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新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 探索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新路

探索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新路

2024-07-14 02: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典型人物报道追求的不是大而全,而是通过精准捕捉“闪光点”和“高光时刻”来讲好典型人物事迹,构建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反映时代精神。为达到最佳效果,要运用全媒体思维,全媒体展现,全平台推送,灵活运用多种媒介,融入用户视角,塑造新时代的典型人物。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     全媒体时代     主流价值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个传统类别。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作用,是党的政治优势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传播典型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来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更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走向深入,信息渠道日趋丰富多元,受众阅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传播场景日益走向移动化视频化,全媒体构建的开放互动、协同叙事的话语空间,为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了崭新的可能。人物来源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媒体议程,而是不断融入受众议程;人物特征多元化、微型化、群体化;人物塑造手段多样灵活,人物形象立体全息;人物传播平台丰富、渠道多元,实现差异化和深度化传播,获得了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在引领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奋斗征程中,一大批典型人物以其感人事迹,发挥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重要作用。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主流媒体仍需继续适应融合业态、优化报道方式、创新报道模式,塑造好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接续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深挖时代精神,契合个人价值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典型人物报道就是通过典型人物的事迹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挖掘其丰富的时代内涵,给人们带来精神鼓舞和前进动力。

    时代楷模:唱响时代主旋律

    时代楷模是时代精神的旗帜,也是典型人物报道的重头戏。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一直以引导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己任,近年来报道的一批典型人物如钟扬、黄大发、廖俊波、张富清、黄文秀等,均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首先,在时代楷模的报道中,注重深挖时代精神。例如,在对张富清的报道中,将其牢牢置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代景深,以本色和初心作为切入点,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时代内涵,发挥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做好时代楷模的宣传,通过时代楷模的故事讲述好时代精神,可以让主流价值以更具体、更生动的融合形式,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时代背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时代楷模报道中,应着力体现时代楷模所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与个人之间的契合点,用时代精神与读者共鸣共振。人民日报记者盛若蔚在讲述自己参与典型人物报道时说:“从颂扬高尚人格,到辨析宝贵精神,最终促成积极行动,我们既需要回答‘时代化’的关切,即当今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榜样、应当确立怎样的道德和价值坐标?同时,也必须诉诸‘个人化’的感受,即榜样于个人而言有什么意义?如何在学习榜样中实现个人价值?”

    通过找到个人价值与楷模精神的契合点,让受众感受到时代楷模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可亲可感可学,从而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基层典型:催化良好社会风尚

    全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逐渐呈现出报道微型化、人物群体化特征。时代精神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为国家集体作出巨大贡献的时代楷模毕竟是少数,生活中更多的是各行各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奋斗历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近年来,主流媒体聚焦基层典型、草根典型,塑造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小典型”,他们是时代精神具体而微的展现,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很容易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医护工作者、快递小哥、社区工作者、物业人员……这些“微型”人物身上,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却同样把时代精神书写的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受众从这些人身上很容易找到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激励人们向善向上、见贤思齐。

    今年初,人民日报开展“我身边的党员”征文活动,稿件里一名名普通的党员、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展现生动真实的共产党人群像,让人们看到精神的传承和信仰的伟力。这些典型报道,每一个体量都是微小的,但是他们汇聚起来的群像却是巍峨的。典型人物的群像化趋势,有利于形成由点到面的辐射,让人们感到典型就在身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不是他者,而是我们。

    讲好故事,构建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典型人物报道,同样需要以内容取胜。

    深入扎实的采访,才能做好文章

    典型人物报道是讲人的故事,要把故事讲好,首先要进行深入扎实的采访,手里有“料”,心里才有“数”。无论是传统媒体上的“大部头”,还是新媒体上的短视频,都要以坚实的内容作为支撑,否则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是无米之炊。

    首先,用好脚力找到好素材。201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推出近万字的长篇通讯《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文章一经刊发便引发热议。记者为了写好这篇文章,行程逾1万公里,采访60余人,形成文字材料40余万字。正是因为有这些充足的“养料”,掌握大量鲜活生动的细节,才写活了这个重大典型人物,使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用好眼力好脑力找到独特视角。新媒体产品短小精悍,在短时间内撷取片段来展现人物的精神,角度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典型人物报道最忌同质化,要想与众不同,采访时就需另辟蹊径,多方挖掘有价值的采访对象,采访过程中尽量深入,真正走进人物内心,触摸到真情实感。在产品呈现中,找准典型人物独特性,充分展现人物的多元、复杂、立体,使“这个人”成为一个真实独特的个体。

    以导演思维,灵活运用镜头语言

    适应全媒体时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典型人物报道文章以微镜头方式呈现。语言简洁,段落短小,文字画面感强,故事凝练。

    在廖俊波报道中,人民日报头版先后刊发两篇通讯《“樵夫”的魔力——追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爱人者,人恒爱之——廖俊波的大爱人生》。

