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世界系列:冲突与融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花文化 话说世界系列:冲突与融合

话说世界系列:冲突与融合

2024-07-13 20: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基辅罗斯到莫斯科公国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居住在广袤的东欧平原上。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东欧地区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瓦良格人与希腊地区的拜占庭人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

正是靠着这条繁荣的“瓦希商路”,东斯拉夫的部落不断壮大起来,来往商人的重要中转站诺夫哥罗德逐渐发展成当地最大的城市。

从9世纪开始,诺夫哥罗德发生内讧,其中一方为了击败对手,邀请了当时瓦良格人的首领留里克入城担任统治者。

862年,留里克创立了东斯拉夫第一个封建王朝,由于瓦良格人也叫罗斯人,后人便将这个国家称作古罗斯。

留里克死后,他的族人奥列格继任王公,占领了第聂伯河下游的重要据点基辅,并定都于此。

留里克王朝是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据古籍《往年纪事》所载,862年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在诺夫哥罗德建立统治,其后定都基辅。留里克死后,族人奥列格继任成为基辅大公。图为并肩作战的留里克和奥列格。

基辅罗斯兼并了东斯拉夫人的各个部落,是东欧首屈一指的大国。

然而相较于毗邻的拜占庭,古罗斯人自认文化鄙陋、行事野蛮,于是988年,在弗拉基米尔大公的诏令号召下,罗斯人集体皈依了拜占庭的东正教,标志着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进步。

11世纪开始,基辅罗斯大公的控制力极度衰退,地方割据势力遍及全国,分裂出许多各自为政的小公国。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及其后人从遥远的东方攻入欧洲大陆,已经名存实亡的古罗斯根本无力抵挡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

1240年基辅陷落,蒙古鞑靼人在罗斯故地上建立了钦察汗国,又名金帐汗国。

金帐汗国对分散的罗斯公国实施间接统治,一方面保留了王公们的地位和权力,另一方面则要求他们向自己称臣纳贡。

莫斯科公国正是于此时崛起,大公伊凡·卡里达长袖善舞,深得蒙古大汗的信任,获封“弗拉基米尔大公”,在一众贵族中独领无二。

伊凡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莫斯科公国赢得了许多土地和财富,还将莫斯科城建造为罗斯东正教的中心。

经过几代大公的苦心经营,莫斯科公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空前强盛,达到几乎可以与金帐汗国分庭抗礼的程度,这让当时的马麦汗深感不安。

1380年,大汗商定与立陶宛联合出兵莫斯科,被伊凡的重孙季米特里大公击退,史称“库利科沃战役”,季米特里从此被尊为“顿斯科依(Donskoi)”,即“顿河之主”。

此战之败给金帐汗国造成了极大的削弱,其后近百年间,莫斯科公国不断吞并其他小公国,持续壮大自己的势力。

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莫斯科公国成为名正言顺的拜占庭继承者。

所谓“第三罗马”的说法由此而来,莫斯科大公的身份也得到了欧洲各国的认可。

1480年,金帐汗阿合马再次与立陶宛结盟进攻莫斯科,与伊凡三世的军队在乌格拉河的冰面上正面对峙。

11月11日,阿合马不敌罗斯人,企图返回南方首都,途中被汗国内贼击毙。乌格拉河战役的胜利终结了蒙古人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宣告了罗斯人重获自由。

988年的罗斯受洗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迎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从此将东正教定为国教。在大公的号令下,基辅的罗斯人纷纷跳进第聂伯河中接受洗礼。

库利科沃战役是莫斯科公国和金帐汗国之间的一场历史性的交锋,以莫斯科公国的胜利告终。这是中世纪最大的会战之一,也是俄罗斯摆脱蒙古统治的开端。

俄罗斯帝国的漫漫西化路

俄罗斯平坦的地形决定了其四面受敌的现实状况,早在12世纪,各大公国就相继强化了大公权力,以便抵御外敌来犯。

蒙古人的长期统治将军事独裁管理模式深刻地植入了俄罗斯的历史,加速了专制王权的建立。

随着自身权力的膨胀,伊凡三世创立了历代莫斯科大公自命“全罗斯的君主”的传统。

到16世纪的伊凡四世时期,统治者开始自称“沙皇(Tsar)”,这个词源自罗马皇帝的称谓“凯撒”。

这一时期俄国最终形成了绝对专制君主制,并一直延续到二月革命的爆发。

与此同时,农奴制也日渐成型,并最终在1649年通过沙皇阿列克谢的一纸《法典》得到确立,俄国农民完全丧失人身自由,变成为地主世代劳作的奴隶。

1613年,俄国开启了新纪元——罗曼诺夫王朝。其时西欧各国已经经历了大航海时代和文艺复兴,正向着近代化飞速发展。

在认识到双方悬殊差距的情况下,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任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摘掉落后的帽子,全力推行西化改革,并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更靠近欧洲的圣彼得堡。

通过一系列强制粗暴的政令措施,正如马克思所言,彼得大帝“用他的野蛮征服了俄罗斯的野蛮”,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效仿西方模式,进而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

彼得大帝开启了俄国的漫漫西化征程,继任沙皇无不秉承这一原则,在俄国上流社会掀起了一股“欧风”。

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最传奇的人物之一。在任期间,他发动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动向先进的西欧国家学习,启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诞生。

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的“开明专制”正是法国启蒙思想的产物,当时俄国贵族的学习能力甚至让欧洲同侪感到惊叹,难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这样描写:

“19世纪的圣彼得堡连同其暴发户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花柳社会等,已变得够西化,甚至可以对欧洲怀有一定程度的轻蔑了。”

然而这种移植策略并不能完全贴合俄国的实际需求,被西化的群体主要是权贵阶层,底层人民大多保持原状,两股人的生活习惯、文化水平以及思想观念等分歧日益扩大,形成了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对立。

西方派极度贬低俄国历史,认为其本质是东方文明,相较欧洲毫无优势,主张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而斯拉夫派则为本国文化辩护,是东正教信仰的哲学化,强调俄罗斯民族的独特性,其中不乏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色彩。

两种观点都颇显极端,双方的尖锐交锋源自俄国历史与文化的两面性:既是欧洲国家,也有亚洲领土,既有西方烙印,也具东方因素。

二者相互冲突,同时又彼此融合,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气质和焦虑。

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辩论贯穿了俄国彷徨的19世纪。

经历了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强烈的内忧外患激发了更多人的恐慌和不满,俄国该往何处去的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各种扭转现状、寻求变革的思想激荡在帝国的上空,并最终汇聚成推翻沙皇统治的一股强大政治力量,永远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历史进程。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可与彼得一世齐名的大帝。她出身德意志贵族家庭,因与沙皇彼得三世成婚而来到俄国,后来发动政变即位,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使得俄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图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参加圣彼得堡艺术学院建成典礼。

叶卡捷琳娜二世极其重视女性的教育问题,于1764年在圣彼得堡成立了斯莫尔尼研究所。这是俄国第一个贵族女子学院,也是欧洲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图为斯莫尔尼研究所。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