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对华政策的变化及中国策略应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对中国有多重要的态度 俄对华政策的变化及中国策略应对

俄对华政策的变化及中国策略应对

#俄对华政策的变化及中国策略应对|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陈宪良: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张 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 要] 回顾十几年来的中俄关系,可以说,两国关系发展虽有波动,但总体而言,是不断向前的。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迷徘徊期后,中俄关系很快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如今,两国关系已渐趋稳定,走向成熟。基于中俄两国均处于经济腾飞的特殊发展时期,两国在经济方面的发展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今后,在两国关系的发展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有磕绊。我们应理性地看待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应重视这种战略关系,又不能过于倚重。

  [关键词] 俄罗斯;中国;中俄关系;双边合作;对华政策;策略应对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411(2009)02-0106-(10)

  [收稿日期] 2008-10-10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11532074)

  [作者简介] 陈宪良(1972- )男,黑龙江富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 梅(1974-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西伯利亚》编辑部副主任。

  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格局最重要的因素。中俄两国作为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两国关系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发展态势时刻受世人的关注。回顾十几年来的中俄关系,可以说,两国关系发展虽有波动,但总体而言,是不断向前的。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迷徘徊期后,双边关系很快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如今,两国关系已渐趋稳定,走向成熟。今后,中俄两国依然会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来发展彼此关系。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且两国本身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有磕绊。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双方在该领域的摩擦必然增加。但现代国际关系的利益原则决定,中俄两国关系不会像冷战时期那样大起大落。那么,我们应如何把握后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变化,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阐述。

一、俄罗斯独立以来对华政策概述

  (一)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对华政策

  叶利钦执政时期,中俄关系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冷变热、由友好到亲密的发展阶段。俄罗斯独立初期,两国关系相对冷淡。虽然中俄两国实现了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但由于俄罗斯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俄上下一心西向,无暇东顾。非但对中俄关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反而在事关人权等方面的问题上紧随西方,对中国横加指责,导致中俄关系十分冷淡。

  随着俄罗斯对西方国家帮助其尽快完成经济转型的期望值的下降和出于对西方国家在对俄经济援助上“口惠而实不至”的不满,俄不再一心西顾,开始加强与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关系。叶利钦逐步将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修正为东西方相对平衡的“双头鹰”外交,从而加强了对华关系。1994年9月,江泽民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至此,中俄关系开始稳步发展。

  随着北约东扩步伐的加速,俄罗斯为了抵消来自西方的压力,进一步加强与华关系。1996年4月,叶利钦访华,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会晤中,两国元首还决定建立中俄两国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随后,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中俄关系至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4月,江泽民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设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明确阐述了中俄两国对国际关系态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基本共识,确认了当时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仅揭开了中俄关系史上的新篇章,而且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叶利钦对此特别强调:“俄罗斯过去没有同任何一个国家签署过国际问题和世界多极化的联合声明。当前世界上有些大国总是要把世界单极化的模式强加于我们,总是要向其他国家发号施令。我们要建设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世界应该有多个极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基础。”[1]同时,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1997年6月,中俄两国又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国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及其组织原则的协定。1998年11月,两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世纪之交俄中关系的联合声明》和《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两国签署了《中俄东段和西段边界补充说明议定书》、《关于共同利用中俄边界地段个别岛屿及其附近水域的协定》。至此,中俄关系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

  可以说,在叶利钦执政8年的时间里,中俄两国关系连上几个台阶,这在当前的国家关系中也是少见的。究其原因,两国关系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这是与俄罗斯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分不开的。当然,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也是中国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二)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的对华政策

