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剖析:《竹篮子的创意》(上)丨视频详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做竹篮子 课堂实录剖析:《竹篮子的创意》(上)丨视频详解

课堂实录剖析:《竹篮子的创意》(上)丨视频详解

2024-07-09 17: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何导入,或者说一节课怎么开始,可以用各种方法,有时候优秀、设计精巧的导入能让一节课成功一半。这节课可以用竹子的谜语导入:“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做材料。”这个谜语就可以让大家去想象竹子的特点。也可以用竹子的局部细节图片来激发兴趣,比如竹干的局部、竹叶的局部、竹根的局部等。

在校内讲课,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于某些课来说,它几乎决定成败,因为校内一节课的时间很短。

徐建:我觉得用竹杯、竹筷、竹垫等来观察导入,会更直观一点。

马迎九:可以,反正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老师最好别直接给出答案。怎么导入都行,关键是怎么设计。

王晓明:我想提个小建议,做个PPT连接电脑展示,会比电视展示更方便。

马迎九:好,我们继续。在这之后,胡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竹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到这里为止,就是导入的环节了。

胡老师展示了和生活有关的竹制品的图片,而不仅仅是直接根据竹子、竹篮来创作,这起到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竹子的作用,使课程内容更深了一步,也使课有了厚度,挺好的。但如果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来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用过的竹制品,老师再来补充,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秉承“学生能做的、能说的,就让他们自己说和做”的观念,最好不要越俎代庖,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还是很强大的。

这两个环节总体来说时间太长,因为它们只是起到启下和拓宽学生知识的作用,如果时间太长,反而会使学生分心,影响创作,所以设计上可以再紧凑一些。

导入就像一部电影的开场一样,很重要,但又不能太拖拉。重要的是,可以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对接下来的课产生兴趣,但还是要注意把控节奏和速度。不过校外授课时间充裕,导入时间长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不影响下一环节就好。

罗晓晨:我们幼儿班的导入和新授环节基本上是30-40分钟,然后才开始画,不然小朋友很快就画完了。主要是新授环节长,导入倒是不会太久。

王晓明:同感。

02

王晓明:这个白色的篮子是竹子的吧?

罗晓晨:涂了色的竹篮。我一般买原色的。

马迎九:这一环节,胡老师拿出了一个竹篮和一个竹编的棋子罐,并让学生观察竹篮:“摸一摸,看篮子给你什么感觉?”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用了各种方式来感受篮子。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之前某学生用闻的方式去理解戒尺,感受篮子的时候,很多学生也都用了闻的方法,可见作为一个老师,要慎重对待自己的言行,因为你的任何言行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负面的也一样。

感受的方式有很多种,眼睛看,手触摸,鼻子闻,耳朵听,舌头品尝……但在本节课中,学生只需要了解竹篮是怎么编织的,在创作时能画出竹篮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忽略。因为编织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创作时要用到这个,其他的就可以稍微忽略或者弱化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

观察也好,感受也好,老师应该要知道每一个环节是干什么的。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知道竹篮长什么样子,为下一步创作打好基础,但从视频来看,老师的目标有些模糊。

还有一个小问题,说棋子罐能存放茶叶,这有些不大对吧?“镂空”这个词也不大合适,“ 镂空”应该是雕刻用词。而且直到最后这个棋子罐也没有发生作用,那不如就去掉。

丁美春:我觉得应该要围绕几个点去感受篮子,根据学生的观察感受,引导学生观察到篮子的几个特点:为什么是凉的?为什么是粗糙的?为什么有气味?

马迎九:这样也会跑远。前几天有位老师私聊我,让我看课,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是前后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前面和后面没有联系。

罗晓晨:观察篮子的编织特点是重点。

丁美春:是的,围绕着重难点展开才是最有效的。

马迎九:罗老师说得对,怎么编织是这节课的重点。

胡军:对的,有些可以去掉,上课的时候没有察觉到。

马迎九:所以说,课的设计要有逻辑,前面的内容要为后面的内容服务,就像罗丹雕刻巴尔扎克,那双美妙的手因为影响整体不是被他砍掉了吗?课也是一样,尽管从局部看这样的设计很好,但整体来看有些多余,所以要么简化,要么去掉,对吗?

任媛媛:对,这就是我们很多老师所欠缺的,可自己察觉不到。

丁美春:现在我也慢慢意识到,不要用惯性思维上课,要抓住明确的目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用目标思维上课。我也在努力提升中。

罗晓晨:孩子们的编织部分和后面画的编织不太一致,孩子们是随便乱编的,只有一种方法用到了篮子的把手那里,所以目的没有完全达到,其实编织这个环节真的挺好的,有实践体验,就是编织的方式太散了。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请胡老师不要介意。

王博:不可以让孩子模仿篮子的编织方法去编织吗?

