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之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佩戴大随求陀罗尼要注意哪些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之1)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之1)

2024-07-11 15: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之1)

一、前言

2005年1月9日初级打坐班学员已结业了,经本人方便灌顶后,今天要授您们心中心法「忏悔印」与「一切如来心真言」,您们打坐上不能达到2小时,让您们修持心中心法前加行(prayoga),因忏悔印不受修持时间限制。

现在来讲修持前行忏悔印的由来,此法也是修心中心法的前加行法,因为要修心中心法,要先行忏悔也是必然的。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忏悔?每一个道场对于初学者也都是要修忏悔。菩萨的每一世也都在忏悔,但每世忏悔为什么都没有实质效果?在这段经文就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怎么会获得这一个「忏悔印」?我们先瞭解经题:「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一看到「大随求即得」,大家心里一定就很高兴了,好像要求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一样,你们不要误会了。

这「大随求」是要求成佛,不是要用来求财、求官运、求哪一个人能够怎么样的,也不是现在某些人要看风水、求发财这一类的,是要学如来真正密教,真正密法是要求成佛的,所以可以说是「大随求即得成佛大陀罗尼」。你来这个道场就是要学觉悟的、要学成佛的,我们先把这个标题搞清楚了!不要一看到「大随求即得」心里就很高兴,好像有很多喜欢有所求、有所感应的人,就会这个样子。佛法的修行不是这样的,佛法修行过程中都是学习无所求、无所得,若是为了众生可以去做,为自己都不能做,要修习无为法,在后面我们慢慢的会讲到:「无心从无为而生」之至高佛理。

 

二、忏悔印经文

佛告诸大众:「如是忏悔者,从菩提生一切诸佛。发菩提心时,自取不劣不覆诸罪,即菩提心故。善男子!当知此菩提心契不思议。何以故?我念往昔修菩萨行,经无量劫积功累德,亦过无量劫,如是苦行修学。经千恒河沙劫,了无一记,何以故?为心劣故,为有余罪,劫忏谢皆不得尽。为忏不尽,致殃宿昝,皆悉引前作诸障难,致使如是不得成佛。我于自心谛求诸佛,发若干誓愿,发愿以讫,须臾净信便得此契,称为「一切诸佛大菩提心」。我结此契便即忏悔,所有障难一时荡尽,十方诸佛受记号吾,当来得名释迦牟尼,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善男子!假使众生,出十佛身血、百佛身血、千佛身血、万佛身血、百千亿佛身血,乃至无量恒河沙数佛身血,不可数、不可数佛身血者,结我此契,诵我随求即得陀罗尼三遍等一遍一句、一称名字。若有残罪露及众生,无有是处。何以故?若有残罪于众生者,一切诸佛便失菩提。」

「善男子!若有一人起慈悲心,结我此契,普为大千称说,众生举印指于十方界,所有众生一切罪障病苦恼等,一时消灭无有遗余,便得初地,一切众生亦所不觉。若入魔宫结持此契,魔王顺伏追舍魔业,若入王宫结持此印,即起慈忍正法治人。若遭王难等,入州县等在枷锁,结持此印,枷锁解脱,官自开恩两得和可。若人能日日作此者,一切世间无不调顺,龙王欢喜以能降雨,一切世间所有蛊毒害心皆和悦。若入斗战,以印指之,两军和解一无所损。善男子!我以此印不可为比,以一喻知。善男子!十方诸天共为万,不及一那罗延力(金刚力),十方世界那罗延共为万,不及菩萨一节之力,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共为万,不及如来一毛端力。善男子!假使一佛能作种种不思议力,犹亦不如无量诸佛之力。何以故?一切如来共住持故、共随喜故、共印可故。十方如来从此生故、菩萨金刚常佑助故、等至菩提无二见故。善男子!若说此契功用,穷劫不尽不可思议,若有众生欲至佛位,始得此契小小初地,亦未闻知,不可具说。菩提根本者从一心生,从一法生,从异见生,从断爱憎生,从离杀业生,从无始净土生,从决定生,从质直无为生,从柔和善忍生,从勇猛精勤生从怜愍一切众生生,从大慈悲生,从无畏生,从难苦生,从不舍众生生,从敬养父母、孝顺师长生,从心不跳躁生,从不下劣生,从净三业生。」

 