  普京执政后,中俄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同时也略有波折。与叶利钦时期相比,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更显理性、务实。普京担任总统的8年间,俄中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普京接任总统至“9·11”事件前,俄保持了叶利钦执政后期对华政策的友好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与华的“蜜月”温情。这个阶段,两国于2001年共同发表了《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并与中亚4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7月,两国又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将双方关系作为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坚定意志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中俄进一步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奠定了有力的法律基础。[2]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不断充实和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9·11”事件后至2004年10月普京访华前,俄罗斯迅速提升与美国关系,对华态度有所降温。“9·11”事件后,俄罗斯大力支持美国反恐,使得两国关系迅速提升。俄美关系的大幅拉近,使中国和美国在俄罗斯外交中对应关系的形态有所变化,俄与中美两国关系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向美国倾斜。相对于俄美关系,中俄关系出现降温迹象。在反导问题上,俄与中国拉开了距离。中俄两国于2000年7月签署了《关于反导问题联合声明》,被视为协调中俄两国对外政策立场的一个重要文件,它的主要目的是反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因此,该声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时隔仅一年多,普京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的态度便发生了转变。2001年12月13日,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时,反而对此反应相当平和。俄总统普京只说美国的这一行为是一个“错误”。接着又解释到,“众所周知,俄罗斯与美国,作为首屈一指的核大国,很久以来就已拥有突破反导防御的有效系统。基于此,我可以完全有信心地宣布,美国总统所作出的决定不可能对俄罗斯联邦的国家安全构成任何威胁。”[3]这与普京原来所坚决维护反导条约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普京态度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使中国在该问题上处于尴尬境地。①两国在能源合作上出现波折,俄罗斯在远东石油管线的铺设方向的问题上出尔反尔,谈判了长达9年的并在政府已经签署协议情况下的“安大”石油管线方案,被俄罗斯有关部门以“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为借口束之高阁。使原本已该破土动工的中俄石油管线最终流产。这给中方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能源战略的部署,降低了中国能源安全系数。②另外,中国在参与俄罗斯能源开发方面也一再受阻:2002年底,“中石油”在参与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拍卖的最后阶段,被俄方拒之门外; 2003年底至2004年初,俄罗斯反垄断部门又在审批“中石油”收购“斯基姆尔公司”股权的过程中设置障碍。俄罗斯政府不准中国公司运用市场手段竞标及俄违反两国多次协议而对石油管线进行改道,从某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2004年夏,俄政府允许长期流亡国外对中国进行分裂活动的达赖喇嘛访俄,这是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后达赖对俄进行的首次访问。总之,俄罗斯在这段时间的表现足以见得其对华政策的变化。

  第三个阶段,2004年10月俄总统普京访华至其任期结束,俄对华政策渐趋理性,中俄关系日渐稳定、成熟。中俄两国经过三年左右的磨合期后彼此关系再度快速发展。双边关系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2004年10月普京访华后,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4年10月,两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标志着两国长达4 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划定,长期影响两国关系的边界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两国领导人批准了《〈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2008年)》,把双方今后4年内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合作,用可操作的制度形式敲定了下来。[4]同时,两国又宣布建立国家安全磋商机制,标志着中俄两国安全合作迈上了新台阶。两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呈现出发展势头:中俄石油管线走向问题最终以首先修建通向中国的支线而告终; 2006年3月,中俄双方就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达成一致;两国在长期困扰双方的上下游领域的油气合作取得突破,为两国能源合作的加强进一步提供了契机。另外,两国在2006年和2007年相互在对方国家举办了“国家年”活动,该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中俄政治互信,深化了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巩固了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5]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也得到加强,2005年8月,中俄两国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这将两国的军事合作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007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举行“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对地区和平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中俄两国的军事合作。总之,中俄关系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但从两国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不难看出,中俄关系更多一份理性化,更显成熟。

  (三)梅德韦杰夫执政后,俄罗斯的对华政策

  梅德韦杰夫任总统后,俄罗斯继续保持对华友好的态势,依然将中国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方向。2008年5月23日,梅德韦杰夫就任俄罗斯总统仅半个月,首次出访即访问中国,充分表明梅氏对中俄关系的重视,体现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特殊性、战略性和牢固性。2008年10月,温家宝总理访问俄罗斯,中俄双方就推动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地区问题充分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两国签署了多项协议,促进了两国今后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特别是,中俄两国石油公司签署了为期15年的石油供应协议,从而结束双方数月以来在定价问题上的争执,使两国能源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温家宝会见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时,梅德韦杰夫指出,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顺利发展,两国领导人交往频繁,合作富有成效。双方相互高度信任,可以协商解决任何问题。表示,在当前形势下,俄中进一步加强合作意义重大。俄方愿进一步推进两国经贸、能源、科技、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协调配合,共同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挑战。

