释了宗教为何会在中国社会受到关注,以及研究儒家宗教性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李教授首先谈到了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宗教的“现代性”解释以及“基督教中心论”等观点,并介绍了黑格尔、涂尔干、伏尔泰、韦伯、高延等西方学者的相关看法。其中,李教授特别提出,考虑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对鬼神的强烈信仰,韦伯和高延将如祭祀、节庆、禁忌等民间活动纳入考量中,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儒家宗教性具有较大指导意义。

接着,李教授回到对中国学者观点的介绍中。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史哲领域的学者对儒家宗教性的看法受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故而倾向于淡化儒家的宗教性,并强调其理性化的内容。在此部分,李教授着重介绍了梁启超、马相伯、胡适、冯友兰等学者的观点。

随后,李教授以季羡林先生和蔡尚思先生为例,指出中国大陆学界对“中国有无宗教”以及“儒家是否是宗教”的观点开始有所改变。此外,不同于当代新儒家第一代学者受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回避对儒家宗教性的讨论,第二代学者开始承认儒家在道德和人文主义层面上的宗教性。任继愈派则从“唯物史观”出发,主张儒家是宗教,但其作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具有负面影响的国家宗教。

最后,李天纲教授回顾了中国宗教问题的起源与宗教学的定义,总结儒家在信仰、仪式和教义方面都符合一般的宗教特征。同时他提到,研究宗教也是研究中国文化基本面貌的一方面,因为宗教与中国文化具有基本的协调关系。目前,“中国有宗教”“儒家具有宗教性”是学界的新共识,而在这一共识下,学者们推动着当代宗教学的研究与教学发展。

师 生 互 动

Q:梁漱溟先生从唯识论的角度去理解知识、思想与宗教,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方式的呢?

A:梁漱溟对唯识论的推崇其实是当时一些学者的共同倾向。他们在研究印度宗教时,比较关注佛学和唯识,讲唯识其实是以哲学代宗教。我认为每个宗教都会有这样一部分的神学内涵,唯识代表了佛学最高层的认识。从这一角度出发谈哲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将唯识作为宗教本身则是有问题的,当时关于这方面的争议也有很多。唯识是一种理性化倾向,跟我们以儒学代表儒教是有相似性的。

Q:中国的儒道佛三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冲突,是不是与它们不完全是基本宗教有关呢?

A:我认为是的。儒道佛三家在民间角度来看,是存在下层共融共通的关系的。在民间,三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佛教的庙可以转化为道教的庙,很多神也是在三个教派中互通的,例如关公在佛教里便是迦蓝护法。古代中国宗教里没有三个教会,而是三种信仰方式,冲突性也没有那么强。我认为,古代信仰的共融性是现代宗教所不能扬弃的,如今我们也应该发展不同宗教的共融性来解决宗教的冲突问题。

Q:从现实意义出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呢?

A:现代的儒教不是过去的儒教,儒家与儒学合理的部分已经融合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了,其与西方哲学和现代思想是具有同等地位的,也是共融发展的。站在“信仰自由、众教平等、政教分离”的立场上,我们对儒教也不应该有“原教旨”的做法。民间信众有权保持自己习惯的香火、祭祀、法会、朝山、讲经等仪式行为,但建立教会和推广教义的做法却是不必要的。

采访/文字:郭一兰

讲座内容整理:苏适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