三、经典文章解说

经题:「大随求即得(成佛)大陀罗尼」不是一般的咒语,是明之王、咒中之王。明是智慧,明王是智慧之王,明梵语 vidyā,音译作费陀、苾驮,即灼照透视,意指破除愚痴之闇昧,而悟达真理之神圣智慧。明即咒,明咒又作神咒、禁咒,乃真言、陀罗尼之别称,指修行密法时所念诵之章句。而真言亦含如下数义:(1)明,梵语 vidyā,学问、知识之意。(2)陀罗尼dhāranī(总持),口说者为真言陀罗尼,表现于身者谓明。(3)若以真言之长句者,称为陀罗尼;仅数句而成者,称为真言;有时一字二字等者则称种子。

据《佛地经论》载,由于明能除闇,故以慧为自性;由于明为无明之相对者,故以无痴之善根为自性。据原始佛教经典《三转法轮经》载,修八圣道,解四谛理,成就眼、智、明、觉(皆表智慧之语),即得趣入涅盘。此处持此「明王」来得无上智慧,所以「明王」也是经题里面之一,是不可思议、普遍祈求能够成就的,咒语也都属于明王。「忏悔法」在《大随求陀罗尼经》里面讲是讲,但是能懂得的人不多。现在从另外有一个「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里面,你也可以去看此忏悔法,佛不授给你、菩萨不授给你,你就看不懂、学不会!早上你们也领了忏悔印,忏悔印是怎么来的?这一段经文就是在说明来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得到这忏悔印的经过:

 

(一)业障深重忏悔无利

佛告诸大众:「如是忏悔者,从菩提生一切诸佛。」

菩提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的这种智慧,天天讲菩提,搞了半天却不知道菩提是什么意思?尤其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讲以菩提得度,用菩提度到彼岸,不管是般若、菩提,有个正确的智慧名称,是观一切法、一切境界是无所有、不可得,若观一切法有所有就是有所执着,观一切境界有所得,就会受感召到天上去、会到仙道里去了,甚至于会到魔道里去。所以可谓修菩提道就是用:「无所有、不可得」这六个字而已,这也就是般若的智慧。

你要打坐修行,对于身体的变化、心理的变化,以及真如所现的一切境,都不能够去执着,是为观其无所有、不可得,这样才能生出一切诸佛,诸佛是这么修出来的,不是在那边练一个有为法、在那边练一个什么心法的,这些对于成佛都是没有用的!所以要直趋菩提,正如禅宗所讲的,对一切法能「不即不离」,其意也是一样。你在法尔所学的,不管在过程之间会感觉什么变化?有什么境界?也都要放下、不要去执着。如果解不开了,可以来问我。若自己可以放得下的,那放下就没有事了!不管身心上怎么变化?都不要在意、不要惊吓、不要高兴、不要去到处讲,否则就是犯了法的执着。所以菩提生一切诸佛,要懂得菩提是甚么意思?简单就是:能做到「无所有、不可得」这六个字,或者是禅宗行者所讲的,对一切法「不即不离」,当然要成就菩提,就要发菩提心,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一个要成佛者,有两大助力,一者来自诸佛之力,二者来自助众生之利,所以离开度众是不能成佛的。

 

「发菩提心时,自取不劣不覆诸罪,即菩提心故。」

行者一发菩提心,自己就要有一个心态,不要再去做不好的事情,不要有所错误的作为,还把做错的将它掩覆起来,要坦诚地承认错误就是错误,有错误绝不再犯。上一次讲到「唯识五位百法」里面的十小烦恼有一个「覆」,就是有所罪过、或是以前犯了什么过错,难以启口去向人家忏悔,这在戒会授戒时,你要发露忏悔,以前做的哪一件不好、不对的事情,伤害了谁?怎么样伤害?这些都要发露忏悔。当你发了菩提心时,自然能取不作低劣错事,有错误行为也不覆诸罪,这即发菩提心故。这样就是我们的菩提心已经成就了,若是还对哪一件重大的罪恶还是掩覆着,不敢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那菩提心是会发不起来,所以发菩提心就是要成就如来菩提的第一关键。

 

「善男子!当知此菩提心契不思议。」

善男子如《杂阿含经》中即对比丘亦称善男子。又大乘经典中,对菩萨称「善男子」,对比丘则称其名,其例甚多,但有时亦以「善男子」称呼比丘。一般言善男子kula-putra、善女人kula-duhitri,kula-dhītā,即指良家之男子、女子。经典中称呼在家众常用此称,「善」系对信佛闻法而行善业者之美称。《胜鬘经》中强调善男子、善女人之条件为舍离我执、我意,至心归命于佛;窥基大师之《阿弥陀经通赞》谓,善男子、善女人乃梵语之优婆塞、优婆夷,即持五戒之在家男女。