  总之,从梅德韦杰夫在以往岗位上的对华态度和大选前后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及就任总统以来的对华政策来看,他依然会延续其前任普京对华友好、务实、理性的外交政策。[6]

二、俄罗斯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

  综观十几年来的俄罗斯的对华政策,可以总结为:由冷变热,由热变温,由最初的感性化、激情式逐步向理性化、稳定式转变。十几年来,俄对华态度并非始终是建设性的“友好式”,中俄关系也并非美玉无瑕,一系列影响两国关系走向的客观因素成为时刻波动中俄关系的“调节阀”。俄罗斯的对华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俄罗斯国家利益观的变化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相互交往的最基本动因就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其实施对外职能、开展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利益的判定既受国内、国际、民族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该国领导人的性格、判断力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俄罗斯作为一个强势总统的国家,其总统的权力之大世界少有。因此,俄国家领导人的意识对国家内外政策的影响相对更大。其性情、领导能力及外交艺术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更加明显。从某种程度上讲,俄领导人对国家利益的判定主导了其国家利益观。叶利钦执政初期,俄罗斯将经济利益置于国家利益的首要位次。为了使国家经济摆脱困境,俄极力寻求西方国家的援助,因此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俄竭力与西方国家保持一致。于是,在其对外政策中凸显出意识形态差异,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导致俄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事事唯西方马首是瞻。在对中国的政策也体现出了类似特点,在俄独立初期,虽与中国顺利地实现了由苏中关系到中俄关系的过渡,但在对待中国的许多问题上,却表现较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其外交战略上常常忽视这个最大的邻国。但俄对西方国家的尊崇并未赢得应有的回报,反而其战略环境在西方国家的挤压下日益恶化,当自尊受挫时,又急速转向东方,企图以此抗衡西方。在对华态度上,情绪化和感性色彩表现的尤为突出。而当1994年与中国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后,又迅速提升与中国的关系。1996年4月,叶利钦在访华的飞机上,突然提出修改事先商讨好的对两国关系的定位,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不多见的。从此也可看出,叶利钦在对外政策上过于感性化,或者说存在一种“随意性”。而这种“随意性”恰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们对中俄关系评价和期望过高或过低,进而对中俄关系易于出现失望或奢望现象。这自然也不利于中俄关系的发展。

  普京上台后,由于其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中俄关系的感性色彩明显弱化,两国关系的理性化日渐突出。在两国的双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呈现公开化,利益原则越来越鲜明,利益交换原则在中俄关系的实践中也越来越普遍。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出现的种种龃龉,尤其是石油管线合作问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两国石油管线合作一波三折,最终虽然确定优先修建通往中国的支线,但是从两国的石油管线风波来看,普京时期的中俄关系与叶利钦执政后期中俄激情式“亲密无间”的关系相比,则显成熟。这体现出了中俄关系的“合理性”发展,也反映出了俄罗斯中国政策的某种战略调整,而这种调整则更加正常、理智、冷静。普京执政后的第一任期,将发展国家经济列为第一要务,因此他更注重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在对华政策上,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思想体现的十分明显。普京执政后期,中俄关系出现升温势头,主要原因是俄罗斯的国家利益观发生了变化。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矛盾不断增多,尤其是,“安集延事件”更是给俄罗斯敲响了警钟,使俄感受到来自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威胁。另外,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增加了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削弱了俄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严重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更为严重的是,俄罗斯也成为美国策动“颜色革命”的潜在目标,促使俄加强了对本国安全的重视。为了寻求外界对俄内政改革的理解,加强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相左的中国的关系自然是俄最好的选择。因此,在普京执政后期加强与中国的关系,除了经济因素,政治方面的考虑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梅德韦杰夫执政后,俄罗斯的内外形势与普京执政后期相比,出现恶化迹象。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反而因为同“一心西向”的格鲁吉亚发生军事冲突进一步恶化,非但俄美矛盾增加,俄与欧盟国家矛盾也凸显。从目前国际形势来看,俄罗斯正面临被西方国家孤立的危险。俄同格鲁吉亚因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处于敌对状态,同乌克兰等国也因此事关系再度出现紧张。国内形势也出现不利态势,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俄罗斯,由于全球经济出现疲软迹象,国际油价大幅下滑,这对依靠大量能源出口的俄罗斯经济影响巨大。更为严重的是俄罗斯的资本市场一度出现暴跌,险些失控。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困境必然促使俄一方面寻求与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国家缓和关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以缓解来自西方的压力。因此,俄罗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然会延续普京执政后期对华友好的政策。

