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傅雷家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傅雷家书说什么的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傅雷家书》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傅雷家书》

2024-07-10 13: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然而,傅聪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

1966年夫妇二人含冤与世诀别,家产尽数被抄。他们写给傅聪的信都在国外傅聪那里有留存,而傅聪的回信则未能幸免。

▲傅雷夫妇

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通知作家叶永烈,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遗物,包括照片和文件,里面竟有傅雷夫妇抄录的几册傅聪回信。

傅聪得知此事,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直到十多年后,年逾古稀的傅聪终于点头。

至此,《傅雷家书》中的父子终得团聚。这部书亦终于完整。

▲父母与傅聪在书房(1956年夏)

在被傅聪目为“稚嫩”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少年音乐家求学经历的苦乐,他迸发的才华,他参加肖邦比赛的经历,更精彩的是他对肖邦等作曲家的理解和对鲁宾斯坦等演奏家的评论。他谈音乐甚至比父亲谈得还要好。

先做人,再做艺术家

金庸先生评论《傅雷家书》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句评语很中肯,因为它一语道破了傅雷教育儿子的基本精神。傅聪于1954年远赴波兰求学。临行前,傅雷给他的叮嘱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父亲(一九六一年秋)

阅读《傅雷家书》,你会发现傅雷一方面和我们的父母一样,唠叨、牵挂、敏感、苛求、大事小事都不肯放心。另一方面,他又和绝大部分父母不同,他有着超凡的悟力、渊博的学识、澄明的人生哲学,他不只是询问、敦促、鼓励,而是用这一整套深厚的修养来爱和培养自己的孩子。在家信中,他们谈音乐,也谈人生之真,谈中国人的境界,谈古典诗词,谈爱情与婚姻,谈金钱观,谈生活的艺术。

▲完整的《傅雷家书》(译林独家版权)

从傅聪写给父母的回信中可以看出,父亲从他年少时就给予他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使他更擅长把握肖邦这位最有诗人气质的作曲家的神韵。他说,“熟读后主词”,就发现了肖邦的精神。他说,舒伯特就像陶渊明,莫扎特就像贾宝玉加孙悟空。非常穿越的类比,但恰恰印证了文化与文化间深层的会通,以及不同艺术的殊途同归。

▲伦敦,傅聪凝视着自己在欧洲首次登台演出的海报

在中国钢琴家中,傅聪可以说是最有成就的一位。他对肖邦的演绎震惊了波兰人,他们认为他甚至超越了波兰自己的钢琴家。

▲傅聪在波兰华沙为比赛做准备(1954年)

父亲说

傅雷从未鼓励傅聪做一个钢琴演奏的专家,而是主张首先为人真诚,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在文学、哲学、绘画、雕塑以及音乐中涵泳琢磨,获得一种通学,进而浸润至人生,成为一个通人(即金庸所讲的“中国君子”)。

人生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我一生作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世故

人的心理是:难得收到的礼,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临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

爱情

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希望热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愚妄。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文化

东方的智慧、明哲、超脱,要是能与西方的活力、热情、大无畏的精神融合起来,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出现。

艺术

艺术

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因为不够真诚,一切都在嘴里随便说说,当作唬人的幌子,装自己的门面,实际只是拾人牙慧,并非真有所感。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

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

回归人生

别为了音乐的艺术而抛荒生活的艺术。

艺术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开花的树木。

▲傅雷家书墨迹(译林独家版权)

看这些格言式的文字,真难想象是在家书中写出的。这些从未想过要公开发表的文字,完全是毫无矫饰的父子间的对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