善男子!当知此菩提心契不思议,菩提心契就是在讲这个「忏悔印」,在心中心法里面称为「菩提心契」,契也就是印,在这里您们还没有受灌顶修法,所以仅能称为「忏悔印」,不管是菩提心契、忏悔印,都是同样印契的意思,手印结法都是一样的,只是心境不一样,你现在要修前加行(prayoga),密教里面的加行要行大礼拜,做持某些咒语、…。法尔也是以这为前加行,或修六字大明王咒,以作为前加行。教你坐两个小时可能就会很受不了了,比那些西藏的喇嘛他们去印度修加行,一块木板上这么仆下去,然后起来,这是行大礼拜,第一段加行要十一万遍,第二段加行要三十万遍,总共要这么拜四十一万遍,把身体练得有契机,成金刚身,这是他们的修加行。我们修如来地的,先从心地下手是最重要的,所以打坐身痛、要观身不痛,痛跟你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不要太爱惜你的肉体、你的脚。

我们有一位同学很用功,几个礼拜双盘从十分钟、十五分钟、三十分钟、五十分钟,很快加速度的前进,但这样就把腿的肌肉拉伤了。你们有什么病痛要跟师兄、师姐讲,或者是跟我讲,不要那里受伤了就不来了,幸亏过了三个礼拜以后他打电话过来了:「脚受伤了怎么办?」,脚受伤了就拿一个磁能环让他去用,他已经好了一半,再加以慢慢调也就好了。所以有一些方便法、世间法,是很容易去调理身体受伤的部位,不要有病了或者是障碍来了,然后你就不来、就断线了,好不容易进到法尔,结果因为身体不好、不是心不好,就放弃了。有的是心不好,像有个人第一次来上课,第一节课完了就到楼下去抽烟,这种人来修心中心这个法怎么修的下?第二个礼拜就不能来了,不是我教他不要来,大概是护法菩萨禁止他再来了,所以第二星期就不见了。所以心不正、想吃肉、喝酒、又想要求无上菩提的人,要真正学佛法,那就免肖想了。哪有这种好康的事情?有些道场也许真是这样,那不是真正的佛教道场,偏偏那种道场就是最兴旺。像我们这一班也算蛮多的,四、五十人已经是很多了,台中那一班进进出出,总是维持在三十七、八人而已。

大家都希望成佛,但是要问一问你的心地,有点清净与否?对于该改进的就要改进,发心是很好的,但是有时候发心是三分钟热度,久了就忘记了!有时候该做的不去做,像有一些已经吃素了、受菩萨戒的,就比较没有问题。有一位大德,他不吃素还可以讲了一大堆的理由,我说:「这似是而非的理由,都没有一个是对的!」发菩提心以后,还是有烦恼,但是要忏悔,忏悔得法是很受用的,这里就在讲此道理了,能够获得到「菩提心契」的人,真的是不可思议。

 

「何以故?我念往昔修菩萨行,经无量劫积功累德,亦过无量劫,如是苦行修学,经千恒河沙劫,了无一记。」

世尊说是何原因?世尊说:祂念往昔修菩萨行,经历无量劫积功累德,无量劫所做的好事不知道有多少?时间亦过无量劫,如是苦行修学,菩萨行也做了、苦行也修了,经千恒河沙数之劫,还是了无一记,就是没有被诸佛授记,预说未来何时会成佛。这时间已经蛮久的,恒河沙本来就是无量无边的多,恒河里面的沙更多,修那么久的时间,却是得不到诸佛一记,就是没有被诸佛授过记,没有被授记,表示没有一个基本成佛的标准,所以十方如来就不会给你授记。

 

「何以故?为心劣故。」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心劣故,于一切事不勤求了解,故称劣慧。有时菩萨于化他之法不能堪任,也称心劣。据《佛地经论》所举,下劣之智慧,称为劣智。做菩萨的人心还是没有足够智慧,没有大菩萨的智慧,更没有像诸佛那种无量无边的智慧。当然我们更是不能同日而语,释迦牟尼佛有五百世做仙人、累劫修菩萨行,无量劫也修苦行,心智还是这样不很聪明,习气还是很多,更何况是我们呢?