  (二)美国因素

  在国际关系中,任何两国关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国家间关系的亲疏,除受彼此内在需求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大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对于中俄两国来说,美国因素就是两国关系难以绕过的沟壑。十几年来的外交实践证明,中俄关系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美国的影响。当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弱一些时,俄罗斯对华政策就会平淡一些;当美国霸权主义、单边倾向表现明显一些时,俄罗斯就会与中国走得近一些,突出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叶利钦执政早期,俄美两国处于“蜜月期”时,中俄关系却十分冷淡,俄罗斯在对华政策方面往往是紧随西方。而当俄罗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感觉到失望和不满时,便加强了与中国的关系,尤其在叶利钦执政后期这种状况表现得更加明显。而“9·11”事件后,普京迅速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两国很快进入第二个“蜜月期”。中俄关系虽未因此事件发生实质性下降,但俄美关系的一度高走,却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中俄关系。俄、美、中三边关系从中俄关系大大好于俄美关系转变为俄美关系和中俄关系的相对平衡。俄罗斯同中国在国际层面上的战略合作也明显减弱。而当美国在独联体国家推动“颜色革命”,且不断对俄罗斯国内政策改革进行批评,导致俄美关系日趋紧张时,中俄关系却再次得到加强。总之,在中、俄、美三边关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当俄罗斯与美国关系出现紧张时,俄罗斯便会主动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以缓和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

三、中国对俄政策的策略应对

  (一)理性地看待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应重视这种战略关系,又不能过于倚重

  俄罗斯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两国今后的发展及彼此国际地位的提高,其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提升。当前,俄罗斯对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地缘政治安全问题上,一方面俄罗斯作为与中国有最长边界线的军事强国,对中国“三北”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起着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俄罗斯同中亚地区与中国有边界接壤的国家有着特殊关系,且对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走向有较大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俄罗斯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就不仅局限于中俄边界的范围。换句话说,俄罗斯是中国漫长陆地边界安全与稳定的直接作用因素。可以说,在地缘政治安全方面,俄罗斯对中国的重要性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中俄两国都是受三股势力(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势力)侵扰的国家,在反对三股势力时,两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的无端干涉和指责,这决定两国在这个问题上利益的一致性。加强两国反对三股势力的合作,不但可以增强反对三股势力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制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此问题的上压力。

  在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俄罗斯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一个可以倚重的力量。由于俄罗斯仍是世界格局重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而其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力量均衡、牵制美国等对中国压力方面有着重要价值。虽然我们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不打“俄罗斯牌”,但中俄关系的发展,无疑会对中国在国际舞台的状况产生良性影响。因此可以说,俄罗斯是中国构筑地区和全球新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借用的资源。

