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采哲学看《套中人》:一个人的古怪VS一群人的悲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太惨了 从尼采哲学看《套中人》:一个人的古怪VS一群人的悲哀

从尼采哲学看《套中人》:一个人的古怪VS一群人的悲哀

2024-07-09 17: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不能支配自己,只能受制于人|“套子”套住的不仅是别里科夫的人生,也套住了周围所有人的生活

1、别里科夫不仅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受害者,更是维护者

他是一所中学的希腊语老师。在太阳高照的天气里也会穿上套鞋,带着雨伞出门,穿上暖和的大衣。他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雨伞、怀表、连削铅笔的小折刀都不放过。平时,他的脸要藏在高高竖起的衣领里面,带着黑眼镜,用棉花堵着耳朵,坐马车的时候,要让车夫把车篷支起来。

他的卧室小得像一口箱子,床上挂一个帐子,不管多闷热,都要用被子蒙着脑袋。即便这样,也睡得战战兢兢,早上起来总是脸色苍白。

假如只是这样,他顶多算个怪人而已。然而,他并不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还用刻板守旧的思想去影响和压制其他人。

一部分原因是他把管束别人作为自己情绪的出口,“好像极力要找一个理由来摆脱自己的愁闷”;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因循守旧让他不知不觉间成了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

他不仅自己严格遵守政府的法令——不让做的坚决不做,允许做的也充满怀疑,还用自己的教条思想挟制学生、同事,甚至连校长都怕他。

不仅如此,“全城的人都在他的辖制之下……在别里科夫之流的影响下,在最近十年到十五年间,我们全城的人已经变得什么都怕了,他们不敢写信,不敢说话,不敢有亲密的朋友,不敢周济穷人,也不敢看书,不敢教人读书写字……”

可见,别里科夫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他们不仅活得谨小慎微,畏手畏脚,还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去影响周围所有的人。他们不仅固步自封,还要压抑着一切与制度相抵触,与传统相背离的进步思想。最可悲的是,受压制的人即使厌恶他们,却也乖乖地听命于他们,完全拿他们没有办法。

契诃夫

2、懦弱,就只能受制于人

尼采认为,不能支配自己的人只能受令于人,一旦离弃了服从就失去了他的全部价值。

别里科夫是这样,周围的人也是这样。

受制于别里科夫的人,他们不能支配自己,甚至连支配自己的主动性都没有。他们听别里科夫的话,迁就他,任由他像个警察似的指手画脚。不让做就不做好了,至少这样就不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是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不仅是别里科夫一个人的心理,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可他们怕什么呢?为什么会怕这样一个无权无势,本身就懦弱不堪的人?因为别里科夫喜欢告密,怕自己被连累而经常“打小报告”!于是,他们为了“能混一口饭吃,住一个角落,做个不值钱的小官儿”,宁愿放弃自由,选择听命于人。

毕竟,服从外来意志,放弃自己的意志和责任,是一种最轻松的处世方式。放弃个性总比发展个性容易,低下头永远比抬起头要简单得多。

尼采说,意志的力度决定了自由的程度,而这种力度的标志是意志对自我的支配和对阻力的抵抗。

那些被别里科夫辖制的人,为了苟活,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只能永远压抑地生活下去。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委曲求全地去做“该做的事”,“死气沉沉、不苟言笑”地过着提线木偶一般的人生。

二、无改变的意愿,只能在空虚中消磨|无聊杂乱的生活,源于对生命的不负责

尼采说,许多人并无创造的意愿,把自由理解为摆脱一切责任,结果所谓的“自由”一旦到手,精神倍感空虚。

别里科夫因循守旧,而被他影响的人也没有改变现状、为自己创造一个新未来的主动性。他们生活的目标除了不“闹出什么乱子来”,别无其它。他们只是麻木地生活着,对未来对人生都没有什么责任感,他们“闲得无聊,什么不必要的蠢事都做的出来。而那些有必要去做的事,反而不去做了”。

别里科夫常常去同事家串门,他认为这是他应尽的责任。可是,去了之后,只是一言不发地坐上一两个小时。

而其他人,从找各种机会撮合他与新来教师的姐姐瓦连卡谈恋爱,到人手一张的漫画,也能看得出无聊至极。他们不去做一些对自己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反而对别人的事情如此热衷,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一个怪人的揶揄。

因此,伊万老人说:“我们住在空气污浊的城市里,交通十分拥挤,拼凑些无聊的文章,难道这一切不就像套子一样吗?我们的一生都消磨在懒汉、无所事事的蠢女人和爱打官司的人身上,说着各种各样言不由衷的话,难道这不就是生活在套子中吗?”

只有不断地追寻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人,才能突破当下,不断地超越自我,让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才能体现出一种生命的自由。

可若是没有突破的意愿,不主动去找寻自我价值,就只能在空虚中慢慢消磨。再加上对来自别里科夫之流的精神压制没有坚强的意志加以反抗,逆来顺受,这样不就像生活在套子里吗?本质上不就和别里科夫一样,懦弱地把自己包裹在无聊的日子中吗?

我想,让契诃夫最心痛的就是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无视。

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终于可以“自由”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回到了从前的样子,和先前一样无聊、杂乱、严峻,局面并没有一点的好转。”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不错,确实还有很多个别里科夫,但真正的问题是在所有人的心里。他们已经过惯了被人管的日子。别里科夫死了,就算新的别里科夫还没出现,他们也会自己去刻意地寻找。从根本上,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懦弱的、无力的,根本不能冲破现在的生活的。

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在小说的结尾,伊万老人说:“你忍受委屈和侮辱,却不敢公开说一些正直的话,还不得不微笑着敷衍别人,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能混一口饭,住一个角落,做个不值钱的小官儿罢了。不行,我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

这是契诃夫对这个麻木社会的呐喊,这是他怒其不争,不留一丝情面地将这种奴性心理彻底地暴露出来,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在心灵上有所觉醒,希望他们能够真实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一个老人尚有“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想法,那年轻人呢?“您还是别胡扯了”别里科夫的同事布尔金说。

契诃夫明白,这就是现实,少数人的短暂觉醒,最终也会被大多数人消极的习惯思维干预甚至同化。

三、结语:超越、自由、创造 |《套中人》的现实意义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中写到:尼采人性观的出发点就是人的本质的未定型,由此而有了人的自我超越性、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对大部分人来讲,成为别里科夫的可能性很低。抛开时代的因素,且不会如此病态地对外界产生恐惧,更不会如此极致地教条、固步自封和压抑自己。然而,却很容易像他周围的人那样,即便没有外界的压制,也会由于心理上的懦弱和懒惰,毫无生气、空虚麻木地年复一年过着一样的生活。

这样的日子何尝不像一个套子,让自己沉沦其中。

要想改变,就必须鼓起勇气突破。当你迈开那一步时实际上就为自己赢得了创造未来的自由。这一路注定会有很多阻力。

但尼采告诉我们,“自由存在于克服阻力的过程之中:没有阻力,即没有自由;阻力越大,自由也越大。”

谁愿意一生都受制于人,被别人支配?谁不想活得真实而有价值?自我的超越便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看到生命的多种可能性。这在追寻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才得以实现。

不要觉得这只是高深的论调,和生活离得太远。如果你不想过空虚、麻木、无聊的套子一般的生活,就要保持向上的生命力。而这就是尼采人性观中的超越、自由和创造。

愿你我都能怀着坚强的意志,找寻生命的价值,活出真实的自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