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之6)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佩戴大随求陀罗尼有哪些好处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之6)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之6)

2024-07-11 1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之6)

三、经典文章解说(续)

「从难苦生。」

菩提根本者从难苦生,难者障碍,有一世因果延下来的障碍,有今生要修行发生的障碍,此处是说以出生为人,幸闻佛法,正要修行中所遇到的障碍;难者也说要能生来人间修行上之困难,人身难得今已得,现在剩下来的是修行中遇到的障难,就要能克服,才能生出菩提根本,定力是由境界来磨,成就是由苦难中建立,所以说菩提根本从难苦中生起。苦者是体悟人生之苦,能离家修行,或有居家修行,两者修行中要能吃得苦中苦,即能生出菩提根本来。

此处难者特指障碍佛道修行者,修佛法从来就是在颠颠簸簸中过,在种种不如意之间成就的,没有一位修佛法者,要成就菩提者,不是自自在在就能成佛的,没有这样子的,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的业有多少?修行初阶段先从忏悔起,身体沉重者打坐不能如意,也是障碍重重。身体有点样子了,就进入心的灵通范围,受外界人事物之影响更大,练习心的定力也有够暂碍的。

而生在富贵家庭里面,也很难成佛,除了真的是补处佛,该成佛的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祂可以选择要生在哪一家,然后出生后修行就能成佛。而一般的菩萨、罗汉再来的修行人,随便出生何家,都能继续修行而成就。若是小菩萨或地前菩萨,因根基不雄厚,都会选那种投胎以后,父母亲马上会死掉的,才能感召人生无常、看破红尘出家修行,大概都是这样子开始修行。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没有历经苦难心就不会转心地,在苦难之间,心才会慢慢的磨练,一次磨、两次磨、千万次的磨,把你那个菱角磨得平平的,心就能质直柔顺了。若有一个人还有自己的意见,这样永远自修都修不好,自修时要什么都好。在座的有出家众,以后若要当个当家、执事、住持,做事与修行就很难配合,当了当家若智慧不足,般若智不足,就不适合修行,因这个也要管、那个也要管,因为要让它有板、有眼,遇事不讲怎么行?但最好讲归讲、心不要有烦恼,人家怪你也不要有烦恼、人家批评你也不要有烦恼,要修到那个境界才是自在。

若谈到苦,契经云约有八苦。(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求不得苦,(8)五阴炽盛苦等八。这只是人生认知上的苦,有的人有此种苦的认知,才会想要修行出离苦海,证入涅盘,离苦得乐。或有人能体会人生十八苦,即:老、死、忧、悲、苦、恼、大苦聚等七苦,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等十一苦,合为十八苦。[1]  

若是真的要能成就声闻果,契经云要能受十一苦法,行者若能于十一年间行此法,今身即能成就阿那含果(不还果),来生必能成就阿罗汉果。这些圣人于十一年间如何修苦行?(1)居阿练若处(ara5ya无诤声,适合修行之闲静处),(2)乞食,(3)一处坐,(4)一时食,(5)正中食,(6)不择家食,(7)守三衣(僧伽梨Sajghāti为正装衣,郁多罗僧uttar2sa{ga为上衣,安陀会antarv2sa为内衣),(8)坐树下,(9)露坐闲静处,(10)着补衲衣,(11)在冢间。古代印度出家修行,若无佛的教导,自己专心办道,于十一年间,即能证得阿那含不还果。若是遇释迦牟尼佛,即能于当生证得阿罗汉果,或成就大阿罗汉道。

而末法时期,要修大乘成佛之难障则有五,即:(1)外道之相善难障─执外相之有相善,或似善而非善之相似善,(2)声闻之自利难障,(3)不思反省者之恶人难障,(4)颠倒善果(人、天等果报)难障,(5)自力难障,自力有限。所以我们要修大乘佛法,就要求诸佛菩萨的护持,在发菩提心后,能修此忏悔法,得菩提根本心生起,努力以赴地修持,就能成就菩提智慧。

 