  在经济发展方面,加强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中俄之间的经贸发展潜力巨大。俄罗斯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和森林资源,而这正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短缺而且是今后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加大双方能源合作,不但可以解决中国的能源不足,而且可以使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从而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这对中国今后发展十分重要。另外,俄罗斯的基础科学在世界上仍处领先地位,但由于很多高新技术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导致俄罗斯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其高新技术的市场价值自然相对较低,因此加强与俄在一些高精技术方面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相对从西方引进同等技术而言可以节省一定的资金,这对中国今后科技和经济发展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有,中俄的军事合作对中国目前来说仍是很重要的。中国当前比较先进的武器多来自俄罗斯。武器的引进对中国快速提高军力,加快军事现代化步伐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无论是从维护国家安全,还是从增强国家国际地位,或是从保持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看,加强与俄罗斯睦邻友好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中国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中国要重视与俄罗斯的这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对俄罗斯政策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当今时代的大国关系,并非以往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零和对弈”的关系。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与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又不能过度倚重这种关系。否则,将会制约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束缚中国外交手脚,甚至可能将中国置于不利的国际环境中。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后,将国家经济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强调外交为国内发展服务。因此,其外交政策凸显灵活、务实特性。为了创造良好的外交空间,普京在对外政策中惯于采取“均衡”外交策略。这种外交风格使得俄罗斯对待中国的外交逐渐向对待其他大国关系那样转化。目前,虽然俄罗斯总统已经易主,但是由于接任普京的梅德韦杰夫曾经是普京“班底”的人,是普京内外政策的制定者和坚定的执行者之一,其担任总统后,只要俄内外形势不发生大的变化,梅氏不会大幅调整普京的外交政策。另外,基于俄前总统普京在国内依然享有较高的支持率,且他现在担任总理一职,而且是俄罗斯目前最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领袖,因此对俄罗斯的内外政策的制定依然会有很大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梅德韦杰夫延续普京的外交政策,其执政五个多月来的外交政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同冷战时期的国家间战略盟友关系不同,它不是针对其他国家而确定的,而只是国家关系正常化的一种。如果我们过于倚重与俄罗斯的关系,最终很可能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与美国的交往中处于被动局面。“9·11”事件后,俄对美国态度的急剧转变,如对反导问题态度的变化,不能不说没给中国外交带来被动。因此,为了今后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在加强与俄经济政治友好关系的同时,在对俄关系尺度的把握上要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二)加强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以经济关系推动政治关系

  通常,稳定的政治关系应该带来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而政治关系的恶化往往也会阻碍经贸关系的发展。但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发展却出现了严重的背离。两国的政治关系发展相对顺利,可以说,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稳定和成熟的新阶段。与之相比,两国的经贸关系却明显滞后。尽管近几年中俄两国的贸易额不断攀升,但是直至2007年,两国的贸易额才达到481亿美元。这与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还很不匹配。虽然两国政府竭力促进彼此经贸往来,但是制约中俄经贸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90年代初,一些人抓住俄罗斯市场商品极度匮乏和中俄双方海关商品质量检查较松之机,把相当数量的假冒伪劣商品运到了俄境。一时间,中国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了俄罗斯市场。这不但坑害了原本很喜欢中国轻工产品的俄罗斯消费者,而且严重败坏了中国商品的声誉。许多俄罗斯人将中国货与劣质产品画上了等号。俄罗斯远东的媒体甚至公开警告居民不要买中国货,一些大型商店为了迎合部分民众极端心理甚至打出“此店不售中国货”的牌子。[7]近年来,中国的假冒伪劣产品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产品的质量明显提高,许多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得到了外国人认可。但由于一些中国的小贩和俄罗斯的“倒爷们”为了谋取暴利,故意将一些价低质次的中国产品运至俄境内兜售。俄罗斯那些贫困民众,因无力购买价格昂贵的欧美产品而不得不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望质优价高的欧美产品而兴叹;另一方面,明知地摊上的产品质劣而不得不购买。因此,那些不法的中俄小商贩们客观上给中国产品,包括许多物美价廉的品牌产品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中国产品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在一时间又难以消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产品在俄罗斯的销售。另外,中俄贸易的不规范交易给俄罗斯一些税务警察和相关部门可乘之机,他们借此对中国商人进行大肆勒索甚至没收货物,导致后者蒙受巨大损失,眼望商机而不敢作为。这直接影响了中俄贸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俄相对较冷的经济关系现状近期不会给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起多大推动作用。相反,缺乏强大经济关系支撑的政治关系又很容易发生转向。因此,我们应尽力在经济领域寻找与俄罗斯的互需性,加强两国的经济联系,促进两国的经贸发展,以良好的经贸关系推动和巩固两国的政治关系。这样才更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与巩固,才更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为此,一方面我们要竭力规范中国市场,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进一步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应对本国商人进行教育,使之不但遵守国内法律,而且在国际商贸中自觉遵守他国法律。同时,还应通过官方交涉迫使俄罗斯政府规范市场,打击国内商贸中的腐败行为,尽量避免中国商人在与俄罗斯商贸往来中遭到不必要的损失。

