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野生蘑菇、木耳、地耳开始撒欢啦,你能认全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像木耳的蘑菇 雨后的野生蘑菇、木耳、地耳开始撒欢啦,你能认全不?

雨后的野生蘑菇、木耳、地耳开始撒欢啦,你能认全不?

2023-09-11 01: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豫记】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前几天,下乡扶贫的同事从对口帮扶村捎回来几兜香菇,说是酷暑天菌棚里不出菇,想吃鲜菇就得等到秋冬季节了。于是大家纷纷抓住最后的机会,在“消费扶贫”的同时满足味蕾的享受。

可是许多人不曾知道,此时正是乡间里捡食野生蘑菇、木耳、地耳等菌类的大好时节呢!

野蘑菇的吃法也很“野”

那些年,乡村里还没有混凝土结构的宅院,除了青石、灰砖蓝瓦房,屋里院外全都是经过反复夯实、碾压的泥土地面,根本看不到一点水泥硬化的痕迹。

夏季里雨水相对充沛,特别是连阴雨天气,原本瓷实的地面经过雨水浸润,表层变得略微松软起来,特别是房前屋后一些背阴的地表上还常常长出一层绿色的苔藓,十分滑腻,一不小心踩上去常常会摔个“仰八叉”。

然而,也就是这些阴凉的地方,常常隔三差五地长出三两朵被我们称之为“毛毛菇”的野蘑菇来,带给孩子们许多的惊喜。

这些毛毛菇到底是怎么生成的不得而知,而且长菇的地方还仅限于既定的区域范围。

毛毛菇起初只是像“知了猴”从地里钻出来一样,先把薄薄的一层地皮儿顶起,露出肉嘟嘟、白嫩嫩、指头肚儿大小的冠状物来。

于是,青苔略显的褐色地面上的这几朵白蘑菇就成为我们的牵挂,上学放学、饭前饭后,只要一有空闲就蹲在一旁眼巴巴地瞅着,渴望它们快快长大。

我们还常常用砖头、石块、树枝之类东西给它圈个“围墙”,防止遭受鸡鸭猫狗等畜禽的“祸害”。

毛毛菇也仿佛猜透了我们心思似的,紧贴地面的菇冠可劲儿地膨胀着生长,只三两天工夫,就长得和鸡蛋一般大小了,除了颜色不同,形状就和现在人工培育的香菇一个模样。

奶奶告诉我,此时的毛毛菇肉多肥嫩,必须及时采摘,如果耽误一天时间,毛毛菇颜色发黑,肉冠萎蔫干瘪,就不能吃了。

我按奶奶教的方法,先用小铲子扒去周边的泥土,把毛毛菇连根挖出来,用清水淘洗两遍,撕成几片,摊在洗干净的泡桐叶上,撒上盐粒,包好,外面再裹上两三层泡桐叶,随手拽根“结巴皮”草茎缠上两圈,趁奶奶做饭的工夫,把泡桐叶包裹着的毛毛菇放灶火边上烧烤。

等外面的泡桐叶差不多烧焦了,里面的毛毛菇也焖熟了,小心翼翼地揭开泡桐叶,里面的菇肉已变成浅灰色,一股清香伴着热气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我也顾不得烧嘴,三下五除二就吞进肚子,可惜总因数量少不能解馋而遗憾,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便更加留心寻觅毛毛菇的踪迹了。

地曲莲好吃拾掇起来费工夫

地曲莲又叫“地耳”,更是乡间里一种珍稀的美味。它的形状像木耳,但比木耳的褶皱多些,质地也比木耳薄且呈透明状;也和现在人们做汤用的紫菜相似,却没紫菜那般具有柔韧的纤维。

