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导学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修持手法是什么 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导学案

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导学案

2023-11-05 15: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识记字音

毂(gǔ)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自矜(jīn) 泮(pàn)

(2)通假字

曰余食赘行(行,同“形”,形貌)

其脆易泮(半,同“判”,分离)

起于累土(累,同“蔂”,土筐)

(3)古今异义

当户牖以为室[古义:以(之)为,把……作为。今义:认为]

跨者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不被许允许)

强行者有志(古义:强劲奋进。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4) 一词多义

自是者不彰(动词,认为正确,肯定)

斯是陋室(动词,表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指示代词,此)

其在道也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舒缓语气)

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增强陈述的语气)

为之于未有(动词,做)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

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被)

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5)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自见者不明(形容词作动词,明察)

自是者不彰(形容词作动词,明辨是非)

名词的活用

自伐者无功(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即“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状语后置句,即“九层之台,于累土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即“千里之行,于足下始”)

(7)词语积累

自矜:自我夸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2.主旨点睛

《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4.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

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

难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五、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的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具体做法。

2.精彩段落

第二十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提”“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六、相关链接

(一)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二)名句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7、天下智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三)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话是说: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了,就显露出不善了。有与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与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与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与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和谐,前与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这是永恒的现象。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万物自然兴起而不首倡,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老子对事物两面性的洞察是深刻无比的,他告诉我们分析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面入手,同时要注意两者相互转化的过程。

老子思想中的辩证原则告诉我们:做事失败时,要有为成功创造条件的勇气;遇到难题时,要有变难为易的自信;站在高处时,要有防备危险的意识;自身优点为你赢得掌声时,要学会改正自己的缺点。老子说的都是明明白白的大道理,他很早就教给我们许多的人生智慧。“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追求,圆满是一种最理想的境界。可老子却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他认为一味追求圆满也可能会走向反面。今天,我们要想真正领悟老子辩证法的精髓,需要用客观、全面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要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挑战,要用胜不骄、败不馁的人生态度去迎接挑战,主动出击,抓住机遇,从而获得成功。

(三)影视

老子说(动漫)

内容介绍: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惘的心灵得到解脱,难怪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蔡志忠以他生花之笔加上幽默技巧,把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表现出来,现再以动画形式,使它更生动传神地重现观众眼前。

(四)文本特征

说理形象 语言准确

(1)说理形象

说理形象除了体现在老子对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体现在他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于用辩证法来说理。比如,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子、器皿和屋室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与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善用逆向思维。

善用逆向思维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比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逆向思维的体现。

(3)语言准确。

本文行文简洁,警句居多,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语言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出色,使得文章说理准确严谨,层层推进,气势如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