「从不舍众生生。」

菩提根本者从不舍众生生。佛如来是不舍一切众生,如《増一阿含经》云:「诸佛世尊终无二言,诸佛终不舍衆生,説法亦无懈倦,説法亦复无尽。」菩萨学习到般若波罗蜜法门,亦要能不舍众生,如《放光般若经》云:「若闻诸説般若波罗蜜不疑不惧,当知是菩萨能行菩萨道不舍衆生,能爲一切衆生作护。」《大明度经》云:「等行者不舍衆生,疾取本净也,忍生死苦,而以大道导利之,令佛道不絶也。」所以诸多契经所云,佛如来、菩萨等圣众都是不舍众生。我们要学菩萨道,当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首要当是要度尽一切众生,因如来不能自修而成就如来智慧,菩萨不能自修而成佛,所以说菩提根本从不舍众生生。而成了佛如来更是要度众生,更不会舍弃众生。

一般人会以为众生是与您分别的个体,没有很大的关系,其实众生是您阿赖耶识中之各别因缘,世尊说一切众生尝为六亲,缘疏缘亲总是有因缘的,《楞伽经》云:「谓一切衆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縁尝爲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男女我父母,是说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因此,就多生多劫以来之关系而言,一切男子皆可能是自己之父,一切女子亦可能是自己之母。」

我们发愿要度众生,不过是要度我们的累劫诸亲人而已,这样建立正知见后,就会把众生观成自己累劫亲人,当然此等亲人有恩、有怨,但总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要能成佛,当发愿要度尽这些亲人,他门没有离苦得乐,我们也成不了佛道。

所以您一定听过:「自性众生誓愿度」这一句话?自性众生也是无量,我们脑筋里面所有业力的牵引,都跟众生有关系,你到行阴区宇有宿命通可以进去观,所有众生哪一个人,今生所碰过的、还没有碰过的,都是一个跟着一个之间,恩恩怨怨的结缘在一起,常常都处在一起。而还没有进入宿命通也没有关系,进入梦中也可以梦到,想阴魔相有时候会进入梦中,梦到今生的谁、你所认识的,在哪一个朝代?做了什么?这些众生其实跟你有很亲的因缘,要舍掉他们成佛是不可能的,若他们解脱、清净了,你才有办法成佛,这牵扯有多大?不知道就不会相信,他是他、我是我,跟我有什么关系?只知自己认真用功说我可以成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累劫修菩萨道,度众生然后自利得般若智增长。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这是四无量心更进一步的修证方法,您已要成就菩萨道,求得如来无上菩提,所以就要从自性切入,不能祇用当初发愿的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修持《大随求大明王陀罗尼》就是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我们脑筋里阿赖耶识里有很多的众生,你要去厘清与他们间关系,但不能舍弃他们,有因缘就要度他们,有因缘就要帮他们解决一切问题。

 

「从敬养父母、孝顺师长生。」

菩提根本者从敬养父母、孝顺师长生。《大无量寿经》序分云:「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菩萨慈悲是不舍一切众生,恰如孝子之爱敬慈亲。又菩萨之慈悲不待请而爱护众生,亦如孝子之不待命而爱敬父母竭尽孝养一般。《观无量寿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梵网经》亦云:「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阿含经多处云「子当以增益财物、备办众事、所欲则奉、自恣不违、所有私物尽以奉上等五事来奉敬供养父母。现在提一重要概念,五事敬养父母还不够,最大孝顺应是能让父母亲学佛得度,这事比五事敬养还要重要。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是佛陀讲居士于家中如何做修身齐家之事业,有如儒家之行法,被收急在《归元直指集》卷下。本经有经题有翻为《佛说善生经》或《佛说善生子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云: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孝敬定省,常令父母欢喜;二者早起勑令奴婢作其饭食,勤俭治家;三者代其父母劬劳;四者当念父母恩德;五者父母疾病,当怀忧戚,求医治之。

《归元直指集》者系万民望大德逤集,名表,号鹿园居士,宁波卫人也。世袭指挥佥事。正德十七年登武科进士(详居士传)。鹿园居士所集《归元直指集》上下二卷,此圣德谓佛法,种种法门若无正知见,则增长邪见。渠尝谓教门之利害有四:一曰师授不明,邪法增炽,而丧其真。二曰戒法不行,纲常紊乱,而犯其禁。三曰教理未彰,谬谈非义,而惑其众。四曰行愿不修,迷入邪歧,而堕于魔,由是乱名改作,聋瞽后学非止一端,可伤乎哉?噫!祖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者难矣,吾虽不敏而实悲焉,是则询求大教,参考玄文,楷定正宗,破诸异说,故此一卷谓之辨明真伪,普劝修持。