小时候,每逢夏季阴雨天气,只要雨一停,大人小孩就就蜂拥一般来到村西小水库土夯的外坝坡上或村北狮子山脚下捡拾地曲莲。

有手脚麻利的,半晌工夫能拾一小篮子。

只是地曲莲一撮撮儿散生在白草丛根部,别说大家都争先恐后一般,即便是万分的小心细致,捡拾起的地曲莲上面也避免不了会沾染一些枯草碎屑、草籽等杂质。

好在当时小河里清水盈盈,人们先把捡回家的地曲莲中的杂草叶梗大致挑拣一遍,然后拿两个瓷盆或竹簸箩之类容器来到河边,将地曲莲漂洗干净带回家。

洗净干淘的地曲莲搭配青辣椒或者和鸡蛋煎炒,然后用烙馍卷着吃,总令我大快朵颐、百吃不厌。

母亲还常常从每次捡拾的地曲莲中拿出一部分,晾干了保存起来,到冬天里蔬菜稀缺时拿出来一些,用温水泡开,配着干豆角或萝卜干儿之类剁碎作馅,用来包饺子、蒸包子,别提有多好吃了。

后来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地曲莲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简单来说就是野生菌类的一种,适合在夏季阴雨天生长繁殖。

关于它的生成,我小时候听大人们讲得最多的不外乎有两种:一种说它是由“羊屎蛋儿”变的,另一种则说它是白草(一种根系发达的野草)疙瘩生的。

这也难怪,在人们看来,凡是盛产地曲莲的地方,无不白草茂盛而且牛羊群聚,哪个地方的白草茎叶被牛羊啃得厉害,哪一片草地遗留的羊粪、牛粪多,那里的地曲莲就生得多而肥实。

在雨后湿润的空气里,刚生长出的地曲莲呈青绿色,质地厚实鲜嫩、形状舒展,一撮一撮的,捡拾起来相对容易许多。

而一经太阳曝晒便很快老熟、蜷缩,呈灰褐色,晒干后则破裂成片状,一碰就碎,散落在草丛中很难寻觅,更别说捡拾了。

雨后初晴时,人们本就是冲着地曲莲而来,看到最多的自然是地曲莲;而经太阳曝晒后散碎于草丛的地曲莲了无踪影,眼前最醒目的莫过于草疙瘩和“羊屎蛋儿”。

这样,早些年人们关于地曲莲的说辞也就不难理解了。

“忽雷泡”止血止疼更加惹人爱

雨后的山坡上或灌木丛的枯枝败叶间还会生出一种个头儿大似拳头的圆形蘑菇,俗称“忽雷泡”。

由于忽雷泡并不常见,所以人们很少在雨天专门去劳神费力地寻找、采摘和食用,然而有人能够在割草、放牧的过程中偶然遇见一个忽雷泡,则完全凭的是运气。

此时的忽雷泡呈灰褐色,外面包着一层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的东西,用指头轻轻抠开一个小孔,里面满是黑色的粉末状东西,这些黑色粉末是忽雷泡内部老熟的肉质变成的。

你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粉末,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可是把忽雷泡视若珍宝、用心收藏的。

记得有年夏天,父亲到村西老雕山上刨“窑柴”,中午回家的时候,居然用草帽兜回来一个硕大的忽雷泡!

不只我们一家,甚至在左邻右舍眼里都觉得这是一桩“幸事”。

忽雷泡最主要的作用是止血效果明显。

从此,谁家孩子在河里摸鱼捉蟹,被隐匿在淤泥里的玻璃渣划破手脚了;大人们在割草、收庄稼时被镰刀割着手指头了;抑或有人不小心摔倒,磕破皮肤流血了.......来不及找医生,都纷纷找到家里来。

无论父亲或是母亲在家,都会毫不犹豫地从屋里拿出小心珍藏的忽雷泡,从里面捏两捏儿黑粉摁在伤口上,再用手指按压一会儿,很快就能止血止疼,伤口小的,半晌工夫就能结痂,就像传说中“金创药”一样神奇。

除了上面这些,我们还能趁着雨后的湿润从枯死的榆树或枣树枝干上、瘿瘤丛生的老柳树身上采摘到叶片肥硕的棕红色木耳,等等。在当时,这该都是何等令人兴奋的事情啊!

如今,在钢筋水泥、化肥农药的鲸吞蚕食下,“山野菌”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渐行渐远,原生态的美味正被各类人工培育的产品所替代。

只可惜,其中少了许多劳动的快乐,那种源于自然的味道也愈发让人留恋。

我由衷地希望,在夏日的雨后,除了天上的彩虹,也能在脚边再次看到“野生菌”们的身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延伟| 撰文

蓝家夏夏| 版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