罗晓晨:刚开始看到老师让其中一个孩子来记录,我就想着:“不公平啊,她就不能编了吗?”还好后来是自己记录自己编了。

马迎九:用电线编织让学生理解竹篮的编织,创意很好,动手做,比单纯的看要理解得更透彻。但电线的出现有些突兀,因为前面的感受并没有落到编织上面,这里同样是逻辑问题。

付燕:让孩子们用线来实践编织方法,同时做记录,这个想法非常棒!确实有一个小朋友胡乱玩,老师如果提示编织可以用缠、绕、围等基本方法,可能会更好。

丁美春:应该只要体验编的方式和方法就可以了吧,要记录吗?

韩琦:能看出来胡老师对这节课非常用心,但我有个小疑问,“素材”“形式”这类词语,这么大的孩子能听明白不?我觉得,同样的一节课,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讲,可能用词方面更应该偏向于孩子能明白的词语,这样是不是会好一些?

马迎九:韩老师说得对,使用儿童语言很重要,包括“感受”这样的词,太书面语。

谢丙星:就感觉好多次冷场。

丁美春:真想有机会能让大家给我提这么多意见!

马迎九:假如在上一个环节对竹篮的编织仔细分析的话,也有助于学生在创作时对竹篮的描写,这样电线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上个环节可以将竹篮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竹篮是怎么编织的,这就可以了。

胡军:没有找到合适的编织材料,临时买了电线,这个我想了很久,是否可以用电线代替呢?

韩琦:电线、扭扭棒都可以。

马迎九:还有一个问题——提问的时候用词不大准确,比如“他做出来一个什么形状”、“什么形状的线条……你要记录下来”,“形状”这个词不大合适,不如说“样子”。还有,怎么记录?用线条画出来记录。这一点需要老师交代清楚。

罗晓晨:嗯嗯,马老师说得对!

马迎九:“首先你做的形状要能站起来”,这个一开始也应该交代清楚,但能不能站起来都无所谓。有时候美术课上确实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很多时候说不如做。

丁美春:是的,小朋友更喜欢自己动手。

韩琦:如果是三四年级孩子的话呢?可以直接给他们一个篮子,让他们自己去看篮子是怎么编织出来的?这种感受性的东西可能要比讲起来更直接一些。

马迎九:有一段是看老人编织竹篮图片,师生共同探究编织的方法,但就这节课而言,编织的很多方法并不重要啊。这一个环节,我没有理解是何目的,也许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编织,但是理解编织的话,完全可以在观察竹篮的环节完成,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就可以了吧?

王博:目的是不是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编织的纹理、线条的穿插?

罗晓晨:这里的编织如果和前面孩子们的乱编统一起来就很好。

马迎九:怎么编织,其实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让他们知道,理解了就行了。任何一个设计都应该有它的目的,并且环节与环节之间应该有逻辑,这个环节在这里是不大舒服的,也会影响学生的创作,因为重点是“根据竹篮进行创想”,到这里,可以说都是为了下一步的创作做铺垫的。

罗晓晨:这个环节可以放在前面。

李燕:如果变成单元,第一节体验编织,第二节观察创作,会不会好一些?

马迎九:@李燕 也不是很合适,关键不是写生课。

何彩斌:引导观察编织:可以先在篮子上找到一根线,然后顺着这根线,看看它经过了哪些路线。我记得小时候我自己是这样观察编织的。

03

马迎九:这个环节中,胡老师在启发学生想象,提问说“在篮子里装上自己的想法”。

这里也有些问题——说实话,这个问题,换做是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还有,老师问“篮子倒了是怎么回事”,学生回答后,老师说:“这是一般人都能想到的,能不能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时候,好像有个学生问了一句:“什么意思?”所以有些学生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图,这说明老师没有交代清楚。

就像刚才说的,有时候语言真的很难表达出我们的意思,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确实有很多情况难以用语言表达。

其实这个环节不妨用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来处理,比如,可以通过观看《玩具总动员》或类似的普通物件大变身的故事、视频、图片等,来传达老师想表达的意思,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再提问:“大家想一想,这个普通的竹篮能发生什么有趣的、好玩的,甚至恐怖的故事呢?这个竹篮倒了、头朝下了、破了,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样一来,整个环节的进行就比较顺畅了。

另外,胡老师还用了“载体”这个词,但是这个词对学生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的,建议老师尽量用口语或儿童语言。

胡军:启发环节中,一开始我没有找到让孩子们打开思维的有效提问,边上边提问,又紧张,表达得不够明确。

罗晓晨:我们在启发孩子的时候,会给他们看很多图片,凭空想象还是挺难的,但胡老师说的“篮子只是一个载体,可以自由发挥”,这个思路挺好的。

马迎九:继续说后面的创作环节。

学生创作的时候,很多老师容易犯一个毛病——多说话,唯恐学生不理解。但是,如果是我们自己画画,你希望旁边有个人不停地说话么?所以,老师其实只需要在学生真正需要的时候出现就行了。

徐建:对,有时候老师总是害怕学生听不懂,所以说了太多的话。

(未完待续,接下篇)

需要你的一个“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