  能源合作应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中俄之间能源供需的互补性决定了两国在能源方面合作的广阔前景。两国若在能源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但可以加强两国的经贸关系,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极力采取措施,推动两国的能源合作。一波三折的“安大线”的流产不能不说我们自身没有责任,长达9年的谈判竟被日本半路横劫,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倘若我们能够及早从战略考虑,尽快结束石油管线的谈判,早日付诸实施,也许该管线就不会中途“流产”。虽然,经过中方的外交努力,俄罗斯的远东石油管线的走向最终以先修建通往中国的支线而尘埃落定。但是,我们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经贸合作中我们要尽量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再次付出巨大代价。

  (三)切实采取措施,增进两国双边合作的互信

  近几年,中俄经贸关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徘徊后,开始较快的发展,但两国的经贸合作依然处在较低水平。双方在高科技领域及大型项目方面的合作很少。

  “中国威胁论”成为影响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一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俄罗斯自独立以后,国力日衰,时至今日,其经济虽然已经得到恢复,但是依靠能源、资源出口来推动经济的现象并未改善。眼见昔日的“小兄弟”今日成为自己的强邻,这使俄民众心理严重不平衡。国内民族主义思潮急剧膨胀,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企图遏制中国发展,他们扛起“中国威胁论”的大旗,竭力阻止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在俄罗斯持这种观点的人只占极少数,但他们的“能量”却不可忽视。中国被迫退出俄远东油气田开发的竞标以及“安大线”的“流产”,不能说在俄政府中没有这种思想在作怪。另外,2008年10月27日,温家宝总理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访问过程中,中俄双方在能源、核电等领域签署了多项协议,深化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推进了中俄经贸合作。但是这些对双方均有利、实现了共赢的协议却遭到俄罗斯的一些企业家、专家和新闻界的严厉批评。他们认为协议将俄中两国联系的过为紧密,北京今后将会借此向莫斯科提条件。[8]在俄罗斯一些石油企业陷入资金紧张危机时,中国向这些企业提供长期的、低利率的优惠贷款以交换俄长期对华提供石油本身对中俄双方企业均有利,甚至可以说帮助俄罗斯石油企业摆脱了资金紧缺的危机,但一些俄罗斯专家却认为是对俄企业不利的事情,甚至说是“中国人给俄罗斯人设下了一个美丽的陷阱”。[8]可以说,在俄罗斯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违背事实的情况,不排除很多人依然对中国存在一种偏见,那种“中国威胁”的思想尚未消除。

  中国的“移民问题”也是影响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中国的“移民问题”成为俄罗斯的热点问题,[9][10]也是中俄之间非常敏感的问题。这首先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爆发的跨国人员流动潮所引发的负面影响。早在20世纪初期,就曾有俄罗斯学者撰文要求关注中国向俄移民的问题。他们演绎了“黄祸论”,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而当中俄边贸快速发展,大批小商贩和民工到俄务工,由于他们相比俄罗斯本地人更能吃苦耐劳,许多商家、企业也愿意雇佣,因此一些比较懒惰或缺少技能的俄罗斯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被中国人抢占,于是他们散布谣言以宣泄不满。另外,那个时期,由于中俄双方对过境人员管制不是很严格,导致一些在俄务工人员非法滞留俄境。而且有些务工人员在俄罗斯的行为极不检点,许多人道德素质很差,在俄胡作非为,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在俄罗斯民众心中的形象。另外,中俄两国边境地区居民现状也加大了俄罗斯人对中国向俄“移民”的担心。据卡内基中心的专家估计,俄罗斯的整个远东生活着750万俄罗斯人,而‘对面’地区就生活着1.2亿中国人,而边境地区的人口对比就更悬殊了,俄罗斯方面仅有230万,中国则有7 000万。[11]中俄两国的人口数量差距过大,即使中国没有扩张的念头,俄罗斯也不放心。俄已于2005年出台并实施的“限制外国人在俄从事零售业贸易法案”除规范俄贸易市场的目的外,限制他国(包括中国)非法“移民”也是其重要目的之一。总之,多种原因促使俄罗斯国内产生了一股排华、制华的势力。他们通过媒体大肆渲染、丑化中国人的形象,故意夸大在俄滞留的中国人的数量,说中国政府正在实行“和平”占领俄罗斯的政策,要求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中国人入境,甚至要求政府关闭中俄边境等等,这给中俄关系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以上是影响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我们既不应过分夸大,更不能忽视。我们应切实采取措施,减少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发展两国经贸关系方面,一方面要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市场行为,鼓励本国产品品牌化,对出口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督、把关,为本国产品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信誉。另一方面应教育本国商人规范贸易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应由政府出面干预俄境内相关部门钻两国政策空子而做出损害中国商人利益的行为,以保护本国商人在俄境内的利益。针对俄国内“中国威胁论”的风行,一方面,我们应加大中国和平发展的宣传力度,尽力使周边邻居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既要增进两国各级政府间的理解,更要加强两国民众之间的理解,增进彼此的互信。因此,无论从政府还是从民间的角度,都应加强两国的人员往来,特别是要为两国青年人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增进相互理解。近年来,两国青年学者论坛举办的就比较成功。今后,我们不但要在青年学者范围加强联系和沟通,而且要加强普通大众的彼此交流。还要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中俄两国人民彼此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在加强两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与俄罗斯学术界和新闻界的交流,促进其对中国的了解,引导其对中国进行正面宣传报道。2006、2007两年两国互办“国家年”的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增进了民众间的了解。另外,为了加强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在尊重俄罗斯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在俄建立或赞助一些媒体,使其加大对中国的正面宣传力度。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俄经贸合作和劳务合作的进一步开展,“中国移民威胁论”在俄罗斯还会继续嚷下去。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针对所谓的“中国移民问题”一方面我们要严厉打击非法越境和偷渡行为,严惩非法滞留国外人员;另一方面我们应规范劳务输出,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升国人的个人道德素养,树立一个良好的国民形象。同时,还要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引导俄媒体避免对中国“移民问题”的渲染。

