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修道的人全家升天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协会

2024-07-10 09: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长生不老 得道成仙

——试论道教特有的理想人生观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福建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林 舟

    道教是根植于我国古代宗教基础之上,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学说为核心,追求今生今世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一个宗教。道教认为“神仙不死、神仙可学”,并从信仰上把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但从现代科学和现实生活来讲,长生不老只能说是修道者通过各种养生的方法,使身心健康,从而不断地延长自己的寿命,在身心平和无病的状态下尽享天年。得道成仙,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总规律总法则,那么修道之人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和法则,去造福人类,就能像仙人那样成为大智大慧者。因此,学道、修道者,不仅要使形神健康长寿,还要成为大智大慧者,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以达到精神的永存。

    道教天师张道陵在立教时,将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合为一体,完整了道教的信仰体系。他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老子想尔注》又说:“道意贱死贵仙。”珍爱生命和追求健康长寿,既是道教劝善成仙生命伦理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的。道教徒总是向往自由逍遥,及生命与大道合一的神仙生活,相信通过修道、悟道及炼养,不仅可使精神生命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使生理的生命达到脱胎换骨。而作为一个道教徒,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含义,才能在修行中真正体悟到大道的精髓。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知之修炼,谓之圣人。”道教中这种热爱生命、渴望长生、不信天命的科学态度无疑是积极而严肃的,它不仅代表了炎黄子孙几千年来所向往追求的理想目标,而且也代表了全人类对健康人生的美好愿望。

    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曾经说过:“道教的特长,是在说明人生修炼的方法能够将现实的身体改变。”道教教导人们要贵生、重生、乐生,并将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以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这就是得“道”。长寿,是世人共同盼望之心愿,而长生不老更是人类千万年来的梦想。道教在不同与众的生命伦理观中,包含了大量人类对现实生命的挚爱和对生命奥秘的探求,坚信人类凭借自己的努力,是可以不断地延长其寿命。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使人生更加幸福,使生命更有意义呢?本文提出几点拙见,与大家共同探索。

一、修道之要 以清静为宗

    《太平经》中曰:“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玄珠心镜注》中云:“人能空虚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而以上这些论述告诉我们,要想得“道”及健康长寿,首先要在打坐中求静,而在打坐时,入静是很重要的。修炼者只有在物我两忘的虚静之中,才能悟“道”、得“道”并与道合二为一。故《管子·内业》曰:“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我们知道,“静以养生”和“动以养形”,是我国养生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两者之间,历代养生家,特别是道家又都提倡以“静养”为主。《中经》中说:“静则寿,躁者夭。”《吕祖百章句》中云:“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道德经》对“静以养生”做了细微而深刻的描述。其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归根曰静”这段话,早已成为了后世养生家们经常引用的最经典格言之一。故《道枢》卷3云:“学道以清静为宗,内观为本者也,于是深根固蒂,使纯气坚守,神不外驰,至于坎离交际而大药可成矣。”《修真全指》中曰:“不合虚无不得仙,能到虚无可炼丹。”《通玄经》中讲:“清静道生,浊躁神亡,但能空寂,得之有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

    那么,为什么说“静”可以养“神”?又为什么说“静”可以长寿呢?《黄帝内经》中云:“静则生血气,动则疴疾起。”《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知道,气血为生命之本。气血流畅及平衡,是机体健康、长寿的最基本条件。气血失畅失调,气滞血瘀为疾病及衰老之因。传统医学认为,人身体的各脏腑器官都是由“神”统帅,而“神”又喜静,故养静可藏神,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血旺。而真气无伤,自然有利于我们防病抗衰、延年益寿。《太上老君内观经》中云:“人能常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庄子·外物》则说得很直接明了:“静默,可以去病。”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也说:“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如果我们心神常常处于不宁的躁动状态,神就会耗损伤及精气。而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会扰乱脏腑,招致疾病,促人衰老。所以说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

    在虚静的打坐不但可养生疗疾、健康长寿,另外还可开悟增智、顿悟宇宙人生大道。《道枢》中曰:“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也。”《坐忘论》中云:“静则生慧,动则生昏。”《昭德新编》中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那么,为什么在静中可开悟增智呢?管子曾讲:“天曰虚。”庄子在《人世间》中也说:“唯道集虚。”所以说,我们练功修道就是要以人道效法天道,要像宇宙创生之前那样保持虚静。我们只有在虚静中“复归无极”,才能与宇宙母体大道接通。而只有与宇宙合发共振,才能养生延寿、开发智慧和潜能。

二、不修上德 乃学道无成

    道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不老,修道成仙。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认为不仅需要形体上的修炼,而更重要的还须思想和行为上的修德。这就是道教谓之的“性命双修”,以致神形兼备。如道教徒只学方术不修德行,则无法成仙。《抱朴子内篇·对俗》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道教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无为的,如果想进入无为、无欲的境界,就必须从培养自己的品德开始。而修品德又称谓外修,但外修是为内修打基础的,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进入修“真”的深层领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道”。《金莲仙史》云:“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德”,是《道德经》中的又一重要内容。道创造了万物,而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所以说:没有道,也就没有万物;而没有德,万物也就失去了本性。《道德经》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教在教义中最提倡“德”,经书中解释说:“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云:“德言得者,谓行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而只有厚积其德,才能够培蓄能量玄同于道。而道与德的关系,就是体与用的关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道教义枢》讲:“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太平经》曰:“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道祖老子云:“道之与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故道家的道德观,也就是道教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故道教的道德观,也是道教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尊道贵德,是宇宙和谐之纲纪。

