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关于消费类电池研发人选跳槽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储能电池动力电池 【思考】关于消费类电池研发人选跳槽的选择

【思考】关于消费类电池研发人选跳槽的选择

2024-05-24 16: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随着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出货量越来越大,消费类电池的增长速度远不如动力和储能板块,消费类电池研发板块的候选人多少有点焦虑。最近老有这块的博士在问我:“某某公司和某某公司,哪家更好?”

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一些朋友的履历思考一下,适合这一类人群的职业发展路径。

一、目前消费类电池的市场行情

2022年全球消费类电池出货量在85-90Gwh,2021年的消费类电池出货量80-85Gwh;

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是518Gwh,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301Gwh;

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08Gwh,2021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66.3Gwh。

(各个机构统计数据可能会有出入,Anyway,我只是把数据拉出来做一个增长趋势的体现)

从量上来,消费类电池受制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增长放缓,在下一个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我做个娱乐预测:下一个风靡全球电子产品会是VR眼镜 ,上一个是被Apple带出来的,真无线蓝牙耳机和智能手表)出现之前,消费类电池的增长率应该都不会好看。在这个阶段,让我们看看行业的龙头企业们有哪些对策:

1、ATL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市场占有率接近40%)

ATL是很早就有忧患意识的,除开CATL的前身EVC,其实一直在做相关领域的延伸:曾经的东莞新能安(无人机、二轮车和电动工具电池)、东莞新能德(家储和便携式电池);现在的厦门新能和、厦门新能同(A/C的合资公司,主要是二轮车和储能电池)

东莞那几家并没有溅起多大的水花,很多的研发生产人员也都在过去的两年选择离开;厦门的新公司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值得去的。过去两年ATL也不断在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从设置生产制造单元到取消),也有很多焦虑的员工选择离开,这些人员的去向包括自研电池的车企、二线动力电池公司和某些初创公司。

2、其次是2021年A股上市的冠宇(市场占有率接近20%)

2022年全年营收108亿到110亿之间,净利润只有0.7-0.9亿之间;

2021年全年营收103亿,净利润为9.45亿;

时间再拉长一点,2020年全年营收69亿,净利润为8.1亿。

冰冷的财务数据很说明问题,2022年冠宇明显不好过,营收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转型动力电池加大研发和资产投入,导致净利率急剧下降。我个人认为冠宇做了一个很关键的战略决策失误(也是事后诸葛亮),转型应该直接切入储能电池而不是动力电池。广州鹏辉、赣锋锂电、海辰、派能、瑞浦兰钧这些专注储能电芯的公司,2022年的业绩和利润都非常不错。

3、其他的消费类电池或者锂原电池或者镍镉电池企业(欣旺达、亿纬锂能等)都在向储能和动力电池横向拓展,慢慢的也能看到一些成果。

二、消费类电池的岗位划分及相关的跳槽建议

先说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虽然现在消费类电池(主要聚合物锂电池)增长放缓,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发展,所以各位着急焦虑的同时,也请安心认真对待自己目前的工作,可以主动留意,但是切勿盲投,也一定慎重做选择。

消费类电池研发板块大致分为:

1、材料研发(包括正极材料钴酸锂为主、负极材料石墨&硅、电解液、隔膜、辅材包括集流体和添加剂等等)

这些材料开发的研发人员,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相关的研发人员转型做动力和储能的难度比较高(因为正极材料体系完全不同);负极材料、隔膜和辅材相关的研发人员转行壁垒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从市场需求的紧缺度来看,一般是电解液>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辅材&隔膜。对于一些学历很高,经验很丰富的候选人,对材料特性和电化学基础有一定的了解,其实转行的壁垒都不高(目前很多储能和动力企业的高管,都是曾经ATL的中层或者技术骨干;反而是现在的公司,尤其是新入局储能或者动力的公司,对它们来说,时间是很宝贵的,所以他们的招聘基本都是要求同产品开发经验的…这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2、产品&平台开发(包括配方开发、产品设计、电芯结构设计等)

平台开发一般指的是下一代产品的预研开发;产品开发更多的是对接目前现有的客户,根据目前客户的需求从能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