  (四)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寻求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结合点

  区域组织是各成员国尽快提升自身实力以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的平台。各成员国可以根据本组织的内部合作机制,对外采取一致的经济、政治政策。通过这种“力量捆绑”,各成员国的实力会显著增强,其政治欲求或国家利益也更容易得到满足。同时,通过组织内部的密切合作,各成员国间的相互关系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一个地区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自2001年6月15日成立以来,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完全顺应了世界局势和地区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典范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几年来,安全合作始终是该组织的工作重点和优先方面,其中在反对“三股势力”方面是该组织安全合作的重点。通过该组织内部的密切合作,各成员国的“三股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国内的安全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另外,六国在加强安全领域合作的同时,在国防和执法、紧急救灾、对外经济、交通、文化及其他政府部门间开展了高效务实的合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与各成员国尤其是中俄两国的努力分不开。但是上合组织的主要功能多尚局限于安全领域的合作,这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区域性组织相比,无论是在合作内容还是在组织形式上均有很大差距。该组织的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利于组织内部各国间关系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作为上合组织的积极推动国,中俄两国可以通过扩大该组织的功能推动和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将该组织由安全合作为主转变为政治、安全、经济、人文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组织。可喜的是,在2008年8月份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八次会议上,已经就进一步深化上述各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组织内部经济领域的多国合作,可以使各成员国的关系更加紧密,而多个国家经济利益的相互交织则更有利于加强彼此间的相互依赖,这种依赖程度的增加则有利于国家间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在2008年10月份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第七次总理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不可避免地给本组织成员国的发展带来挑战和压力的情况下,各成员国之间应团结一致、加强合作,共同有效提高抵御风险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危机虽然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困难,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将会给上合组织进一步加强合作带来新的动力;国家间文化领域合作的加强将会增进国家、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这也十分有利于国家关系的发展。因此,我们应通过扩大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关系。

