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国家建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历史领土变化过程图片 俄罗斯的国家建构

俄罗斯的国家建构

2024-07-03 15: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与之相对的西方派,则主张以“国家”身份融入欧洲现代国家交往。19世纪俄国著名历史学家、俄国史学国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谢尔盖·索洛维约夫(Сергей Соловьев),充分肯定了彼得改革的历史意义,他认为,彼得一世西化改革最重要的影响在于重新建立俄国人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俄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索洛维约夫认为,所有的历史撰写都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即“自我认知”,找寻国家与民族的来源与成因。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俄罗斯“自我认知”上的觉醒,凭借的多是外力推动,即与外界的交往互动中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亦成为其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不可否认,国家学派的主张“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俄罗斯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印证。彼得一世的“国家”构想在历史的发展中得以成为现实。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帝国”之于俄罗斯,其内涵与西欧语境下殖民时期兴起的“帝国”存在较大差别,尽管当代欧美学者仍沿用西方的“帝国范式”进行俄罗斯研究。笔者更倾向于将俄罗斯历史中的“帝国”理解为一个在世界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强大的国家”,在这个强国的构想之下,具体是中央集权、开拓边疆、国际地位几个概念在每一个历史时期被赋予的新的内容。

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的国家建构模式再度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鉴于历史叙述中不乏对帝国的认知,俄罗斯本国研究者也会使用“帝国”来表述“强国”的概念。以当代著名政治学者、欧亚主义的主要推动者亚历山大·杜金(Александр Дугин)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不再是帝国的俄罗斯将失去自身的意义……帝国观念之外俄罗斯人将失去自己的身份认同,逐渐像‘民族’一样消失。”为此,杜金提出了建立“欧亚多民族帝国”的观点。尽管当代俄罗斯知识界对于现代国家建构路径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俄罗斯政治学者的研究指出:无论是1917年以前,还是1917年以后至冷战结束,从俄罗斯的政权架构,到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身份认同来讲,都趋近这种所谓“帝国”的建构模式。这场持续的讨论,随着近年来欧美“帝国”研究热度的提升,再次引发俄罗斯国内政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政治传统上来讲,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进程催生出一种“帝国”民族心态。那么,俄罗斯政治传统中的“帝国”的概念内涵是什么?当代俄罗斯著名政治学者、俄罗斯政治学协会前主席马林诺娃(О.Ю.Малинова)教授提出,俄罗斯语境下的“帝国”,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国家组成多元化,多民族,存在不同文化地域和政治机体(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организм/Political organism);二、明显的中心与边疆;三、以专制的方式集合领土和社会;四、存在一个全体身份认同的概念,有一个普适性的将人民和国家联结在一起的理念,亦可解释为某种全球计划;五、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力求对其他国家的发展施加影响,但同时让这些国家保留独立性或形式上的独立。”此外,马林诺娃强调,帝国的内涵在俄罗斯内部不同群体中,如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以及政权之中,其解读不尽一致。

学界一般将俄罗斯的帝国传统追溯至彼得一世时期,即1721年彼得一世签署诏令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建立。近年来,一些俄罗斯当代学者认为,可将俄罗斯的帝国理念发源推至莫斯科公国时期。秉承早期弥赛亚意识,16世纪由修士菲洛费伊(Филофей/Philotheus)提出了“第三罗马”的理念,这一理论正是基督教末世论的集中体现。菲洛费伊在给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的信中写道:两个罗马倒下了,第三个站起来了,并且将不再有第四个。没人能取代您对基督的忠诚。“第三罗马”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它表明历史进程就是世界统治权力的变更——第一罗马因蛮族入侵而灭亡;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因为与天主教的合并而灭亡;而第三罗马,莫斯科,作为基督教的真诚守卫者将永存。”进入彼得一世时期,从贵族着装到海军建设,社会日常生活与政治军事建构经历了全面西化阶段。这一历史阶段无限放大了“国家力量”的概念——即强大的国家,伴随世界地位的提升(无疑这里的“世界”还是指欧洲),俄罗斯帝国的建构已初具规模。可以说这样一个帝国理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即1917年俄国革命。像学界熟知的“乌瓦罗夫公式”——专制制度、东正教、人民性,也是在彼得一世“强国”理念之下,面对1812年卫国战争之后的民族意识觉醒及其引发的1825年十二月党人事件,面对社会思潮涌动,1833年经由当时沙皇尼古拉一世推动而闻名于世。此时沙皇重申“强国”理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弥合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分歧。