 

「为有余罪,劫忏谢皆不得尽。为忏不尽,致殃宿昝。」

因为还有一些罪障没有消除掉,还有余业还未除尽,也就是旧的未去完,行菩萨道中新的业缘又加上。虽每一劫都有做忏悔,希望能把罪业消掉,但是永远都消不掉那么多的罪业。然后旧业不消,又感招新的业障,所以没完没了。我们常常讲,念佛一句会消无量的业,为什么念了几千万亿遍了,业还是那么多?要比起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修苦行,经过千恒河沙劫,还是没有得到一个究竟,这都是忏悔法门不对了,忏悔的心是有,但是方法不对,没有用最锐利的忏悔方法,当然还是成为「致殃宿昝」,宿业未除常常遭到不好的这些果报,以前所留下来的这些过错,永远都没有办法断掉,就像菩萨不见得贪、瞋、痴、慢、疑都能断掉,六大根本烦恼是淡薄一点了,但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清净,这些会再感招新业障。

 

「皆悉引前作诸障难,致使如是不得成佛。」

皆悉因为以前有一点余习、恶业,然后招引来当世又引起很多的魔难,在行菩萨行中,帮助这一个人,会引来另外一个人的不高兴,此人或非人会来障碍你的修行,而心又没有如来心地的清净,以至于纠葛障难、越滚越大。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在行菩萨道的人,大都是身体病奄奄,你可以看到每一位号称菩萨的,有的我们知道的很可怜的,一上台看他的精神是很好的,一下台就要打点滴;一做法会好像生龙活虎,法会完了他可能就躺在那里要休息。这是没有那种如来的心地、没有那种金刚身、金刚心,这些都是没有真正得到忏悔法。所以在座的今生要有所了解,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忏悔得法?你能够得到这个「忏悔法」,要回家真正的、好好的忏悔、好好去做。因为这样以至于障碍没完没了,也就不得成佛。

 

(二)发大菩提心如来授忏悔印

「我于自心谛求诸佛。发若干誓愿。」

在这时候祂自己反省自己,因为祂起码有宿命通了,观过去恒河沙劫,为什么经无量劫积功累德、行菩萨道、修苦行,都不能得到诸佛授记?祂就自己反省,反省的结果,能思考清楚当下,于自心确实地谛求诸佛,也同时发若干誓愿、发大誓愿,在别的经典也讲到,当有一天祂成佛了,要度尽无量无边的所有众生。

誓愿pra5idh2na,是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心以达到某目标之意,亦即发愿起誓完成一件某大事。关于誓愿可分开解,《法界次第初门》谓,自制其心称为「誓」,志求满足称为「愿」。又据吉藏大德之《胜鬘宝窟》载,誓、愿二者有同亦有异,同者犹如智与慧、眼与目;异者在即事以行为「誓」,要期未得为「愿」。如是当知誓愿必伴以「邀制」,即志求、约制─自制其心以达到之义,而非仅发愿希求而已。

一般无知修行人,不知量力一开始修行,有时就乱发起誓愿来,尤其一些着魔者更是于乱心中而乱发誓愿。其实初期低阶菩萨有共通之总愿,即指四弘誓愿:(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弘誓愿可配于苦、集、灭、道四谛,前一誓愿为利他,后三誓愿为自利。

若行者能达到空、无相、无愿之证,或已达八地菩萨不动地(以上即是大菩萨),就应该发广大誓愿,此则称为别愿,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普贤菩萨之十大愿等,即属别愿。那世尊发何愿呢?《法华经》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盖菩萨自最初发起菩提心,至完遂为止,未成佛前不止此誓,成佛时才完成此愿,即是由其所发之誓愿。大菩萨发愿时,有志求、约制等,即誓愿必伴以「邀制」,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个,每一愿之愿文皆有「设我得佛」与「不取正觉」二语,其中之「设我得佛」即是发愿希求之义,「不取正觉」则为「邀制」之义。又如阿弥陀佛在因位为法藏菩萨时,除立四十八愿外,复立誓,自谓其愿如不满足即不成佛。《无量寿经》云:「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正觉。」此称三誓不成等正觉偈。[1]

 

下举药师佛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所发利导众生之十二大愿:

(1)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2)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3)愿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

(4)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5)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

(6)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

(7)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

(8)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

(9)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10)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11)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12)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发愿以讫,须臾净信便得此契,称为「一切诸佛大菩提心」。我结此契便即忏悔,所有障难一时荡尽。」