    道教一贯的宗旨倡导就是“扶危济贫,兴善止恶,匡世利人,努力为善”。认为行善的行为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人如果能行善积德,则天庭会降福与你,并可延年益寿、得道成仙。道祖老子曰:“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张道陵天师也曾讲:“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三、仙道贵生 无量度人

    仙道贵生思想是道教最为宝贵的教义内容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宗教形式人文精神最突出的展示。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故道教提倡以人为本,追求生命自身的价值,在《道德经》、《太平经》、《度人经》、《悟真篇》、《三天内解经》等道经中,也都始终贯穿着重生、贵生、保生、尊生、乐生的思想理念。《太平经》曰:“天下所有的死亡,都不是一件小事情。人一死,永远都不能再见到天地日月了,血脉骸骨都将化为泥土。死命关天,极为重要,因为人活天地间只有一次,不得复生。”《太平经》又曰:“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妙真经》云:“一切万物,人最为贵。”《三天内解经》中曰:“真道好生而恶杀……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张三丰说:“天地之间,至灵、至贵者人也。”所以说“生命”是道教教义思想的重要主体,没有生命的存在,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

    道教在长期的修行实践中,切身体悟到了自然大道及生命的深层实质内蕴,故而形成了有别于世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们就是以此观点去指导自己的人生旅途,并获得了有别于常人的奇特生命现象和长寿。道教的养生术,可以说是来源于道教信徒们对长生成仙信仰的不懈追求。它是建立在道教独特的形神观、人天观等理论基础上行之有效的科学健身方法,是一套相当庞大而复杂深奥的养生体系。教徒们在长期刻苦的修炼期间,一般通过打坐、守一、导引、行气、吐纳、服气、辟谷、胎息等手段来协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致使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和其它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向有序化方向发展,从而达到祛病、防疾、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推迟机体衰老的作用。

    从“神仙不死”的长生追求出发,道教建立起“我命在我”、“神仙可学”的生命主体论,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来改变自我。道教认为,人体通过一定的修炼是可以发生质的变化的,甚至可以激活我们原有的许多潜能。邱祖云:“凡有七窍者,皆可成真。”《合神赋》曰:“养神在心,不死由我。”《真气还元铭》中讲:“天法像我,我法像天,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太平经》中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神仙也是由凡人修炼而成,而神仙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长寿、长生、久视。

四、法天求真 得道成仙

    《道德经》一书语精义深,辞要趣远。一个“道”字贯通全书,这个“道”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远思至于无名,立说起乎有相。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读《道德经》,从中得到认同,找到知音,确立境界。因此求真就是“修道”、“悟真”,也就是说“修道”、“积德”、“贵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只有掌握了真理,才能算“得道”。

    要“求真”就要得习真道、具备真德、修得真生,方可谓之求真。得习真道者,应先具备正知正见,既不偏于法执,也不执于我执,而是保持中观正见,方能不偏不倚依真道而行之。而后,行不言之教。“不言”并非指不说法、不讲经、不传道,而是用实际的行动体现出道教的教理教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宣讲无上的道法。真德者上德是也,《清静经》云:“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德,不明道德”,唯有具无上之大德者方能惊天地泣鬼神。好道之士唯修得真道,持之真理,具无上大德于己身,依真行妙法而行之,方可得真生而成之为“真人”!真生是要我们活出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从道教的伦理规范来讲,修道之士应把“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寡欲”等作为处世与修道、积德、贵生、求真的方法。静则生慧,动则成昏,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养生之道就是要做到“常清常静”,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元气论》有云:“无为者,乃心不动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安静,则神定气和。”认为人的一切作为应当顺乎自然,要做到能利万物、大公无私、甘处卑下、不与人争、心胸远博、言而有信、应时而动、善于治国、有办事之才。这就是道祖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道教所讲求的不争并不是束手徒置,万事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对于合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则要尽力而行。《云笈七签》中说:“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道教徒若能如此,就能达到道教“不争”的教义要求。道教徒修行和处世还应严格节制个人的私欲。《道德经》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过多的物欲只能引起我们心志的昏乱。修道,它囊括了动以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位证真仙的全部修持过程。修道者均应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终生勤奋、刻苦修持、兴善止恶、德功并进,以求达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所以,每一个道教徒都必须按照教理教义去修持,否则修道难成。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说:“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老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长生不老的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性。”在科学高速发展到今天,人类自身仍面临着众多的不解之谜。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中国的道教文化,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人们在超觉冥想中的身心训练,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在“天人合一”状态中的真实体验和内心的微妙感受,这将有助于揭开我们人体自身之谜和宇宙万物的奥秘!道教中大量的养生方术,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把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密法、密术、密诀,化解为适合于现代人防疾、养生的具体方法,则是当代道教徒和道法研究者共同要承担的任务,道以人显,道教事业能否得到发扬光大,能否真正有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多作贡献,具体做法还需广大道友在实践中去努力!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