俄国村社

1917年革命之后,历史随着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进入苏联时期。这一时期,“苏联计划”(Советский проект)逐渐成为国家建构的主要理念。什么是“苏联计划”?或者“苏联计划”也仅仅是苏联时期所有国家建构理想的具体描述之一,它旨在实现并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那个长远计划: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彻底消灭人对人的剥削关系,消灭私有财产,实现生产资料、土地、资源的公有制,实现普遍的义务教育、公费医疗体系等,这些设想构成了“苏联计划”的基石。有学者认为,这一计划试图以高效、创新、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来重建世界,并以此来治愈人类心灵创伤,使社会远离资本主义的弊端。实践中,国家建构的实际情况与“苏联计划”理念产生偏差,最终导致各方面矛盾集中爆发。苏联解体后,当代俄罗斯至今是否已经出现新的普适联结理念,尚未有定论,但最近俄罗斯总统助理、政治学者苏尔科夫(В.Сурков)在《长久的普京之国》一文中提出了当代保守主义政治新解读,试图以此凝聚国家和人民,尽管俄罗斯学界对其后续发展持观望态度。综上,通过梳理俄罗斯国家建构理念的演进过程,足见根植于其内部的“帝国意识”。

毋庸置疑,超级大国、强国这样的观念对于俄罗斯新的身份认同的构建,存在极大的吸引力。当代学界认为,正是这种所谓的“帝国”心态,阻碍了解体后俄罗斯现代国家的建构。或许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俄罗斯历史上是否有哪个阶段曾经出现过西方现代国家的某些特征呢?答案是有的,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后,俄罗斯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渐渐开始。1905—1906年间,《整顿国家秩序宣言》(又称《十月十七日宣言》)、《俄罗斯帝国基本法》相继出台,国家杜马正式建立。俄罗斯的现代国家分权之路,从19世纪初御前大臣米哈伊尔·斯佩兰斯基(Михаил Сперанский)的分权理念、建立杜马的设想的提出,到20世纪初宪法和立法机构杜马的出现,经历了近一个世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然而,随后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战争与革命,再次改变了俄罗斯的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随之而来的俄国大革命将国家历史的发展引入全新的轨道。

当代俄罗斯试图通过“公民民族”和“主权民主”来进行现代国家的构建,其过程绝非坦途,因为无论在民众还是掌权的保守主义政治家之中,其竞争对手“帝国身份认同”依然强大。但作为历史学研究者,笔者对于解体后的俄罗斯国家建构总体上比较乐观,毕竟现代国家的建设不可能完全遵循政治学理论。对于一个地域如此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来讲,其国家建构的道路必将是复合型的。此外,也不必过分强调根植于俄罗斯历史的帝国意识,按照俄罗斯政治学协会前主席马林诺娃教授的观点来说,帝国修辞术更适合进行政治动员,而非解决实际问题——“帝国修辞术出现在俄国政治谱系的各个阶段……在俄罗斯政论界‘帝国’不仅仅充当分析现实问题的范畴,更是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意识形态框架下,怀有不同目的政治家们在其内涵解释中加入各种内容。因此,这一术语扮演了调动支持率的角色,而非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帝国也好,现代国家也好,说到底是与欧美历史进程相匹配的西方概念。当我们用帝国和现代国家的概念来分析俄罗斯时,很大程度上揭示的是这两个概念的非西方性内涵,体现的是俄罗斯与西方语境的差异性。谈到帝国与俄罗斯,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庞大鹏研究员指出:帝国这个概念,在俄罗斯这里,对内是民族关系和谐以及国家统一,对外是俄罗斯世界(Русский мир)。内外政策统一在这样的概念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俄罗斯强调主体民族,强调主体民族的强大以及强国意识。俄罗斯强调民族国家,强调公民民族,着眼的是多民族关系稳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帝国还是现代国家,在俄罗斯这里它们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是包含和交叉的关系。

【本文选自《俄罗斯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

《俄罗斯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

俄罗斯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

(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丛书)

庄宇 施越 主编

商务印书馆2021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横亘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长期扮演联结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纽带角色。回顾俄罗斯国家建设的历史,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钟摆,不断在东西方文化间徘徊,每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却也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及现实支撑。正因如此,俄罗斯的国家建设路径在世界历史和政治发展进程中独树一帜。本书收录了十余篇国内外俄罗斯研究专家的文章,它们从历史、政治、文化等角度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以期深入揭示俄罗斯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

主编简介:

庄宇,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俄国史、苏俄文化制度史。

施越,美国乔治敦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助理教授,主要研究中亚近代史、中亚当代国别和区域问题等。

目录

俄罗斯的国家建构——历史路径与选择 庄宇

历史编

个别主义帝国——俄国在中亚的改宗和征兵政策 宇山智彦

俄罗斯帝国的母国、殖民地和帝国公民性 亚历山大·莫里森

沙俄对哈萨克草原东部地区统治政策初探——以1822年《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条例》为中心 施越

帝国时期的俄国权力史——研究方法论问题 德米特里·安德烈耶夫

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俄国工商业政策与经济发展 张广翔

土地关系的变革与俄国村社制度的危机 罗爱林

国内战争时期南俄“白卫军”的政权建设与管理研究 周国长

当代编

俄罗斯“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的博弈与认识 张建华

俄罗斯民族国家建设的历程 刘显忠

当代俄罗斯的政治思想 庞大鹏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下设哲社、文史、政法和经管四个编辑室及威科项目组,主要承担文史哲及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出版物包括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辑要》、“大师文集”等为代表的多种学术译介和学术原创著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