再来看佛教中所谓师徒关系,一般师徒称谓于佛法中讲为「师资」,「师资」有师弟(师父与弟子)、师徒(师父与徒弟)之意。师者,教训徒弟者;资,为师所施教之资材,亦即弟子之意。佛门中师资之关系极其重要,师者传法脉予弟子,称师资相承、血脉。

从经典中我们可以略知师徒间各自应为之事,《南海寄归内法传》师资之道条云:「西国(印度)相承事师之礼,初夜、后夜到其师所,师乃先遣弟子安坐,三藏之中随时教授,若事若理,不令空过。察其戒行,勿使亏违,知有所犯,即令治忏。弟子方乃为师按摩身体,襞迭衣裳,或时扫拭房庭,观虫进水,片有所作,咸皆代为,斯则敬上之礼也。」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记载,弟子事师当有五事,即:

(1)当敬畏之,当敬叹之;

(2)当依其训导,当念其恩;

(3)所有浣濯修治当力为之,所教随之;

(4)勤学不厌,思念不厌;

(5)过后当以仰望赞德切勿谈其过失,当从后称誉之。

 

师教弟子亦有五事,即:

(1)诲人不倦,当令疾知;

(2)要胜他人弟子;

(3)欲令知见不忘;

(4)有疑难处,当为说明;

(5)欲令弟子智慧超过于师。

 

孝顺师长者,是敬养加上顺从师长教导,如不顺师教,光敬养无益。师长者有师僧、师父、师家,名称不同都是指有学、有德者。出家众于律中分有:成得戒师、受业师二种。居士者师长指皈依师、所依受教师。《释氏要览》则谓,师有亲教师、依止师两种;前者亲教师指依之出家者,后者依止师则指依之禀受三藏者,所以皈依某师不见得必受其教导,所依止学习者可另有其师。    据《长阿含经》载,师长不是只受其弟子孝顺,而是能以五事敬视弟子,即:

(1)顺法调御。

(2)诲其未闻。

(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

(4)示其善友。

(5)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以上是为师长者要该教导其弟子者。师长自己也应具有学德,如《大比丘三千威仪》载,和尚当有十五德,即:

(1)当知戒。

(2)当持戒。

(3)当不犯戒。

(4)当知经。

(5)当自守。

(6)当教经。

(7)当教诫。

(8)当教习意。

(9)当教稍稍受。

(10)当教法则。

(11)当自有隐德。

(12)能致檀越。

(13)不得有独匿心。

(14)人持物来,当言皆为众人物。

(15)占视病瘦,当令均等。

而师长若再细分述之,师是师,长是长辈。长辈虽不是师字辈,也要能敬重他,不要有贡高我慢心,有我慢心是不能成佛的,因为本身心就不净了。而那些声闻阿那含果者虽有五神通,自己会错认境界,以为都已经成佛了,有时候对世尊都有不恭敬,这种人是没有办法成佛,恭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何况您是想学佛,所以心更要柔和。敬养父母、孝顺师长,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做到了才能产生菩提根本心,若是连这个恭敬心都没有,怎么成就菩提道?

「从心不跳躁生。」

菩提根本者从不跳躁生跳躁者汉词原指暴躁发脾气之意,但用于佛学较不恰当。跳躁者可指身不定、乱动是谓跳,心烦不安是谓躁,所以跳躁是指身心不宁。心不安令人躁动,余习不定让身乱动,修行人要能身止心静,才能产生菩提根本。所以打坐禅修是去除跳躁毛病者,先有适度的身止心安才能来修此大随求陀罗尼忏悔法门。

一般世间人心不能烦躁,不然会得忧郁。修行人心可能不躁动,但身体也不能太过劳累,不然人沉伏不住,身体就会发病。若是身心做不到不跳躁,刚开始可以用一些维他命生物素(biotin)、B12、B6,来帮你稳定住神经系统,或者是加用烟碱酸(pantothenic acid),这与神经传导系统有关的,可以避免产生躁郁症,心比较不会浮动、不会沈不住气,不会显得暴躁,这些都是心还不柔软、没有质直,这样还是要用世间法来处理,用中药也可以来对治它。当然打坐禅修得人就较不会有这种情形,都应可以保持一个心平气和状态,哪怕哪一个人做了多大错误的事情,也都能讲归讲,骂归骂,心地自性仍然心平气和的。

 