释迦牟尼佛于因位菩萨地时,发了若干种誓愿,有了此自力大菩提心,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心;又有别愿之四弘誓愿。自力大菩提心广大周遍法界,长远而达于未来际,一旦发此心,能倾覆无始以来生死流转之轮。所以世尊发大誓愿以后不久,从内心中涌出清净信心,即得此忏悔印契,此印契称为「一切诸佛大菩提心」之印契,持此契印能入「一切诸佛大菩提心」中,这时世尊也能持「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所以就开始结印,持诵咒语三遍而已,世尊所有障难一时间都荡然无存,这是藉靠诸佛加持之威德力,也靠此陀罗尼明王之威德力。所以菩萨发大誓愿于先,因为有这种对众生的大慈悲心,得佛力加持,所有障难一时荡尽。

世尊于当时是持「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此咒明约近300句,非一般末法时期众生能学得,所以世尊于另经典中指出,能持「一切如来心咒」再结此忏悔印契,即能行忏悔业障。您们于灌顶后,我授与您们此咒与印契,方便修此忏悔门。

 

「十方诸佛受记号吾,当来得名释迦牟尼。」

所有障难荡尽后,心空即能通达诸如来心,所以能得十方诸佛受记给祂名号,当来成佛时得名为释迦牟尼;因为要成佛,十方诸佛都要来给你授记,当然在《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是然灯佛为世尊授记,但更早时在这时候,十方诸佛每一位都悉知悉见,一位佛是弘化三千大千世界,虚空之间有无量的佛,这宇宙是无量无边的大,但是佛与佛心都是相通的,所以十方如来等同时为释迦牟尼佛授记,当来成佛当得名:「释迦牟尼」。

 

「具足十力。」

此时世尊即得菩萨之十力daśa balāni。,《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等亦各曾列举十力。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杂阿含经》举出十力: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机关工巧力、刀剑贼盗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呰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与计数多闻力等世间十力。

此十力与如来不共法之十力不同,如来十力是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如来十力即十种智力:

(1)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盘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9)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10)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四无所畏。」

四无所畏有两种,一种是佛的四无所畏、一种是菩萨的四无所畏,先说明菩萨四无所畏bodhisattvānāj catvāri vaiśāradyāni。菩萨之四无所畏,据《大智度论》、《大乘义章》等载,即:

(1)闻陀罗尼受持演说其义得无所畏,又作能持无所畏、总持无所畏、总持不忘说法无畏、闻法不忘失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一切闻能持故得诸陀罗尼故常忆念不忘故众中说法无所畏。此即说菩萨能忆念教法,持之不忘,故于众中说法时对所说之义理,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

(2)由证无我恼乱他相现行俱生不通达威仪路三业清净大守护成就无畏,又作知根无所畏、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一切众生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知一切众生欲解脱因缘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此即说了知众生根性之利钝,施与相应之说法,于此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

(3)常持法而不忘失毕竟通达慧方便救度有情见欢喜净诸障难无畏,又作答报无所畏、善能问答说法无畏、答法无所畏、以言词应答酬报其所问世无所畏、居一切众生听受问难应能随意如法而答故于众中诸法无所畏、不见若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有来难问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见如是少许相故于众中说法无所畏。此即说对一切所问,能作如法便巧之答复,更无所怖畏。

(4)不忘失一切智心不于余乘而求出离能得圆满自在一切种利益有情无畏,又作决疑无所畏、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决一切不退无上心不杂于他乘度诸有情遂得真实无畏、一切众生听受问难随意如法答能巧断一切众生疑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此即说听受有情之问难,能如法为彼等分别解说,以开解物心及断除疑网,说法教导而无所怖畏

 

另外佛所俱足之四无所畏(catvāri tathāgatasya vaiśāradyāni),亦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据《增一阿含经》等载,即:

(1)诸法现等觉无畏(sarva-dharmābhisajbodhi-vaiśāradya),又作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

(2)一切漏尽智无畏(sarvāsrava-ksaya-jñāna-vaiśāradya),又作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漏尽无畏。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

(3)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antarāyika-dharmānanyathātva-niścita- vyākarana- vaiśāradya),又作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障法无畏。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

(4)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sarva-sajpad-adhigamāya nairyānika- pratipat-tathātva-vaiśāradya),又作说出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出苦道无畏。即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佛的十力、四无所畏,都是佛十八不共法里面的功德相,佛有十八不共法,与谁不共法呢?是与菩萨、声闻、辟支佛等不共,佛陀有的功德相是包括祂们所有的,还有具足菩萨、声闻、辟支佛等所没有的,这种不一样的这种能力,是谓:「佛十八不共法」。(待续)

 

[ 法门介绍 ] [ 修行法门 ] [ 首 页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