  东北亚地区始终是令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地区,近年来,朝核问题更使该地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俄两国作为该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间的友好合作既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也有利于推动该地区的区域合作。由于东北亚地区各国间矛盾重重、情况复杂,致使该地区不但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组织,而且各国间关系十分复杂,严重地威胁着本地区的安全环境。中俄两国如今均将国内的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它们在该地区具有许多共同利益。为了给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一方面两国都希望朝核问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另一方面又都主张半岛无核化。因此,中国可以在朝核问题上,进一步与俄罗斯协调立场,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合作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在国际层面上,中俄两国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两国具有相似的处境和地位,它们在世界格局的架构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构建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利益。因此,加强两国在国际层面上的合作也是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有效方式。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时代的产物,是顺应世界发展大趋势,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如今,调整两国共同利益基础结构是中俄关系发展的最重要课题之一。90年代中期之后,国际安全利益则成为两国关系的主要动力。双重的共同利益推动了中俄关系在90年代的迅速发展,并不断提升。国际安全利益是中俄国际合作的基础,但这个基础易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因此,国际安全利益因素对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易变性。中俄关系在未来一个时期的继续发展,需要新的动力机制和动力结构。这个新的动力结构应是双边安全利益、国际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这样的共同利益基础结构才能使中俄关系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俄的实质性外交,扩大与俄的利益共同点,充实和巩固与俄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如今,两国正在努力寻找这种动力源,温家宝总理2008年访问俄罗斯时,根据两国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议,他指出中俄合作应既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既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又符合商业原则,受到了俄方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双方商定,继续优化贸易结构,规范贸易秩序,加强能源、投资、机电、航空航天等领域合作。[12]今后,两国经济领域合作的深化将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以增强的主要推力。同时,双方越发重视彼此间在人文领域的合作。两国同意,以2009年中俄建交60周年为契机,全面推进两国人文交流,搞好2009年和2010年互办“语言年”活动,定期举办“文化节”。两国人文交流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会进一步得到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新华社莫斯科,1997年4月24日电·

  [2]夏义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内涵和意义[N].人民日报,2001-07-18(7)·

  [3]ПутинВ.В.:"СШАнегрозитРФ"∥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14 декабля2001г.

  [4]郑羽,柳丰华·普京八年:俄罗斯复兴之路(2000~2008)外交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39-14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2006年3月21)[N]·人民日报,2006-03-22·

  [6]胡仁霞·俄罗斯总统大选及今后4年的内外政策走向[J].东北亚论坛,2008,(2):84·

  [7]韩立华·中俄经贸关系:现状,问题和前景[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8,(5)·

  [8]ИгорьНаумов·Россияугодилавкитайскуюмышеловку//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M].30.октября2008г·

  [9]于小丽·俄罗斯人口危机的成因及俄学者对中国劳动移民的综合[J].人口学刊,2007,(5):32-33·

  [10]刁秀华·俄罗斯转轨时期移民问题研究[ J].人口学刊,2008,(4):36·

  [11]АндрейМиловзоров:КитайподцепилРосиювкрючок//Утро[Z]·14.сентября2006г.·

  [12]罗辉,米立公·深化互信合作协力应对挑战促进共同发展——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欧亚之行[Z].http://news.xinhuanet.com /newscenter/2008-10 /31 /content_10289283_1.htm·

  注释:

  ①此前,中俄两国曾就美国欲退出反导条约专程联同白俄罗斯向联大提交了《关于维护和遵守反弹道导弹条约》,并获得通过。在2000年7月18日普京访华时,中俄两国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被外界视为中俄联手反对美退出反导条约共同行动。

  ②如今,俄罗斯已宣布以“泰纳线”取代“安大线”和“安纳线”,实际上“泰纳线”是“安纳线”的翻版。但俄罗斯现在已经决定首先修筑到中国的支线。

  〔责任编辑 赵东波〕

The Changes of Russia's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China's Counter Measures

CHEN Xianliang1,ZHANG Mei2

(1 Institute ofMarxism,Harbin Normal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80,2 Institute ofRussia Research,HeilongjiangAcademy ofSocialScience,HarbinHeilongjiang 150025,China)

  Abstract:Reviews for severalyearsChinese andRussian relations,wemay say,despite fluctu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ofrelations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but overal,l themove constantly forward.After a briefperiod of low hovering,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will soon enter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Today,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come stable andmature gradually.Considering the China and Russia in the special developmentperiod ofeconomic take-of,f the developmentbetween two countries in economicwillbe a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In the future,the development ofbilateral relationswill notbe smooth,the trip will definitely have a knock.We should rationally regard the China and Russia strategic partnership ofcoordination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kind ofstrategic relations,however,notdepend on it toomuch..

  Key Words:Russia; China; Sino-Russia Relationshi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ilateral Cooperation; Policy towards China;Countermeasure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