「从不下劣生。」

菩提根本者从不下劣生下劣生大意为处低处就满足,这讲来就有很多状况,对于人间福报满足者,而不知求天报者是为下劣。能生六欲下劣天就满足,而不知求生色界十三天(加无想天)或无色界定者,是为下劣。如能四禅八定就满足,而不知求声闻菩提解脱道者是为下劣。能得声闻解脱知见,不知求如来无上菩提者是下劣。所以发菩提心者,不能有满足想,一有满足想就不能成如来佛,要以般若智度过层层关卡,跳越过种种魔境。

若以修行过程间,有人产生下劣心者,就要由师长、善知识加以诱导,让他知到转进。如《瑜伽师地论》云:「下劣生,处中生,胜妙生。又爲于下劣生喜足者,劝令渐渐修学増进,爲乐追求随顺世间文章呪术。于戒慢缓者,説学胜利。爲守尸罗舍多闻者,説慧爲上首。爲唯于闻思生喜足者,説解脱坚固。爲于戒慧解脱起増上慢者,説念爲増上。如是等类皆名等起。」

再以世间各宗教讲,什么是下劣生呢?佛法是由如来讲解脱道,那么好的法,但有一些人号称是在修行、信佛教,但都是行些下劣之行,这讲起来也是他的因缘果报,也是没有办法的。还有佛教是很好的,但你偏偏去信别的教派!若不求解脱、或往生西方极乐,那您可能生下劣天,下劣天就是指六欲天,上等天界就是指色界天、无色界定。

下劣天就是世间的宗教,都是求下劣天,这些人不讲打坐、禅修、苦行者,是有善行但都是生于欲界六天。你要发大心、要超出三界,不要在这三界里面,这三界里面都是要轮回的,色界天的天寿是很长,无色界定行者境界更高、寿命更长,那么长久的时间没事做、就在定中,但是天命死了以后照样再去轮回!所以我们修习佛法,虽然当生不能成佛也没有关系,我行菩萨道,生生世世不怕生死、不爱涅盘,这样到最后、最后,还是能够成就佛道,可以成如来佛。 

「从净三业生。」

菩提根本者从净三业生修行就是在清净三业,如来佛得最清净觉,具足卅二相、八十随好庄严身。菩萨也在做清净三业,累劫度众生间也在做此工作,地前菩萨与初发心者更是要清净三业。三业者身语意业,要修大随求大陀罗尼忏悔法,最好还是有三皈、五戒,最后能受菩萨戒再来修,修行者最初与最后的,都当要持戒而修,持戒而行菩萨道,心不净者很容易着魔,被魔所趁,魔给与大神力,无知者、不懂般若智慧者可能就会执取其境而迷失,以为修行是找心通力、神通力,不知修行就是在断除贪瞋痴三毒,去除五上分结(色界结、无色界结、掉举、我慢、根本无明)。

据《菩萨璎珞经》记载,佛指三业清净是:(1)身业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不善之法。(2)口业清净,谓凡所言说者,皆为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三)意业清净,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而别无异念。[1]其实这一句话可以概括上面所有的,三业是身、口、意,三业要清净,要清净第一个当然是要守戒,在小乘的以行戒为主,菩萨戒以心戒为主,一切「身、口」所造的业,都是从「意」来的,意三业是以贪、瞋、痴这三个为基本,然后衍生出慢、疑、恶见,意控制口、嘴巴就乱讲,口四业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身三业是杀、盗、淫;这杀、盗、淫、妄是四重罪,其它的就比较小罪过,都是从意业来的,在一般的佛法都会讲到这些。将契经所言三业概说如下:

(1)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另作有漏善业要能无取福报,也就是以般若波罗蜜法观之,如行布施无有布施想,如行诸善无有作善事想,遇缘则作,作完放下,不再回想。

(2)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善道业与妙行不同,大乘佛法当以妙行为之,清净无执善恶是为妙行,恶不违犯,行善亦无执取,该软语、爱语、同事语、…,为之而不执取。

(3)意业: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瞋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瞋、不邪见则为意善业。贪瞋痴三毒欲断,意业清净亦无清净想,无犯、无执是为真清净。

另外,修行中还有过程中的境界,尤其在觉受感情上,忧喜苦乐都要能舍,以不取不舍之心态观之、为之。在身方面是苦、乐、舍三受,分业为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都能无顺逆想就是舍业。(1)顺乐受业,又作乐报业,指福业及顺第三静虑而受之善业。(2)顺苦受业,又作苦报业,指非福业。(3)顺不苦不乐受业,又作不苦不乐报业,指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之异熟业及第四静虑以上之善业。