    《“樵夫”的魔力》一文,作者用一个个故事片段串起主人公的工作轨迹——出钱为灾民代建房、推进产业化专业平台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加班累了的时候给人唱歌、每逢生日都给妻子送礼物……都是一些生活片段,但是这种镜头语言具有强烈的电影画面质感,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报道中深挖细节,让细节说话。展现细节有利于体现典型人物的真实性,形成最打动人心的共鸣点。人民日报报道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时,刊登长篇通讯《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文章用丰富的细节勾勒出老支书的形象:不认命、学技术、筹资金、打哑炮、失亲人、去省城等,每个细节都直抵人心;36年凿出一条生命之渠背后的脱贫攻坚,让人们从小人物身上的点滴故事,感受到时代的景深,消解了读者对典型人物概念化脸谱化的刻板印象。

    写作中充分运用戏剧理论,用冲突和矛盾抓住读者的心。《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作者吴储岐介绍,写作构思时有意识地设计冲突,学习剧本的手法,每个小标题下都有一对戏剧冲突,在“展现矛盾—化解—出现新矛盾—再化解”中,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报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发挥评论优势,深入剖析人物精神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应充分发挥评论优势,为人们深刻领会典型人物身上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提供观点支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媒体对人物的报道往往包含价值观的传播,发挥社会整合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众声喧哗,各种观点和信息层出不穷,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将优质内容进行整合,并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信息,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在廖俊波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结合报道议程,推出快评《为官当学廖俊波》。情理交融阐述廖俊波作为党员的价值追求和心系群众造福百姓的伟大,并结合中央精神提出“以廖俊波为镜,在学习榜样中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跑好自己这一棒”,揭示了人物精神的广度和深度,发人深省。

    善用渠道,为好故事找到好“推手”

    全媒体时代丰富的融媒体手段,为典型人物报道达到最佳效果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可能。

    全媒体思维,报网端微各显神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人民日报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实现了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中不同类型媒介的融合、转化、嫁接。运用全媒体思维,全媒体展现,全平台推送,多面立体呈现典型人物形象。

    在人民日报全媒体传播体系中,报纸的作用举足轻重。典型人物报道中,报纸上的内容往往发挥着举旗定向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趋向于轻阅读、快阅读,但依然有深度阅读的需求,人民日报上的典型人物报道全面、深入、权威,为人们全面了解典型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提供全景图。

    新媒体具有移动化、轻量化、视觉化、社交化特征,典型人物报道运用多元视听符号等感官元素作为主要传播手段,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同时也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共鸣点,引发情感共振。如果说传统媒体竞争是“全面”与“全面”的竞争,新媒体时代则可以说是“片面”与“片面”的对决。典型人物在新媒体上追求的不是大而全,而是对“闪光点”“高光时刻”的精准捕捉和获取。一个关键的特征,一个最佳的角度,就能成就一个成功的报道。

    在人物报道中,也要结合不同渠道的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渠道平台的优势,实现差异化、精准化传播,从而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如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擅长以话题增强与用户互动,让用户在不断的参与中增强对主流价值的认同,通过转发、评论等形式形成主流价值的矩阵式、自发式、扩散式传播,从而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

    十八般武艺,塑造全息人物形象

    适应用户阅读以视频化为主的趋势,人民日报以人物故事为核心,灵活运用H5、短视频、漫画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为好人物找到好视角,为好故事找到好表达,已成为典型人物报道的新常态。

    首先,继续在视觉化上下功夫。人民日报在报道廖俊波事迹时,一本政经工作室制作《廖俊波,见字如面》系列和《看,他们这样画出了廖俊波》等9个短视频,使廖俊波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视频发布后被大量转发,单个视频被媒体转发数量最多的达到100家以上。在廖俊波被授予“时代先锋”称号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视频《廖俊波,你走了,娘的天也塌了》,同样被大量转发,并登上当日新浪微博热搜榜前十。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不断创新。201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奋斗在新时代》专栏,并以典型人物申纪兰作为开篇报道。申纪兰是个老典型,如何展现老典型的新风采,必须在手段上不断创新。海外版学习小组、侠客岛、“中国故事工作室”联合制作“微纪实电影”《人民代表申纪兰》,即运用电影工业流程的制作手段,采取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摄制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短视频。影片以申纪兰自己的同期声作为结构骨干,没有使用一句解说画外音,生动鲜活,使典型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深入人心。

    增强互动,实现向用户视角的转移

    近年来媒体融合的实践发展,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无论内容和形式如何变革,媒体融合最终的落脚点都在用户。人物报道的最终目标是用主流价值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在报道过程中必须融入用户的视角。

    全媒体时代,人们需要的不只是观看,还有见证时代发展、参与构建共同记忆。主流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过程中,从发现典型人物到塑造典型人物,都应有用户的充分参与,通过用户的新闻生产找到身边的典型,通过用户对报道的反馈不断调整报道的视角和内容,最终更好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研究部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包萨仁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