 另外,修行就有果报,在果报上依不同境界,就有三时业、三报业,即现、次、后等三生之报,分业为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又作现报业、生报业、后报业。若不能修般若智,就会感召这三时报:(1)顺现法受业,即此生所造,于此生成熟之业。(2)顺次生受业,即此生所造,于第二生成熟之业。未来业,谓未生未灭之业。(3)顺后次受业,即此生所造,于第三生以后次第成熟之业。

种种法门无正知见,则增长邪见。古德尝谓教门之利害有四:一曰师授不明,邪法增炽,而丧其真。二曰戒法不行,纲常紊乱,而犯其禁。三曰教理未彰,谬谈非义,而惑其众。四曰行愿不修,迷入邪歧,而堕于魔,由是乱名改作,聋瞽后学非止一端,可伤乎哉?噫!祖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者难矣,吾虽不敏而实悲焉,是则询求大教,参考玄文,楷定正宗,破诸异说,故此一卷谓之辨明真伪,普劝修持。

 

四、忏悔印结法

第一忏悔印:亦名菩提心印。仰两手,以右手无名指,绕于中指后,以头指句无名指头。左手如之。以左右手大指,各捻小指甲上。中指头相柱,仰掌向上稍当心,诵呪。

据经文所述,此忏悔印即与修心中心法之第一印相同─菩提心印,上经文所述是为忏悔契印之最后契印形状,结此密印当从十二极密印结起,从莲花诸印化起,一气呵成,最后结成此契印。最好不要用一只手抓另一只手结印,如此经过数个步骤的极密印演化,始结得成此忏悔契印形状,若不知怎么结当请教您灌顶的上师。此印要持《大随求大陀罗尼》之根本咒语,待后才来介绍根本咒语。

 

五、结语

花了很多时间,把今天所得到忏悔印的由来讲出来,然后你请了忏悔印,目标就要把它定出来,就是要学得无上如来菩提,在后面这一段就是告诉你,它有多大的威力?在这之间要怎么修?要从内心里面去改善你自己,一切菩提都是从上列经文所阐述的而生,就是要修心!好像结手印、念咒语很简单,而要做到经文所阐述的心清净就不简单,在每一天随时都要观照你自己,心地上是不是被外面的人、事、物所迷糊了?常常要加以反省!以修行来讲,气已经进到脑筋里面去,就可以有两个心好修行,可以观照你的起心动念,是在动什么念?平时是不动的,但是,你还是习气不断,人家讲了一句话瞋心就会冒起,警觉的看着它、它就会下去,到这时候才能修行!

现在已经上了三个多月了,有的人还在脚不听话,在法尔听课都是要用坐着,有的这边敲敲、那边敲敲,似乎很痛苦!新生学法都是这样,老生就不会,我讲两小时、他们就坐两小时,讲三小时、就坐三小时,星期三的课是一个半小时,就坐在那里不动!所以这个腿部要练,连身觉都空不了了,还要空心?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是修行的次第的,要好好地用功、好好的去熬双腿、好好的把丹田的气练起来,每一个礼拜来都是重复的在练习这些动功,你在家里也是要用功,回去以后要一座两小时。

 

台中那一班过了五个月以后,我说:「一天有坐两小时的举手看一看!」有三分之一的人举手,没有坐两小时的三分之一举手,我说:「你们根本都不用功!」这里讲一个礼拜来一次好像很用功,回去就不用功,来这里只是教你一些方法、学一些东西,其它的六天就是要在家里用功的,不要初一、十五拜一下,其它日子懒散散的,不知在干什么?那怎么会成就呢?在这里因为要听课,要专心地吸收,回去就专心的控制你这个心、这个脚,好好的打坐、要用功,不要再虚耗时间了。

 

我常常跟这些老生讲,再给你二十年、或者是两个二十年,时间很快的就过去了,不好好的去把握,你也不会有所成就的,一旦今生迷糊掉了,又跑到天上、又是几十亿年,甚至于几千万亿年、几兆年,不晓得错失了多少位佛下生来讲经说法,你都没有机缘碰到,还是要赶快用功!希望能够有一个基础,要去受菩萨戒,菩萨戒是生生世世都是菩萨,是再来的菩萨,不是受五戒,五戒是今生完了,再去出生做人或者是天神,果报完了就完了!(待续)

 

[ 法门介绍 ] [ 修行法门 ] [ 首 页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